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注重”着力加强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

  先后三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连续五次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2023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称号……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作为政法编制仅31人的西部基层“小院”,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坚持把检察队伍建设放在检察工作全局中谋划推进,注重政治引领、匠心育人、专业挖潜、纪律约束,着力锻造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注重政治引领
  凝聚力量“实干担当”
  
  政治建设是检察队伍建设的根和魂。名山区检察院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忠诚铸魂”为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兴检,筑牢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鲜明政治底色。
  创立“茶德·博法”学习品牌,打造学习型检察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领悟茶所具有的“八德”文化内涵,学深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融茶文化和检察职能于一体,归纳提炼“和谐、气正、风清、雅趣”文化,确立“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桎梏,廉明促公正,奉献创辉煌”院训。创新推行“需求+互动+跟学”研学模式,每月举办一期研学小课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司法实务研究,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名山区检察院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雅安市人大常委会确立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2条立法建议被采纳。
  创建“党旗红·检察蓝”党建品牌,深耕党建业务融合促发展。以“党旗红”引领“检察蓝”,紧扣检察职能设置“正义、风清、和谐”检察蓝党支部,省直机关工委领导、党校党建专家实地调研时给予肯定,获评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党支部”。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入融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智慧在法律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创新推行“三行红黄蓝,检察薪火传”党建业务融合模式,以“三三”式组织架构建立党建业务融合小组,做实做优党性教育、廉洁自律、法律监督三件事,以“师徒结对”组成的党建业务融合小组成功破获数起要案,获评2023年全省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佳案例”。
  打造“名察求皓”检察文化品牌,赓续检察优良传统。荣膺“全省检察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名山区检察院大力实施“文化育检”战略,创新推行关于记录检察人员检察历程的工作规定,设置“一室一榜一簿三台”,举行新进人员“入职”、退休人员“荣退”仪式,用以传承名山检察荣誉史,发扬名山检察人工匠精神。打造入党誓词文化墙、宪法宣誓墙、“法润名山”法治文化长廊,建立党建苑、法治苑、廉政苑,廊道呈现名山检察赋、法与茶文化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兴检,有效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注重匠心育人
  激活队伍“一池春水”
  
  人才是兴业之本,法治人才、检察人才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山区检察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推行“科学管理+搭建平台+全面培养+人文关怀”干警培养模式,大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检察人才建设环境。
  系统培育提升能力。实施“青蓝计划”,组织青年检察干警与老检察、老党员、老敬业“一对一”师徒结对,加速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倡导“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干警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参加业务培训,邀请上级领导和业务专家来院指导工作,引导干警看清差距、明确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制定出台《分类谈心谈话实施办法》,由检察长分别与班子成员、中层正职、中层副职、普通干警、聘用制书记员5类人员谈心谈话,及时有效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后顾之忧”,促进干警全身心投入工作。6名干警在2024年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业务人才库。
  示范带动发挥引力。实施院领导工作专班制度,建立院领导任组长的创新工作、人才培育、数字检察等工作专班,每年度制定工作要点及工作任务清单;建立晾晒成绩单制度,每月对各分管(含协管)院领导分管部门绩效工作进行通报,并由该院领导对成绩不理想的工作在党组会上作出说明,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创新推行“争优先锋”评比制度,围绕党建、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等设定评比标准,每月评前三名干警入选“荣誉榜”。入额领导干部带头办理的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案获评全国检察机关2022年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
  人才驱动激发活力。跨部门选拔获省级以上荣誉的业务尖兵,领军“茶都枫桥”“茶源益美”“蓝精灵”等办案团队,探索一体化办案模式,引领干警在学习研讨中互动、在案件办理中传帮,实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办理的毛某某虚假诉讼监督案入选四川政法“五年百佳”案例;探索建立“点线面”差异化考核机制,突出以检察业绩考评为“风向标”,强化考核加分、表彰奖励正向激励作用,深化人员队伍管理,形成“唯先必争、唯旗是夺”的争先创优氛围。近五年来有48人次获市级以上表彰、表扬、奖励。
  
  注重挖掘潜能
  注入发展“源头活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名山区检察院坚持“小院”也要有“大作为”理念,激发检察干警积极开拓创新,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突出比较优势、差别优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奋力推进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
  创建“检‘茶’法韵”普法品牌,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成立“检‘茶’法韵”新媒体工作室,连接“检察快道”,打通“指尖上的检察院”,“检察说法”小视频“看得见的检察院”“检察之声”广播“耳边的检察院”“检察邮路”服务队“贴心的检察院”“检察讲堂”小课堂“身边的检察院”,采取法律解读、法治教育、以案说法、送法到家等措施,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方式实现普法宣传全覆盖。其中,“检察之声”获评“全国检察新媒体应用案例二十佳”“2022年度四川省政法优秀新闻人气作品奖”,《坑哥的套路贷》获评第四届川渝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创新建立监检协作中心,不断增强依法反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部署要求,与区监委会签《关于设立监检协作中心的实施意见》,挂牌成立监检协作中心,聚焦“反腐、反渎、监督、治理”四大目标任务,主要履行衔接协调、线索移送、通报案情、办案协作、素能提升、警示教育等职责。协作的案件范围包括职务犯罪、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行政机关履职不当或违法行使职权等,实现对案件线索的全方位办理。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媒体、《法治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报道,该项改革举措入选四川省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创建“法润民心”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研发上线“法润民心”检察服务平台、组建办案团队、建立源头治理阵地、丰富多样普法宣传、畅通便民申诉渠道、多点多元化解纠纷、区块治理跟踪问效等举措,将办案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突出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平均每月化解10余件,该模式推行以来化解矛盾纠纷246件,有效促成一起长达23年的冒名婚姻登记行政争议得以实质性化解,获评全省检察机关首批民事检察“和解五法”示范工作室建设单位。
  
  注重纪律约束
  永葆满院“风清气正”
  
  过硬的纪律作风是检察履职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检要“永远吹冲锋号”。名山区检察院树牢“打铁必须自身硬”意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探索推行“教育+制度+监督”纪律作风建设模式,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检察铁军。
  建“基地”重熏陶。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融宪法宣誓墙、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苑(宪法、刑法、民法等元素)、党建苑(一个党员宣誓广场、一面伟人长墙、一组党建理论、一条法治长廊)、廉政苑(清廉语、“风清”桥、“静心”池)、廉政教育基地等于一体,建成法治教育基地。其中廉政教育基地与区纪委监委合作建设,以“清正廉洁”为主题,展览区设置纪委监委办案、检察办案、法院庭审、监舍等违法犯罪案件办理全流程的情景模拟教育区,配以案例音效、警示标语、警示片,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浓厚的廉洁氛围,被确定为全省检察机关唯一的“廉政文化现场教学实践示范基地”。
  扎“笼子”立规矩。建立规范化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两大制度体系,印制“一书一册”,将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班子成员、党支部委员以及全体党员干警均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对照清单要求强化督导,倒逼党风廉政责任落实;坚持把抓好廉政风险防控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司法办案中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排查,持续深化司法办案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分级分类防控,牢牢筑起廉洁从检堤坝。
  搭“网络”强监督。加强信息监测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形态,防止好干部变成“阶下囚”;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强化案件统一受理、案件质量评查、案件流程监控、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监管,保障依法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强化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联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纪委监委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落实报告通报、述责述廉等制度,支持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依纪履职,获评第一批市级“雅廉细胞”示范单位。
  (作者郝连忠系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杜勇系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检务保障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