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制度引领保障作用推动消费持续回升向好

  消费领域制度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使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助于破除制约消费恢复和扩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建立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消费促进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这些都为做好消费促进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国围绕消费领域制度建设开展了多项重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来看,我国消费领域制度建设具有覆盖面广、及时性高、可操作性强等主要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消费领域制度建设主要工作与成效
  
  “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围绕促进消费恢复、稳定重点消费、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出台各项政策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消费恢复。一是出台促消费活动相关政策举措。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设定“十四五”期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的主要目标。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等举措推动消费持续扩大。2023-2024年,商务部相继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2024消费促进年”相关工作的通知》,围绕组织主题活动、依托重点展会、创新消费场景等,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强化协调联动,积极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持续恢复。今年1至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系列政策举措。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截至10月,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已陆续出台《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支持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同时,相关部门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截止到10月16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已超过142万份。1至8月,报废汽车回收421万辆,同比增长42.4%,已达到去年全年报废量的90%以上。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居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浙江、山西、吉林、上海等省市已出台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文件,杭州将于近期推出新一轮购车补贴,将没有旧车报废置换的购车者纳入补贴范围。奇瑞、零跑、宝马等企业在国家补贴基础上,推出保险、购置税等额外“置换礼遇”。京东、淘天等电商平台企业计划投入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超80亿元,举办万余场相关活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分别研究起草废旧家电回收估值、废旧家电回收规范等相关标准。地方、企业、协会等通力合作,为促进以旧换新工作落实落细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台专项文件,稳定重点消费。一是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2022年9月,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的通知》,推动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完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解决二手车信息不透明问题,便利二手车消费。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加快县、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举措,促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同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汽车维修服务、汽车赛事、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汽车消费金融、汽车文化等提出7方面政策措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2024年1至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47万辆和21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4%;7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87.8万辆,首次超越燃油乘用车。截至2024年9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充电能力,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城际充电网络,有效保障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广东印发《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实施方案》,各地市共举办汽车促消费活动57场,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3亿元,带动成交金额约292亿元。江苏推广应用汽车流通信息服务系统,便利二手车交易,2023年带动全省线上二手车零售额同比增长78.1%。宁夏严格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审批,推动行业规范发展,2023年全区报废机动车回收量1.79万辆,同比增长128.5%。杭州有序放宽汽车限购措施,增设久摇不中、人才专项、多孩家庭、重点企业四类小客车指标,符合条件的居民可直接申领。
  二是释放家居消费潜力。2023年5月,商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统筹组织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扎实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废旧家电回收等重点工作。同年7月,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4方面11条具体举措,聚焦绿色化、智能化、适老化三个方向,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在政策支持、产品技术提升、消费者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家电消费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具有健康、舒适、节能等特点的绿色家电产品。2023年,全国绿色智能家电渗透率58.4%,增长8.4%;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销售额2619.9亿元,增长8.5%。今年7月,国内主要电商平台电视、洗衣机、冰箱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2.9%、82.8%和65.9%。
  福建积极开展“家居焕新消费季”活动,鼓励企业打造智能家居体验馆等体验式消费场景,推出惠民补贴、以旧换新等举措,激发家居市场活力。湖北出台《消费贷款贴息项目实施细则》,明确对购置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或装修家庭住房等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河南印发《关于落实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举办“万家灯火·全民家居采购节”。
  拓展新型消费,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推动服务消费加快恢复。2023年5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6方面具体措施,旨在提振家政服务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服务需要。同年12月,商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明确丰富生活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补齐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短板、激发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动能、夯实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基础4个主要任务。2024年5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2024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围绕发挥家政服务业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作用提出25条细化任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7%,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7个百分点。1至7月,主要平台家政、洗衣、理发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6.4%、45%和43.6%。上半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3%和19.0%,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增长13.2%。餐饮消费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小程序点单、外卖配送等模式快速普及;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生活服务数字化场景不断拓展。
  广东弘扬粤菜文化,制定《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实施餐饮名店、名厨、名品战略,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等活动。云南举办“中华美食荟·好味云南”餐饮促销活动,发布云南美食地图、打造美食网红打卡地,拍摄“滇味·生活”宣传推广系列纪录片。山东出台《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举办山东省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第二届现代家政产业展等活动,进一步释放家政消费潜力。
  二是提升数字网络消费。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加快迈上中高端。2024年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明确丰富数字消费供给、激发数字消费需求、优化数字消费载体、创新数字消费业态,加快促进数字消费领域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推动数字消费规模稳步增长。巴黎奥运会期间,唯品会开启“唯品运动节”,围绕城市运动、户外运动、室内健身等场景,覆盖从“运动小白”到“健身达人”各阶段消费群体需求。京东上线“奥运观赛·吃喝指南”专属页面,集中呈现多款观赛热门美食,让消费者下单更方便。1至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8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07万亿元,同比增长7.9%。直播带货等电商新模式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线上消费需求较快释放。
  辽宁制定《电商直播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推动电商直播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直播带货。陕西举办第五届“双品网购节”暨中亚特产网购节陕西专场活动,促进中亚五国、东盟十国、“丝路电商”伙伴国的特色产品对接中国市场。海南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组织“海南馆”线上促销活动,更好宣传推广海南省名优特新产品。
