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守好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
严打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是医疗反腐的一大重点,近期曝光的江苏省无锡虹桥医院涉嫌欺诈骗保案,正是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治理的紧迫性。据国家医保局通报,该院涉嫌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2228.4万元,其中勾结中介或以免费体检为名,通过种种造假手段,涉嫌欺诈医保基金1179.2万元。事发后,当地医保部门已解除与该院的医保服务协议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警方已对参与骗保的24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侵蚀医保基金的“蛀虫”,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医保基金是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更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决非任由攫取、可供瓜分的“唐僧肉”。截至2023年末,我国医保参保人数超13亿,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3.39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其安全性尤需实行严格监管。对于骗取医保基金的追责问题,我国刑法、社会保险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相应规定,为保护医保基金提供了明确的立法支持。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无锡虹桥医院涉嫌欺诈骗保案,不仅是对类似行为的有力震慑,更传递了守护百姓健康权益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针对骗取医保基金的乱象,近年来有关部门正不断掀起整肃风暴。国家医疗保障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频频联合有关部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并持续进行国家医保飞行检查。截至去年4月,已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41.5万家次,处理162.9万家次,追回医保资金805亿元,可谓成果显著。但是从长远看,要遏制乃至根治骗取医保基金问题,还需打出更有穿透力的组合拳。
加大数据筛查力度,信息技术应成为整肃乱象的“火眼金睛”。现实中,很多骗取医保基金的异常迹象,都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下浮出水面的。在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数据筛查的监测作用非常突出,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功能,欺诈骗保行为往往难以遁形。从早期的人工抽单式现场审查,到当下的智能化审核、大数据监管等手段,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医保基金监管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有关部门有必要深度挖掘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并完善实时分析预警监测模型,以便更加高效、准确地排查海量结算数据,为监管医保基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坚持防范关口前移,健全制度才能堵住“跑冒滴漏”的窟窿眼。客观上,医保欺诈具有“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骗保手段隐秘、组织化明显”等特征,使监管执法面临不小难度。但从内因而言,这种特定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与医保管理监督制度体系不尽完善密切相关。因而,针对借张医保卡就能开药、获取医保卡信息就能伪造诊疗单据等诸多漏洞,应当优化管理监督制度,科学规范业务流程,不断加固防护之堤,以确保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都使用得当。
完善公共监督机制,参与主体还需进一步“扩容”。面对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骗取医保基金现象,固然需要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但更需要激发广大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此次无锡虹桥医院涉嫌欺诈骗保案东窗事发,正是因为该院有正义感的医生举报所致。2022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出台《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办法》,已明确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最高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无锡虹桥医院被曝光后,有关部门也要求“迅速落实举报奖励”。鉴于医保欺诈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研究论证,细化奖励程序,提高奖励数额,以进一步形成全民监督的治理格局。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切除欺诈骗保的毒瘤。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职能部门担起应尽的职责,还需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公共监督。如此,才能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也才能更有底气护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