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法治边疆行助力文旅产业振兴

  “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黑龙江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为“大美龙江”。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黑龙江省法学会充分发挥祖国最北边境地理优势,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为载体,开展“一城一特色·法治边疆行”主题活动,用优质法治服务,做好“边疆旅游”“民俗特色旅游”“安心游”文章。
  
  法治护航边疆旅游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到伊春森林氧吧,从漠河北极村极光到五大连池火山奇观,这些热门旅游打卡地,成为普法教育的新阵地。
  以旅怡人、以法润心。黑龙江省法学会在“基层行”活动中,将传统普法与文旅品牌深度融合,把法治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开展集群式、互动式法治文化体验活动,首批选取“赫哲故里、百年口岸”同江市,“北方九寨沟、中国第一龙乡”嘉荫县,“红色边疆、林海雪原”绥芬河市,“绿海明珠、兴安福地”塔河县,“乌苏里江好风光”虎林市,“中国沙棘之乡和汉麻之乡”孙吴县等6个龙江最美边境县(市),开展法治边疆行,各县市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在佳木斯,依托迎宾公园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在孙吴,结合当地文旅特色打造“孙吴法治文化之旅”;在牡丹江,结合“大美龙江 无法不美”旅游普法活动,将普法宣传融入旅游服务;在绥化,普法队伍走进森林植物园、革命公园等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开展法治宣传,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您好,我们是法治边疆行的志愿者,今天在这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这是宣传手册,里面有与旅游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大庆市林甸县的北国温泉景区,普法志愿者向来往群众进行普法宣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林甸县被誉为“北国温泉之乡”。林甸县法学会深入“北国温泉”景区开展“法治+旅游”宣传活动,普法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册及现场答疑的方式,提醒游客在住、行、玩的过程中避免纠纷、理性维权。结合景区内关东古街特色文化及西游主题活动,通过书法、文艺表演等普法形式,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人在旅途、法在身边”。
  
  民俗文化法治同行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法治边疆行需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民族文化,形成拉动民俗特色旅游新的增长点。黑龙江省法学会充分利用地域民族文化源头活水,将法治边疆行融入民俗特色旅游中,推动民俗特色旅游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把白山黑水转化为“金山银山”。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伴着悠扬的《乌苏里船歌》,青年普法志愿者走进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助力民俗特色旅游长效“出圈”。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岱村的民俗文化表演中必备节目,庆祝赫哲族“巴斯克节”,就有将伊玛堪与法治宣传有机融合的法治文艺作品演出。朗朗上口的法律内容,融入到动听的民族旋律中,让游客感受赫哲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将法律知识入脑入心,让文明旅游成为亮丽风景。
  近年来,八岔村结合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打造法治景区、法治广场、法治乡村、法治家庭等具有赫哲族特点的法治文化基地。在民俗广场有书法创作、鱼皮画、根雕等法治文化作品,通过静态展示、活态传承、互动参与等形式,让非遗“活”起来,也增强了群众保护非遗的自觉。八岔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
  让法治边疆行成为民俗特色旅游的“守护者”,让普法志愿者化身“法治护旅”的推介官。在民俗特色旅游中融入法治元素,法治与非遗结合、“法景”与“美景”结合,为民俗特色旅游增添“法治”韵味,助力黑龙江实现由“一地一季”向“全域全季”转变。
  
  普治并举助安心游
  
  “我们购买的套餐里包含了水上快艇、沙滩排球项目,但导游却以时间原因为由,无故取消这两个项目……”在嘎日迪旅游调解室内,一位游客正在义愤填膺地向志愿者讲述着。
  嘎日迪坐落在烟波浩渺的西葫芦湖畔。大庆市杜尔伯特县法学会在连环湖镇嘎日迪景区成立“嘎日迪旅游调解室”,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入驻调解室。调解室主要受理和调解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景区、旅行社、旅游服务者之间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活动中发生的合同、侵权等纠纷。
  “调解室还兼顾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各项法律职能,旨在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普法宣传、规范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理性维权,共同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爽心的旅游环境,进一步促进连环湖镇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调解室工作人员介绍道。
  安心之旅,“游”法相伴。景区旅游调解工作室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法治引领、保障作用,坚持以文化人、以旅怡人、以法润心,不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以生态起笔、以法治落笔,串珠成链,以法治力量护航边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条集群式沿边法治文化长廊格局初现。
  “上半年,全省共开展‘基层行’活动1.5万余次,参与活动普法志愿者达6.8万余人,普法受众170余万人。黑龙江省法学会以‘基层行’活动为载体,通过‘法治边疆行’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创新了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以法治力量持续提升‘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品牌影响力。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法治边疆行’与文旅产业融合,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黑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郭大勇说。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