多元融合 链上协同 以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枝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西缘,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支”而得名。公元前206年设县治,1996年撤县设市,面积1374平方公里,辖8个镇1个街道、194个行政村、27个社区,总人口约50万人,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拥有“千年古县、三峡水乡、全国百强”三张金名片。枝江市被确定为“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示范单位”,顾家店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派出所”,马家店街道计划社区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的法治社会建设任务。这既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工作赋予了新使命,也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枝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强化联动协同,全力推进“全覆盖、综合性、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聚合化、多样化、精准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法治动能。
  
  坚持系统谋划
  法律服务体系更为完善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资源高度集约、制度高度集成、人才高度集聚。枝江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打破条条框框,加快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统筹规划。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主体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到“政府统筹提供”的重大转变,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对接机制,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置于法治枝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局中科学谋划,加强整体推进和全面构建,探索建立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模式,切实打通市级职能部门之间服务壁垒,推进法律服务资源均衡发展。
  搭建平台载体。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01个,基本形成全面覆盖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司法所一体规划建设,逐步实现“站所合一”。依托“宜律帮”、移动客户端等公共法律服务数据平台,提供多领域全时空法律服务,满足群众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的“一键获取”需求,平台点击率达6万余次。完善综合受理、统筹分配、分类处置服务流程,发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作用,开通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4条服务专线,公布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等209个热线电话,每年为全市提供各类法律热线服务约1200人次。
  优化服务方式。综合考虑服务需求类型、需求提交时段、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等因素对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通过采取“6+N”模式,对内充分整合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复议咨询、公证服务等“全业务”资源,对外积极联动全市职能部门及街道社区,共接待群众8545批9382人次,办理信访事项4281件批次,获赠锦旗49面,共筑“同心圆”、共建“服务网”、共解“群众忧”。打破传统窗口服务、坐堂办公的固有模式,将服务阵地从办公室搬到街头巷尾,及时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送进群众心坎上,实现了从“等你进门”到“送法上门”的转变。
  
  坚持多元供给
  法治便民惠民更有温度
  
  公共法律服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群众与政府的同心锁、连心桥。枝江市始终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实基础法律服务。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城乡法律服务机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站、室靠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势,打造“农村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三年来,共办理涉农民工工资欠款追索代书518起、农村妇女维权案件246件,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市25名律师、1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201个村的法律顾问,扎实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及时开展权威的法律解读,引导社会法治新风尚。积极发挥15名“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1002名“法律明白人”、446户学法普法示范户作用,广泛倡议、上下互动、整体联动,当好法治惠民的“智囊团”和平安维稳的“灭火器”,用心用力解决好居民“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
  做强专业法律服务。强化链上协同,以改善服务体验和提升便利度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功能,创新方法,推动生产性法律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拓展律师专业服务领域,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律师业务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等领域进军,以法育新,以法赋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围绕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开展公证、鉴定等业务进乡村活动,推动办成一批如柑橘滞销、农资打假、土地承包确权等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罗某某等44人土地租赁纠纷案荣获第七届全省法律援助百优案例二等奖。2023年,全市办理公证业务433件,同比增长16.1%;司法鉴定案件554件,同比增长21%,专业职能优势不断彰显。枝江市马家店法律服务所成功入选“省级规范化基层法律服务所”。
  做大公益法律服务。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强化多元融合,组织公益法律服务团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点单式”法律宣传,提供“问诊式”法律咨询,探索“套餐式”法律服务,实现多层次、多类型法律服务资源的有机组合、精准匹配和集中供给,真正实现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针对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军人军属等重点群体提供专项公益法律援助。三年来,接受咨询人员1860人次,办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604件,受理农民工讨薪等案件82件,挽回经济损失445万元。全力构建多元供给、齐抓共管“大法治”,在主体供给上实现从“一家推动”到“整体联动”的转变。 
  
  坚持深度融合
  服务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公共法律服务处于基层依法治理的最前沿、第一线,必须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打头阵、当先锋。枝江市始终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加快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在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中强担当、勇作为。
  聚力增强法治观念。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推进宪法教育“六进”活动。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制定并落实年度普法责任清单,组织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年度述职报告评议,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扎实开展实时普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成立全省首批县级“法治文化创作基地”3个,利用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演出法治文艺节目46场次,覆盖群众近10万人次。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民法典主题公园,推动法治文化阵地与基层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促进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融合发展。枝江市民法典主题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聚力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分流阀”作用,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工作,广泛运用公证、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全市每年调解矛盾纠纷超3000件,2023年市人民调解中心化解案件601件,司法确认案件150件,接待参观交流学习88批次。枝江市百里洲镇人民调解员袁道清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一站联调、日研日调、速接速调、快裁快调、线上云调的“五调”工作法获广泛关注。加强司法所组织队伍、基础设施和业务能力建设,积极走村入户,全方位、多渠道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聚力强化兜底保障。坚持底线思维,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调查评估等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落实公共法律服务政府责任,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确立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和援助律师刑事辩护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及时转化工作机制。三年来,对没有委托辩护人的244名刑事审判案件被告人,由市人民法院通知指派法律援助律师,实现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2021年至今,全市共受理民事案件法律援助1218件,帮助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460万元。2023年枝江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服务基层治理上融合联动,久久为功,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从“零星成效”到“常态长效”的转变。
  
  坚持精准聚焦
  促进经济发展更可持续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更高水平的法律服务。枝江市始终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保驾护航作用,着力营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全市抢抓全省深入推进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试点机遇,结合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1+1”主导产业,在新经济产业园和姚家港化工园等地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共3个,推动现代法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供优质的法治“土壤”。编印公共法律服务企业项目清单,推出3大类15项公益法律服务“菜品”供企业点单,为新招商落地的项目、规上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推动更多的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资源向园区集聚,形成“服务跟着项目走,保障跟着服务走”的新型服务模式,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聚焦市场公平竞争。将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纳入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中期评估督察内容,着力释放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成立县域行政执法案件联审中心,整合全市重点执法部门法制审核人员、执法骨干、公职律师及市政府法律顾问团专职律师等力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办案质效,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坚强后盾。推动实现市场主体参与各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规范引导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参与决策把关,2023年参与重要文件、重大项目审查论证等1000余件次,同比增长31.1%。注重听取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经营主体合理诉求,推动其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聚焦企业主体需求。始终秉持党政所急、企业所盼、自身所能的总体要求,组织一批专业方向、能力素养相匹配的法律服务机构与产业开发区、化工园结对帮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公司法人治理、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融资等纠纷易发点,开展“法治枝江律企行”等专项行动,广泛入企调研、交流座谈、问卷调查,做到企呼我应、有求必应,精准惠企、便民“更走心”。在园区、镇(街道)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2次,深化“法律服务+产业链”模式,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年来,组建各类法律服务团200余支,对接10家商会、112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253次,查找法律风险点186个,挽回经济损失8640万元,实现了从被动听取“上级要求”到主动服务“企业需求”的转变。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股副股长)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