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察力量守护非遗瑰宝”系列报道之一

寻找法律监督“最大公约数”,留住文化根脉

--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北京,一座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璀璨的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项。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全国之首。
  从景泰蓝的璀璨工艺到胡同太平鼓的铿锵节奏,从同仁堂的百年药香到京剧的唱念做打,从太狮的灵动腾跃到萃文阁的精妙篆刻……十大类非遗项目交织成北京文化的基因图谱。这些活态文明既是古都记忆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积极探索保护新路径,高效履职办案,协同多方发力,推动建章立制,以法治之力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靶向发力
  推动非遗保护建章立制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墨是书画艺术的灵魂。公元1865年,世界上第一滴墨汁在一得阁诞生,终结了文人上千年的研墨之苦。此制墨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
  今年农历正月初一,一得阁非遗博物馆内墨香四溢,观者如云,是北京厂甸庙会的热门打卡地之一。而厂甸庙会位居拥有400年历史的中国庙会之首,每年春节都会在琉璃厂街区举办。
  琉璃厂素有“中国文房四宝第一街”的美誉,自雍正、乾隆年间,各地举子云集于此,书铺、文房店铺林立。如今,这里聚集了上百家文化商铺,20余位非遗传承人在这里生活、创作。
  在博物馆内,游客们体验学子赶考打墨汁,小朋友写福字盖印章,陈列区则展示了制墨文化与工艺模型。“这间博物馆于2024年11月底正式落成,不仅是宣传古老制墨技艺的窗口,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纽带。”北京一得阁墨业总经理白冰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小型博物馆的建成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检察机关的积极推动。这背后的缘由,还要追溯到2024年2月。
  彼时,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按照市检察院的统一部署,正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
  “当时正值春节,我们以厂甸庙会为契机展开线索调查。”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陆俊钊表示,庙会期间荣宝斋、一得阁、中国书店等单位及内画鼻烟壶、兔儿爷等众多非遗项目集体亮相。
  西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迅速行动,深入布展现场实地调研,逐个走访非遗项目,了解其在知识产权保护、项目传承及产业链发展方面的现状和困难。同时,还向非遗传承人发放了非遗保护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紧扣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方式、存在问题及未来需求,把脉问诊。”陆俊钊介绍,除了线下发放,他们还通过线上方式,向非遗传承人发送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0余份。
  摸清情况后,2024年5月16日,经请示北京市检察院,西城区检察院正式立案调查。办案团队进一步深入走访60余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联络各级非遗传承人120余人,组织召开问需交流座谈会3次。
  经深入调研,办案团队发现辖区内非遗保护工作及传承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不健全,缺少激励、退出及监管机制;二是部分非遗传承人无法正常承担传承责任,但未及时退出名录;三是部分非遗项目档案资料缺失;四是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才断档、资金场地不足、传播展示不充分等一系列难题,难以得到有效支持。
  2024年8月8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规定,西城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一是制定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监督管理,建立传承人激励和退出机制;二是更新完善非遗档案及数据库,便于公众查阅、监督;三是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协同履职,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推动保护、传承、传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2024年9月29日,相关行政机关书面回复履职情况,已着手起草西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开展对非遗传承人名录全面核对、更新,完善遗产项目档案和数据库,立项审批非遗展示馆等系统性保护、传承、传播措施。
  目前,该《办法》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与此同时,数字化展示平台“非遗万象馆”也已落成。馆内结合AR、VR等现代技术,将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文化得以更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浸润校园
  培育非遗文化基因
  
