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充分发挥中华法治文明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的法理经义,也要深入分析其育人价值。西北政法大学立足法治中国建设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中国法制史》作为法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针对法科以外学生开设《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推动中华法治文明有机融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当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法治文明为我国高等教育
提供了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践进程。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世界法治文明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实践、法律制度、法理思想和政治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法治文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法治智慧。立足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蕴含于中华法治文明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民群众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法治教育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挖掘用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心稳定国家就会安宁。对此,孟子、荀子、墨子、管子、董仲舒、李世民、黄宗羲等诸家学说都有深刻论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根本原则。虽然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这一传统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
挖掘用好“以法为本、平治天下”的法治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有“法治”的追求。相比于其他诸家学派,法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通过变法实行“法治”统一天下,《商君书》《慎子》《管子》《韩非子》等法家著述对此有着充分的论述。比如,韩非子指出:“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意思是说,聪明的统治者都把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以法为本、平治天下”,在两千余年的古代社会中始终发挥着治理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独特优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高校法治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时,既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益的因素,也要深刻批判其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做到批判性借鉴。
挖掘用好“情真罪当、无枉无纵”的正义理念。公平正义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崇高价值,也是法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不公正行为,为了防止司法冤滥,出入人罪在中国古代司法中一直被视为落实司法责任制度规制的重点严惩行为。其中,唐律以“情真罪当”的实质正义和“无枉无纵”的程序正义作为其价值追求的出入人罪规定,一直沿用到了清代,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对有罪当罚、罪责相应、程序合法、保护无辜的公正结果的追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法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古代法制传统。
挖掘用好“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中国古代“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策略的产生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有关“礼治”和“法治”的论战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在汉代实现了从思想理论到政治实践的发展,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西北政法大学探索开设
《中华法治文明》课程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西北政法大学结合自身法学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实际,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工作中,从202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高校中为法科以外专业学生开设《中华法治文明》课程,在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增强当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定位中华法治文明的育人价值。“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0年11月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以来,西北政法大学就把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求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引导法科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充分发挥中华法治文明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需求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治实践及其影响,从而对法治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
将《中华法治文明》课程纳入法科以外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准导航仪”,也是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根本依据。西北政法大学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中华法治文明》的课程性质认识逐渐深化。早在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中探索开设《中华法治文明》课程;2021年,学校在制定2021级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中华法治文明》确定为全校法科以外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2022年开始,西北政法大学按照课程模块制定各专业教学指导计划时,将《中华法治文明》课程确定为体现本校特色与红色法治文化特点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进一步肯定了该门课程的通识教育意义。《中华法治文明》课程立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目的是让法科以外专业学生能够总体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演进脉络,从而提高法治素养、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操,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要求。
结合中华法治文明历史贡献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教材。中华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滋养为中华法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创新使得中华法治文明获得了纵深的历史跨度。为了确保《中华法治文明》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西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二级教授陈玺领衔主编,杨宗科教授、汪世荣教授、闫晓君教授共同担任学术顾问,组织法治学院法律史学科刘全娥、吕虹、律璞、马成、任亚爱、杨静等学者审慎选题、精心策划,注重将现代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编成《中华法治文明》一书,于2023年1月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法系文明、法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学文明、吏治文明、监察文明、司法文明、宪制文明和红色法治文明等9个方面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古代法治文化的精髓,为学生提供了一部集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质量自编教材。
坚持教书和育人并重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中华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了解中国古代法治实践成就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集中校内教学科研优势资源,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教学团队,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之外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深入推进《中华法治文明》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文化认同和自信,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提高独立辩证分析法治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法科以外学生学习
中华法治文明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西北政法大学为法科以外学生开设《中华法治文明》通识必修课,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等维度来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增强法科以外学生对中华法治文明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中华法治文明的高度认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中华法治文明的学习,法科以外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中华法治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比如,通过对不同朝代法律制度演变过程的考察,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历史经典案例的学习,如学习“缇萦救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是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实现正义;通过对近代以来法治变革的了解,则能体会到西方思潮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等等。
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法律原则、制度设计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礼治”强调以礼教化人,通过道德教育来预防犯罪;而法家则主张“法治”,即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治理框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不仅能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还能加深对中华法治文明深层次的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也是增强中国法治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人们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以法律为基本准则,遵循法律原则、规定和精神,依法办事。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要求每个人都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制,避免触犯或损害他人权益。比如,在发生劳动争议后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商业活动中遵守合同法的规定,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网络环境中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等。通过对中华法治文明的学习,特别是其中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职业竞争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无疑会为个人发展增添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全方位参与。另一方面,在跨国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也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对于法科以外学生而言,学习中华法治文明不仅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更是为了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永林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副教授,王永恒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讲师。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委托项目《以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PFZSX20241216B01)的阶段性成果。﹞
● 责任编辑: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