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上新“枫”景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普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舟山市普陀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大小岛屿多达743.5个,6条国际航道经过此处,港口位置优越、海上运输发达、渔业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多变的涉海形势交织融合,使得海上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普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海洋海岛特点,积极探索海上融治理模式,通过推动平台、机制、资源、保障和民力等深度融合,形成以“海陆统筹、多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数字赋能”为特征的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为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陆海统筹
  搭建服务矩阵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普陀区立足海岛实际,通过整合海上治理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努力将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消除在萌芽,基本实现群众涉海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站式”海上矛调中心。普陀区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宁波海事法院舟山自贸区法庭、普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和区社会治理中心共同打造“党委领导、中心牵头、部门联管、专群联合、陆海联动、智治支撑”的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畅通海陆渠道,搭建海上矛盾纠纷化解服务阵地,由普陀区委会同宁波海事法院共同谋划,配备海事法官3名、海事法庭特邀调解员6名、法援团队1支、仲裁队伍1支,探索建立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争端多元化解决平台,实现公安、司法、海洋与渔业、港航、海事、海警等多部门联动。建立专门联络站,对海上矛盾纠纷开展调前感知、预警分析、调处化解、履行保障等全周期管理。融合社会资源,在海上融治理中心建设行业协会工作室,引入海运、修造船、远洋、油品等涉海行业协会随驻,建立纠纷联调、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融合法律资源,依托浙江海洋大学专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资源指导涉海矛盾研判化解。全区11家律师事务所与14家商会签约结对,实现律所服务商会100%覆盖。与舟山海事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对接服务机制,加强经贸预警、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自中心运行以来,已累计化解各类涉海矛盾纠纷255起,涉案金额超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打造“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通过街道、村(社区)及各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在城西区域搭建以“平安小苑”为终端的“漏斗形”纠纷化解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一张网”,由沈家门街道牵头成立“平安小苑”兼合式党支部,以新居民创业文化为主题,融合公安主责主业、群防群治建设、渔业安全生产等内容,搭建“主题式”党建示范区,推动“警格+网格+群格”多格融合。建立“泊舟里义工之家”,整合徽商平安义工队、警翼联盟等多支群防队伍,常态实行“1+2+N”联勤模式(1名民警+2名网格员+N名群防力量),组织参与夜巡、清查行动等。推进海陆联动“一盘棋”,落实公安、综治、司法、城管等部门人员实体化入驻办公,法院、海警、海洋经济发展局等单位按需入驻,建立部门协作、信息流转、定期会商的工作机制,推动“海上事陆上解”。实现服务管理“一站式”,开辟政务服务大厅,推动流动人口登记、居住证办理、养老保险缴纳等事项“一地办理”,落实“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民生实事项目。搭建“11087”安商护企平台,完善服务类基础数据库,实现辖区1138间可出租房屋、92家企业用工招聘等信息“一屏统览”。自“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运行以来,累计分流非警务事项1651起,占沈家门街道辖区总警情数的20.89%,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63起,非警务事项处置率、矛盾纠纷化解率均达100%,小苑辐射区域发案数、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10.5%、16.9%。
  