  西城区检察院积极联动区文旅局、区教委、区卫健委、街道社区、行业组织及事业单位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凝聚非遗保护合力。其中,推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北京建城传说”和“什刹海传说”走进北京什刹海小学等辖区中小学,成为一大亮点。
  “上节课学习了《走进恭王府》,我都画下来了。这是宫门、银安殿、二宫门……”什刹海小学二年级学生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学习成果,在她稚拙而认真的笔触下,恭王府的标志性景点跃然纸上。
  2024年初冬的一个下午,记者随办案团队一行来到北京什刹海小学。教室内,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聆听着。校长张楠介绍说:“‘什刹海传说’的课程由什刹海民俗协会的6位老师,每周三下午利用兴趣班开展现场授课或游学活动,内容涵盖万宁桥、恭王府等许多经典内容。”
  据悉,“什刹海传说”是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故事集的形式,展示了什刹海在历史长河中的巨大演变,成为后人了解北京历史、体验京味文化的重要载体。陆俊钊检察官表示:“该项目目前已经传承到第七代传承人,口口相传传递给新一代。”
  与此同时,“北京建城传说”也在北京什刹海小学试点推广。“这是关于北京从建城到建都的民间故事集,由民俗专家以口述形式录制完成,每集12分钟,每天在课间操、午间休息时间,通过‘小海螺’广播站播放。”张楠告诉记者。
  那么,为何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西城区作为非遗资源大区,现有224个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北京市级项目76项。而仅什刹海地区就有33项非遗项目。”在陆俊钊看来,在什刹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宣传不足、社会知晓度不高。
  “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接触非遗文化,更好地予以传承。”陆俊钊介绍说。那么,如何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是检察机关进一步思考和工作的重点。
  2024年8月开始,办案团队先后走访“北京建城传说”和“什刹海传说”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同步制发《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调查问卷》。
  随后,会同区教委、区文旅局和区什刹海民俗协会,对两个项目的讲述内容进行了筛选和梳理,参与完成相关音频资料的录制,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在区教委、区文旅局及检察机关的协同推进下,学校对接了非遗传承人,确保能够获得专业的非遗教学资源和支持。”张楠向记者展示了“非遗进校园”工作群中的讨论记录,介绍了教学方案和计划在群内不断的碰撞完善,就录音语速、授课趣味性等细节进行的深入讨论,确保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为“什刹海传说”第六代传承人,赵京对此项活动深感振奋:“非遗文化需要通过合适的平台传播,否则将逐渐被遗忘。系统性地引入校园的成功尝试,意味着非遗传承迈出了重要一步。”
  什刹海民俗协会秘书长周凤兰对本社记者坦言,相较于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传播难度较大。而“什刹海传说”第六代传承人已四五十岁,存在断代的危机。
  “此前也考虑过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的可能性,但都搁浅了。此次在检察机关和相关行政机关的联动协同推动下,促成了非遗进校园项目落地。”周凤兰认为,这一成功尝试,不仅缓解了传承断代的危机,也为其他同类非遗项目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4年12月11日,西城区检察院召开民间文学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总结推进会,区教委、区文旅局、什刹海小学、什刹海民俗协会的相关领导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了会议。
  “我们将继续会同各单位凝聚合力,加强深度合作,推动解决活动中的经费等各项问题。”西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唐海娟告诉记者,检察院将继续协同相关行政机关与学校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将活动从试行阶段转为正式运行,并扩展到区属多所小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学习传播中。
  
  统筹发力
  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以‘我管’促‘都管’,强化与相关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保护工作大格局。”唐海娟告诉记者,办案团队对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围绕检察实践和公益保护视角,精准定位当前制约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问题,推动系统性保护,助力文化强区建设。
  在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同时,西城区检察院还积极助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统筹保护,推动解决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传播难题。其中,推动建立北京首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站,成为强化辖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科学宝库,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西城区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包括宫廷正骨、鹤年堂养生文化等16项区级以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4年4月起,西城区检察院先后走访宫廷正骨、鹤年堂等十余家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制发调查问卷,并邀请区人大代表联络室相关领导、非遗传承人、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召开中医药领域非遗传承保护交流座谈会,全面摸排梳理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面临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西城区检察院先后联合区文旅局、区卫健委等单位,就筹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召开多轮磋商会议,参与制定《西城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工作制度》和《西城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建设方案》,积极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11月,“西城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正式揭牌。陆俊钊对记者介绍,工作站设在什刹海卫生服务中心内,作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展示专业场所,具有宣传展示、专业传习、百姓讲堂三项功能。
  “工作站不仅宣传展示西城区16项中医药非遗传承项目,还由传承团队面向全区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业务培训,向附近社区居民开展中医养生宣讲,服务广大百姓。”陆俊钊说。
  此外,检察机关进一步延伸履职,在促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宣传、扩大影响力方面展现了积极的行动力。2025年春节前夕,记者随办案团队一同走访了厂甸庙会的布展现场。
  在一得阁博物馆,记者了解了制墨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等。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陆俊钊检察官已经实地走访一得阁十余次。“尽管一得阁在技艺传承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日益减少。”白冰告诉记者,在检察机关的提议下,非遗博物馆的选址与其历史渊源紧密结合,最终在一得阁的发祥地落地,不仅多了一扇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也多了一种加强公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近些年受多方因素影响,传统文化行业面临不少困境。萃文阁同样也面临着招收继承人困难、人员断档的问题。”在记者的走访中,萃文阁非遗传承人段京良这样告诉记者。
  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萃文阁,是一家以研究经营书法、篆刻而闻名的老店。20世纪50年代末,萃文阁创始人魏长青带领徒弟们,历经数月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和碑文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和背面,萃文阁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名家和中外游客。“有年近八十的爱好者,坚持来到店里进行篆刻技艺的交流,这是因为很多搞金石篆刻的人都有一种情怀。”萃文阁负责人魏欣说,“今后,我们继续努力,扩大金石篆刻在年轻一代人中的影响力,让有‘红色基因’的金石篆刻传承下去。”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杜亿表示,2024年,北京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坚持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推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寻找法律监督与文物保护、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