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以检察力量守护非遗瑰宝”系列报道之三
以法治力量赓续中原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河南检察样本
初春的清晨,太行山东麓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柏落村,薄雾笼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林剪纸”传承人刘树东,正在自家小屋,手把手教几个小学生剪纸。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他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蛇盘兔”便跃然纸上。
“以前总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有山城区检察院的同志帮忙,我心里踏实多了。”刘树东笑着说。
这位农民所说的“帮忙”,指的是河南省检察机关近年来开展的“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公益护航行动。该行动旨在通过法律监督、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全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30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生存空间萎缩等困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河南省检察机关以“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公益护航行动为契机,积极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法治力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依法履职 推进长效机制构建
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让汝瓷名满天下。汝瓷,始于唐朝,盛于北宋,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顶山市是汝官窑遗址所在地和汝瓷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平顶山市注册的汝瓷企业、研究机构有200余家,经济产值达10亿元。但以假乱真、半真半假、以次充好的乱象也一度充斥平顶山市汝瓷市场,严重影响了汝瓷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
如何守护汝瓷这颗“非遗明珠”,以检察力量助力汝瓷创新发展?汝州市检察院依法履职,用心守护最美“天青色”,让拥有数千年的制陶史、千余年的制瓷史,尤其是被誉为中国瓷器巅峰的汝瓷更为耀眼。
“有网店以代理销售名义,冒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之名销售非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侵害了汝瓷地理标志的利益。”2024年3月,汝州市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
据了解,汝瓷产品原料、烧制都必须在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有任何一项来自汝瓷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之外的外加工瓷器,均非汝瓷地理标志产品。
汝州市检察院印发调查问卷,走访调查13家汝瓷企业,了解企业地址、生产产品原料来源、销售中使用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种类等情况。经查明,相关部门对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缺乏有效保护措施,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2024年7月3日,汝州市检察院向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送检察建议,建议其打击擅自使用汝瓷地理标志的生产、销售违法行为,加强对相同或近似产品上使用汝瓷地理标志“搭便车”行为的规制和打击……
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检察建议后,建立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开通投诉热线;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对汝州市汝瓷生产企业共计62家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实现产品的可追溯,确保产品的真实性;强化行政执法,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行为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对3家非法销售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汝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专项实施方案》,汝州市政府出台《汝瓷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法》《关于建立汝瓷文化保护协作机制》等文件,为汝瓷保护构建了长效机制。
洛阳正骨是治疗骨伤疾病的民间中医疗法,又称“平乐郭氏正骨”“平乐正骨”“白马寺正骨”,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以疗效独特、医德高尚而闻名。2008年,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初,在洛阳市瀍河区检察院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与会人大代表反映,包括平乐郭氏正骨在内的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面临冒用问题,损害了辖区相关传统中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怎能随意使用?检察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条和非遗文化保护相关的案件线索,经层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后,瀍河区检察院予以立案,并着手展开调查。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检察官走访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召开专家座谈会,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传承范围及传承脉络,确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授权程序及经营主体名录。随后瀍河区检察院通过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持续跟进监督,瀍河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假冒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经营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责令相关违法经营主体停业整改。
收到检察建议后,瀍河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假冒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经营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责令相关违法经营主体停业整改。2022年8月,洛阳市市场监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市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活动。
专项活动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去伪存真”,平乐郭氏正骨法、面塑、河洛糖画等非遗传承技艺得到有效保护。
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洛阳市文化和旅游系统通过举办“舌尖上的非遗”“云端赏非遗”活动,大力推荐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后,检察机关又以发放调查问卷、走访非遗传承人的方式,跟踪检察建议落实,持续引导群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
前不久,瀍河区检察院开展整改效果“回头看”工作,再次排查辖区内假冒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经营问题是否故态复萌,并将排查结果进行了反馈。
“没想到检察机关履职尽责还有‘售后服务’,这下非遗保护的‘保质期’更长了,我们可以彻底放心了。”面对开展检察建议“回头看”的检察官,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承人郭珈宜高兴地说道。
专项监督 推动非遗焕发新活力
“这一大片玉米地,就是闻名全国的马街书会主会场。”2024年9月13日,在马街书会说唱俑前,宝丰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中心主任孔凡超介绍说,马街书会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700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曲艺大会。
提起马街书会,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观万卷书”的盛况。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千座书位中,吹拉弹唱、丝竹檀板,构成一幅浓郁的民情风俗画卷。