  建章立制 
  构建标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锚定目标,砥砺前行,普陀区针对海上一系列纠纷难题,探索形成“领航、织网、起锚、稳舵”四步工作法,多元化解海上矛盾纠纷,推动海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红帆“领航”。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动态管理难”问题,弘扬新时代“蚂蚁岛精神”,深化“渔港先锋”党建品牌,打造党员先锋“瀛洲红帆”船,培育海上纠纷化解“领头雁”,持续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动能。创新实施“航行的支部”海上党建工作,织密海上组织体系,将船长为党员或有3名以上党员的渔船、运输船,明确为“瀛洲红帆”船,构筑海上社会治理“战斗堡垒”。打造“四有”民情预警、“三红三共”等党建联建品牌,发展壮大“海上老娘舅”“名老大调解协会”“东海渔嫂调解员”等民间调解组织,形成由“红帆船长+党员船员+骨干渔民+东海渔嫂”组成的自管团队,建立海上纠纷化解、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努力将风险问题处置在前端、化解在基层。
  海陆“织网”。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发现处置难”问题,创新运用发源于舟山普陀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行“海上网格”管理和海陆“融合治理”。构建海上移动网格,将近2000艘渔船编组划分为 28个海上网格,每个网格由“红帆船”或“调解示范船”带领,船老大为网格长,按“一格四员”配好调解员、信息员、法治员和社区矫正员,落实隐患排查、矛盾调解、安全管理等职能。
  平安“起锚”。针对海上矛盾纠纷“源头预防难”问题,抓住“人”的主要因素,抓好“出海前、航行中、归港后”三个环节,强化矛盾纠纷源头管控。依托“法治渔港”,开展渔民普法学法、法律体检,在休渔季开设“伏休课堂”集中培训,拓展“海上讲习所”远程教学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开展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等专题学习,每年轮训涉海涉渔人员2000余人次,系好渔民平安出海的“第一粒钮扣”。

  法治“稳舵”。针对海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难”问题,积极打造“枫调渔顺”人民调解工作品牌,创建“小螺号”矛盾纠纷收集信箱,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沈家门夜排档等设立“渔港枫警”“平安沈心”人民调解工作站(室),共调解各类纠纷3486起,涉及金额2542万余元,调处率达100%。与江苏、宁波等十余个省内外沿海地区建立人民调解跨域协作机制,设立“海上共享法庭”,近三年共处置海陆各类纠纷4500余起,涉及金额4435万余元,海上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8%。


  港域智治
  实现数据治海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为强化数字支撑,打造纠纷闭环“最强大脑”,普陀区通过搭建海上信息指挥中枢,融合各涉海单位数字化先进成果,形成多渠道汇集精细数据信息,实现精准分析研判,精确执法指挥处置的海上信息全量感知的治理中心驾驶舱。
  总览海上矛盾纠纷风险态势。集成浙江省渔船精密智控系统、舟山渔业安全精密智控平台、海洋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小快艇)、全球海洋渔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普陀区远洋渔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平台,建设海上矛调一件事驾驶舱,归集矛盾纠纷多发海域、港口、船舶、人员、所属10个镇(街道)等数据,实现一屏动态展示全区海上矛盾各项数据的分类统计、趋势分析、区域分布实情,通过前端感知开展综合智能研判。
  前移预警预防端口。建立重点船舶预警、重点人员预警、重点海域预警、重点港口预警4个预警模型,分为10个区域实时抓取图像、船舶位置、船舶轨迹等信息,对辖区范围进行风险识别,形成三色风险预警,智能推送预警预防、核查反馈信息,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针对性整改,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根据区域纠纷事项量、重点纠纷事项调处化解情况以及涉事对象分布等维度,生成区域纠纷指数。系统应用以来,已覆盖近5000艘各类船舶,接入视频监控180余路,通过三色预警实现商渔船碰撞智能预警信息,加强矛盾隐患排查。
  加大源头风险治理。找准赛道,逐步拓展应用场景,首创“海之矫”涉海涉渔社区矫正联合管控应用,有效扩大监测覆盖面,及时预警消除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在“浙里办”App、浙政钉上架心理测评功能、海上用工标准化合同、船员法务服务相关联系渠道等应用模块,为海上矛盾纠纷全周期管理提供数字支撑。今年以来,经智能研判干预心理问题渔民4例,发现精神障碍预警信息1304条,从中确认精神障碍患者13名,确保精神障碍患者漏管失控和肇事滋事事件“零发生”。
  未来,普陀区将继续积极探索海上“融治理”模式,通过“融资源”和“融保障”,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持续推进数字赋能,稳步优化营商环境,在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海上实践样板中书写蔚蓝篇章。
  (作者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政法委书记)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