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情绪消费服务需要规范发展
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眼下,“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中消协等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形成了不断扩张的产业链。但与此同时,情绪消费市场也潜藏着不少问题和风险,如何规范行业发展已成为必须正视的课题。
所谓 “情绪消费”,简言之就是满足精神、情感需要的一种消费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情绪宣泄、满足、疏解的出口。从情绪消费市场的发展看,早期主要集中于实体商品和线下服务,比如各式各样的解压玩具、寓意摆件,以及线下的疗愈、冥想、手工DIY等等,由于消费者能直接甄别其价值,因而极少引发争议。随着情绪消费不断由线下转向线上,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线上服务项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情绪消费的种类,而且因服务更加周到体贴,加之可以定制化,受到了更加热烈的追捧,在许多网络平台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快速迭代的情绪消费线上服务,也不断暴露出种种问题。
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电商平台出现了“线上女友”之类的消费项目,提供大尺度的视频聊天等服务内容。这类打“擦边球”的涉黄服务,不仅挑战社会公德和法律底线,而且危及年轻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对此,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相关平台,理应积极作为,予以严厉打击和遏制。
相比于低俗色情的灰色地带,情绪消费线上服务还存在诸多更突出、更普遍的问题。比如,由于缺失相应的服务标准,一些服务项目名不副实,并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应有的情绪价值;再比如,一些服务项目打着专业心理咨询的旗号,收费不菲,但从业者并不具备专业资质,所谓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不能有效帮助消费者,而且可能对其造成额外的心理伤害;还有,一些服务项目的价格极不透明,商家先是以低价引流,然后加码收费,而消费者往往难以判断其真实价值和质量,导致权益受损;此外,一些定制化的情绪消费服务,需要消费者提供种种个人信息,如若保护不当,极易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
与此同时,情绪消费的售后服务和纠纷处理,也面临着不少难题。相比于实体商品,情绪消费线上服务是一种虚拟商品,商家是否提供合格服务、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消费者常常难以有效举证维权。同样,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此类消费争议,相关平台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及时、公正地处理纠纷,也难以有力、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尽管情绪消费服务存在不少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应当将其妖魔化。应当看到,情绪消费服务作为一种新业态,不仅提供了新的商机,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快速缓解工作、学业、情感等方面压力的途径。尤其是情绪消费线上服务的不断创新,更是满足了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应当肯定其积极意义。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确保情绪消费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有效治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向价值。
具体而言,对于情绪消费服务,应当清晰划定合法的边界,明确合规性审查的尺度;对于情绪消费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虚假宣传、欺诈等行为,应当建立明确的界定标准;对于情绪消费市场存在的违法、侵权等现象,应当明确有关部门、相关平台的监管责任和义务,等等。总之,情绪消费的商品可以虚拟,但规则不能缺失,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健全制度规则的同时,还有必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防止盲目、过度的情绪消费。对于年轻人而言,情绪消费固然能带来一时的精神慰藉,但只有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勇于面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身心的成熟。而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群体,也将最终有助于塑造一个有序、良性的情绪消费市场。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