马街书会沿应河而兴,主会场就在应河岸边。两年多前,宝丰县检察院干警发现,应河桥主桥内土堆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另有一处排污口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宝丰县检察院迅速成立非遗保护专班,通过无人机航拍、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应河基本情况,并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应河治理。收到检察建议后,杨庄镇政府和相关行政机关及时清理土堆,并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治理河道排污问题,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确保行洪安全。
如今,应河潺潺,水清岸绿,一泓碧波如同翅膀,守护着这道最具特色和底蕴的风景线。马街书会会场周边建成的中华曲艺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已打造成为4A级景区。
改善马街书会主会场及周边环境后,保护技艺传承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走访余书习老先生时,技艺失传的担忧让检察官心里五味杂陈。仅仅是三弦书面临传承的窘境吗?通过进一步走访,检察官发现其他非遗同样面临后继无人、社会公众缺乏保护意识、保护仅限于文化部门等问题。
宝丰县检察院随即开展了“公益诉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和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沟通,通过教学传承、演出服务、购置传承用具、打造修缮传承所等方式给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
“非遗夜市”应运而生。每到仲夏时节,在宝丰县周庄镇陈营社区,“非遗夜市”就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准时展开。刺绣、糖画、剪纸、竹编、烙画……“赶集”的市民和游客往来如梭,检察官化身“法治宣传员”,给商户讲解非遗小常识,喧闹市井中,法治护航下的“烟火气”不断升腾。
“前两年特别担心演艺失传!现在在书会亮书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三弦书这门艺术后继有人,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三弦书传承老艺人余书习的长子余泮宏高兴地说。
洛宁是中华文明、河洛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标志中华文明渊源的“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台”等众多根源性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之源、文字之源。2014年11月,“河图洛书”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标志中华文化渊源的“洛出书处”是其中的一处遗产。
2020年6月,洛宁县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雕刻有“洛出书处”字迹的两通石碑镶于洛宁县长水镇长水村的水井房墙壁,由于环境因素和村民整体搬迁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加上海内外热爱河洛文化的游人参观日益增多,环境堪忧,急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古碑安全和文化传承。
为此,洛宁县检察院立即向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制定长远规划和古碑保护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力度,做好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等工作。该局立即进行了反馈,及时向县政府进行汇报,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同时,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对遗址进行有效保护。
为了助推该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度,洛宁县检察院上报洛阳市人民检察院,两级院联合,持续跟踪,一体助力推进该项工作的落地落实。在检察机关坚持不懈的监督下,当地政府完成了对“洛出书处”的保护规划,决定以洛河和沿河公路为纽带,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洛出书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把“洛出书处”旅游区建成集休闲、乡村度假、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保护和传承“洛出书处”遗存文化。
“我们要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着力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推进‘洛出书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守护好中华文化之根,让‘沉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日‘活’起来,让根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洛阳市检察院检察长封勇在洛宁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时表示。
据悉,“洛出书处”洛书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占地37亩,总投资8700万元,总建筑面积9964平方米,主要分为三层展示中心、文化广场、休闲绿地和小游园等板块。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个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实物、沙盘模型等形式,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集研学、展览、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洛书文化传承保护新窗口将呈现在洛宁,成为展示和宣传“洛出书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新地标。
延伸治理 助推非遗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它薪火相传,就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对于检察保护而言,制度建设是关键。
平顶山市检察院工作人员介绍,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平顶山市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发挥检察职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意见》《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在全市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证据标准》等制度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高质效、规范化开展。
在汝州市检察院对汝瓷加强司法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宝丰县检察院围绕宝丰酒清蒸二次酿造技艺、宝丰酒知识产权保护、说唱等方面开展行业专项整治。郏县检察院针对省级非遗饸饹面制作技艺,重点打击违规冒用“郏县饸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标志从事经营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汝瓷、白酒、说唱以及饸饹面等美食为监督重点的“瓷、酒、说、食”四位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格局。
除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河南各地检察机关还通过延伸治理,助力非遗产业发展。
多地检察机关在重点非遗市县建立了检察联络站,将监督服务向基层前移,倾听基层民意心声,探索“前端防范式”保护新路径。
平顶山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汝州市检察院在汝瓷小镇设立了汝瓷文化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站;宝丰县检察院在说唱中心、大黄村等地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检察联络站。
“同时,宝丰县检察院还深入调研摸排‘说唱’‘汝瓷’等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形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县委县政府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检察机关建议在马街书会等4地设立公益诉讼基地。”该工作人员表示。
开封市祥符区检察院通过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发现问题,建立了朱仙镇法律监督联络点,多次召开听证会和座谈会听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建议单位及人大代表等各方意见,发挥公益诉讼职能。
……
在河南这片热土上,非遗检察保护的故事还在继续。行走在中原大地,现代法治精神与非遗保护传承交相辉映,宛如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愈发熠熠生辉。驻足黄河岸边,一代代非遗传承人默默守护着这份手艺,一抹抹“检察蓝”也默默守护着这份传承……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