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学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探索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战略思维、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
  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这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制度基础。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实现规范管理、特色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作为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需要深入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深谙学科发展规律,强化改革创新力度,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于2018年5月22日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率先挂牌成立国家安全学院。2019年4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探索培养国家安全专业人才试点单位。2021年10月,学校被增列为全国首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2023年11月,学校获批首批国家安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南政法大学在探索国家安全学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上走在了创新前列。
  
  西南政法大学开展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服务国家安全需要,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统筹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布局,构建学科建设平台,培育学科方向和学科团队,培养急需的国家安全专业人才,打造一流特色学科。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以“大安全”理念和思维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布局,以国家安全问题为导向科学设置学科方向,针对性打造学科团队,培养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
  国家安全学学科是应国家战略需要而生,也必然为国家战略需要而存。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锚定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胸怀“两个大局”,着眼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等战略任务,不断加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国家安全战略人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水平。
  国家安全学学科是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对学科交叉融合的范围和程度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立足大门类学科交叉的要求,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锚定解决“国家安全问题”这一根本,通过领域性交叉、体系性交叉、思维大跨度交叉等具体形态,形成国家安全学学科的交叉特质,有力支撑学科建设成效。
  发展交叉学科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需要将学科自身发展与学校主流学科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凸显内涵基础上的特异性、差异性和针对性。我们建立基于问题的研究模式,坚持增量型发展方式和基于共性的个性化突围方向,以国家安全法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国家安全基础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等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范式革新。
  
  国家安全学学科特色发展、
  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单位,近年来,学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学校已有的专业学科优势,科学制定实施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八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方案》等,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学院学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具有国家战略属性,不仅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需要形成学科建设的政治共识,汇聚强大的政治合力。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把党建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有机贯通,实现双融双促。一方面,我们坚持用学术阐释传播党的国家安全创新理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以党建“双创”为抓手,夯实学科建设的基层基础。通过样板支部建设、“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大学生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创新工作室、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建设工程,营造忠诚团结、爱岗奉献的学院和学科文化,筑牢学科建设的政治基础,有力发挥学科队伍的政治优势。
  国家安全学是一个大门类、大领域、大体系、大思维跨度的交叉学科。从经验看,通常存在依附型、改造型、联合型三种建设范式。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要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物理反应”,需要真正达成问题导向的人才聚合、资源汇合、学科融合的“化学反应”效果,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建立符合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学校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专项工作小组,统筹全校的学科建设资源,形成“全校合力,共办学科”的格局。又比如,出台专门政策支持校内跨学院调动、跨学科兼职,对转型研究国家安全学的教师给予过渡期特殊政策等。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我们对标学科评议组确定的国家安全学二级学科方向,结合既有学科基础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下凝练形成了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国家安全法治、社会安全治理等3个基础学科方向,以及海外利益保护、文化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等5个特色学科方向,进一步明确错位竞争和重点突破方向。学校制定并实施《西南政法大学关于支持国家安全学院发展的意见》,围绕重点特色领域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着力产出有辨识度的成果系列。
  我们自觉把国家安全学学科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立足重庆,聚焦深度服务并重点解决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攻关。以“问题导向、目标牵引、任务纽带”为原则,组建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科研创新团队,开展涉外国家安全法律机制攻关,推进白昃战略研究院、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国家安全风险智慧治理实验室等智库和实验机构建设,实现服务国家安全的能力跃升。
  目前,我们已基本建立起国家安全学本硕博(后)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们以学科布局带动专业布局和建设,按照“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强化学科引导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局意识、战略能力的国家安全专门人才。比如我们依托“科研中心”探索实施学生“驻院”制培养,强化校局校企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定向培养,与兄弟高校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国家安全学+”双学位联合培养等,贯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挥学科引导力、牵引力。
  《国家安全法》明确要求,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并将每年4月15日确立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积极投身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既是服务社会的体现,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依托重庆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和讲师团,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七进”活动为主要载体,将学科建设优势转化为宣传教育优势,打造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宣传教育矩阵,塑造具有西政辨识度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品牌。
  
  进一步做好国家安全学
  学科建设的举措
  
  国家安全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它的建设发展没有成熟经验可循。西南政法大学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初步完成了探索稳基的任务,正朝着攀峰突进的目标迈进。当前,学科建设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急需在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学科建设力量协同、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人才进出渠道畅通、学术话语体系培塑等方面持续用力。
  国家安全学学科为服务国家安全战略而生,具有其使命担当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建设路径的特殊性。设立学科建设“特区”就是要在学科组织模式、管理体制机制、资源配置运作、评价体系设定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要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明确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建立资源汇聚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降低学科建设发展初期因内部机制导致的成本耗损,正确看待试错与创新的关系,为学科发展配置一揽子适度适量的“特殊”机制和政策,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提供支撑。
  国家安全学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学理性和应用性、主体性与交叉性、自主性与交互性,必须融通其他专业、学科、部门、行业、领域、国家的资源,方能在问题导向、目标牵引、任务纽带的整体架构下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为此,应从“大安全”理念和战略性需求出发,进一步破除高校单打独斗式做学科的壁垒,有效汇聚社会资源,将其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多元力量的共建、共融、共创。
  人才进口主要是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国家安全学学科属于初创学科,师资的质和量欠缺是共性问题。这就要秉持“只要为我所用,不必为我所有”的理念,采取“流动不调动”等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新型人事工作机制。人才出口主要表现为学生就业渠道畅通。目前,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交叉性、战略性目标定位与当前社会对国家安全学学科专业的普遍认知之间还存在矛盾。社会对国家安全人才仍有“反间防谍”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潜在用人单位不能从战略高度准确认识国家安全人才的定位和就业归口,这就导致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为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学科专业宣介,使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尽快将国家安全学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对国家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共识,进而畅通人才出口,解决高校办学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
  ● 责任编辑: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