  三是扩大品牌品质消费。2023年1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将382个品牌认定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同时启动“老字号中华行”活动,推动老字号进街区、进社区、进景区、进平台、进校园。同年10月,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强商务领域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促进品牌新发展、提升商业新品质、拓展推广新渠道、丰富消费新场景4方面提出12项工作任务,培育中国品牌,促进品牌消费。截至目前,全国中华老字号数量已达1455个,年营业收入达万亿元级别。一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意趣的新消费品牌逐渐兴起,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西举办老字号嘉年华巡展巡游活动,30余家广西老字号品牌集中亮相,展示品牌故事、开展优惠促销,掀起国潮老字号消费潮。安徽举办首届老字号博览会,涵盖食品餐饮、粮油水果、名茶名酒、手工艺品等多个品类,展示面积近5000平方米。福建泉州市立足“国潮之城”定位,突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推动纺织服装、鞋业等国潮品牌发展壮大,塑造时尚消费新生态。
  培育平台载体,改善消费条件。一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19年,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8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围绕构建全球多元融合的消费资源聚集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新高地、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完善自由便利的国际消费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6方面提出20条举措。2023年,五个培育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同比增长8.4%,增速较全国高1.2个百分点。培育城市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消费繁荣度稳步提升,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北京推动29个城市消费中心和57个重点商圈“一圈一策”发展,完成王府井、三里屯等34个传统商圈阶段性改造提升。广州拓展提升北京路步行街,建成全国首条线上线下同步开放的非遗街区。天津推进洋楼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闲置商业载体再利用,金街、五大道等商圈迭代升级,焕发消费新活力。上海发布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万亿级时尚消费产业。重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二是建设城市商业体系。2020年12月,商务部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的通知》,将哈尔滨中央大街等8条步行街确认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打造城市商业发展标杆。2024年上半年,19条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7%、3.4%。2022年,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将上海大华虎城等8个商圈确认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5个商店确认为全国示范智慧商店,同时,指导各地持续提升商圈设施、服务、场景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9%、11.0%。2023年7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6月底,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
  上海徐家汇社区便民生活圈通过减免公有房产租金,配齐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文体健身、为老服务“四件套”,打造“生活盒子”综合体、“一老一小”邻里中心,让居民得实惠。广州北京路步行街聘请专业团队编制街区总体规划和产业、交通、景观等规划,“一栋一策”精细化修复376栋骑楼,重现街区岭南风貌。目前,北京路集聚老字号近60家,非遗项目35个,非遗传承人28名。江苏培育壮大一批社区专业运营商,利用专业化运营优势,在共享共建、菜场提质、公益服务、业态提升等方面打造高水平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三是健全农村商业体系。2023年8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发布县域商业年度发展报告和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案例集。2024年1至7月,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万亿元,增长4.5%。2024年3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网点数字化改造,提高共同配送率,降低农村物流成本。2024年1至7月,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0.1%,平台企业加快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农村电商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浙江推广应用“供富大篷车”,为乡村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下乡、农资农技进村、农产品进城销售等服务,打通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3年底,“供富大篷车”已覆盖38个县(市、区),累计帮助收购农产品5.15亿元。安徽改造提升940个乡镇大集和菜市场,开展提升农贸市场硬件设施配套、整治活禽和水产交易区、规范车辆停放等工作,推动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吉林发挥直播基地集群效应,建设34个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项目,19个国家级电商物流协同、城乡高效配送、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建成县、乡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68个、农村电商服务站5316个。
  加强权益保护,优化消费环境。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起草《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旨在明确预付式消费中各方当事人责任,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目前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2月,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预付式消费、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领域作出专门规定,全面加大对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的保护力度。同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覆盖汽车消费中的不公平格式条款、直播带货消费欺诈、消费者行使监督权进行评论的边界、变相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的侵权责任、社区团购经营者承担销售者责任的认定等问题。上述消费领域法治建设在进一步发挥司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经营者合规经营,引导消费者理性维权,构建消费者友好型消费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随着各项宏观组合政策加速释放,我国消费市场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依然不足,市场供给、消费环境等方面还存在部分短板弱项,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仍面临一些挑战。
  就业增收承压制约“能消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居民收入增长承压,制约消费能力提升。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5.3%,近三年平均增速为4.7%,较2019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24年8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失业率达18.8%,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
  信心预期偏弱束缚“敢消费”。当前,居民消费意愿依然偏弱,存钱避险心态较重。截至2024年9月,全国住户部门存款达14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024年上半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5.6%,比2019年低4.5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虽然连续几个月回升,但是总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在临界值以下。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反映市场客流量虽大幅回升,单客单价明显下降,“只逛不买”“打卡不刷卡”情况比较普遍。
  消费环境不优抑制“愿消费”。从软环境看,新型消费领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从硬环境看,一些社区商业配套不齐全,设施老化、业态单一;农村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此外,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汽车、游艇、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存在限制性措施,制约消费潜力释放。
  
  推动消费持续回升向好的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步,应加快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围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消费供给、放宽消费限制、发挥政策合力等方面,推动消费领域制度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一是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鼓励灵活就业。二是多渠道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农民工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个税征管。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优化服务消费供给。一是完善生活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服务消费信用体系,鼓励第三方平台建立服务消费评价系统,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探索新建和改造一批集家政、托育、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于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是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普惠性社区食堂。四是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平台作用,加大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引进更多优质资源。
  推动放宽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一是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措施,适当增加购车增量指标,引导相关地区取消或放宽皮卡进城限制。二是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低空飞行、邮轮、游艇等行业。三是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增设市内免税店,推动国产名特优产品、中华老字号产品进入免税店销售;允许我国出境居民购买室内免税店产品,将更多高端消费留在国内。
  强化政策执行,发挥协同效应。一是抓紧出台政策支持细则、解读等,抓紧落实落地,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发挥“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作用,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成效。二是增强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适时推进消费税改革。三是强化政策预研储备,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提升政策效能、放大组合效应。
  (作者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竞争政策与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