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年》专题报道之八

纪念抗战胜利日不是片刻的热闹

   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了,70年可以成长一代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在几代人心中,却是永恒。
   抗日战争是一座丰碑,它记录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奋起抗击侵略的丰功伟绩;又是一道伤口,它因积贫积弱遭人欺凌带来的耻辱而难以愈合。
   佛教劝人放下,确实符合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淳朴的对人对事的道德标准,可是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不会放弃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实中,总有人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厌恶去评判别人的言行举止,有些国家总喜欢把自己的标准套在别国头上,不服便打。
   霸道不是别的,就是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志,越多的人听从,就证明自己够霸道。
   曾经有人将几千年世界版图的演化以动画的方式按下快进键,每个国家都像一块快速流动的液体,量大且重总是占得多、占得久。这也就是“力大身不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单是经济上的发达、军事上的强大,还需要人文的复兴。
   常听人说起,在日本,手机遗忘在地铁的窗台上,再回去找,依然还在;而我们即使是放在家里也不安全。在美国的友人回来说,路边的果树成熟了,落在地上,烂了都没人捡;而在我国,未成熟时,果子早已经不见了,且树枝多有折断。
   我们是分裂的,我们缺少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包容与理智。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时,反日浪潮席卷全国,游行、抵制日货、打砸日产车等行为一点就着;稍有缓和,我们便成群结队地去把人家的家用电器、马桶盖等肩扛手提地弄回家来。
   虽然,目前北京的部分出租车公司已经开始陆续更换为国产车,但是我们提倡鼓励使用国货的决心远不如近邻印度。
   记得2009年去安徽小岗村采访卖地一事,村民的大门都是不关的,房门有时会关一下。粮食成袋地堆了一地。“不怕丢?”“不怕。”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笑着说。村干部下村做卖地工作开的汽车,车窗没关,人就走了,也不担心被偷。真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政清民和景致。
   然而,“撤村上楼”运动仍在各地持续上演,腾地卖钱,或为升官,或为发财。几千年延续而来的农耕文化便也随风去了,乡愁自会泛滥,用不了多久,那些栖身于异乡的人便会生出“灵魂何处安放”的叹息。
   在发展的路上,我们丢弃了很多,一些底线不断被突破,等遍体鳞伤时,才会想起来修补。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祖先留下的智慧足以成为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从娃娃抓起,而不是教育产业化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以致净土充满了铜臭。
   其实,我们只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诸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格物致知的精华好好梳理,代代相传即可。又何必到了“摔倒没人扶”“骗局陷阱无处不在”“邻居形同路人”“大学生残害同窗”……的冷漠地步。
   在抗战胜利日纪念期间,大多数人将目光投掷到“安倍政府对历史问题的说法”与“日本的重新武装”等重大政治问题上,反而忽视了日本与中国的竞争是全方位的。
   日本人的细致是出了名的,当我们大手笔地搞“一带一路”蓝图时,日本却在解决干旱国家的吃水问题,甚至送家庭妇女一个耐用的水桶。
   米卢说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对法律、对制度、对规则的敬畏,如果天津的有关部门能够恪尽职守,怎么会让这么多危险品置于人员嘈杂之地?如果安检部门勤勉履责,又怎么会有这么多起电梯“吃人”事件发生?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心系百姓,怎么会有那么多留守儿童死于非命?
   不必过于迷信西方的东西,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厚重的传统文化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修养良好的人受人尊敬,一个修养良好的民族呢?
   国耻纪念日也好,抗战胜利日也罢,要的不是片刻的热闹和愤青式的冲动,而是真正的反思以及反思后的精进。这才是真正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