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治”系列报道之三

多管齐下:织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预防惩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在此过程中,共青团、妇联、民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凭借各自的专业优势与职能定位,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与支持。他们发挥家庭第一道防线和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加强监护和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未成年人法治素养;突出重点,实行综合治理,围绕特殊群体,扎实做好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立足源头预防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司法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占比22.94%、单亲家庭占比6.95%。家庭教育不力或者疏于管教,是引发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或者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发挥家庭第一道防线和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加强未成年人监护和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有关部门的发力点所在。
  “做好家庭工作,发挥妇女独特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了妇联组织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作为法律实施主要责任主体的地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妇联组织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工作的法定责任。”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教授曾对媒体如是说。
  在各部门协作中,妇联组织有着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她们协调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作用,支持、配合司法机关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确保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021年4月12日,犯罪嫌疑人小嘉驾驶汽车,搭载两名成年犯罪嫌疑人林某、杨某,尾随两轮电动车驾驶人吴某伺机夺取财物。在林某伸手抢夺过程中,吴某因失去平衡与小嘉驾驶的汽车发生碰撞后倒地受伤。
  小嘉作案时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经调查发现,小嘉系弃婴,被养父母抚养长大。在抚养监护小嘉过程中,小嘉养父母的教育方式从起初的简单粗暴逐渐演变为不管不问。
  为了避免“一放了之”,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对小嘉开展临界预防工作。其中,妇联依托“姐妹心理驿站”推介心理咨询师对小嘉开展心理测评,发现小嘉存在轻度的焦虑、强迫和抑郁,生存能力和心理成熟度欠缺。随后,通过家庭心理辅导,对小嘉及其养父母进行心理疏导、认知干预和行为矫正。
  与此同时,为帮助小嘉重返学校,妇联、关工委、检察机关共同拟定工作方案,在安排小嘉返回户籍所在地与养父母团聚后,立即启动家庭教育指导异地协作机制。目前,小嘉回归家庭后表现良好,亲子关系融洽,已赴一所初中就学。
  这起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典型案例。据了解,自2021年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以来,此类典型案例已印发三批,旨在进一步推动司法保护与家庭保护深度融合,更好预防和阻止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此外,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妇联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据了解,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已制定实施了六轮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推动形成了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核心,以五年规划、指导大纲、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工作制度体系。
  近年来,各地妇联积极行动,在探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规范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贡献“半边天”力量。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妇联建立并有序运行家庭教育个案指导服务工作室,聘任家庭教育指导师两名,每周二、四驻点服务的同时开展线上及实地走访指导。重点面向青少年心理不适、亲子关系紧张、未成年人涉案等有需求的家庭,开展“一对一”个案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今年7月,湖南省株洲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共童成长”父母课堂活动。该活动邀请资深的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志愿者、优秀家长代表,为有需要的家庭传授科学的家教理念、分享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株洲市妇联还将开展“智慧育儿到我家”公益服务项目,全城招募15个存在严重育儿问题的家庭,指定家庭教育指导师上门开展定制服务,指导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江西省弋阳县妇联每周都会举办安全教育体验、“模拟法庭”普法活动等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家长们在活动中学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今年以来,江西省上饶市各级妇联抓实个性化家长课堂教育,赋能“问题家庭”,依托社区(村)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2000多次家庭教育指导,6万余名家长受益,同时开发多元化家庭教育课程,督促“问题家长”正确育娃……
  
  聚焦重点领域
  做好特殊群体关爱服务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让更多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充分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近亲属监护,更易成为不法侵害的受害者和误入歧途的“问题少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保护和支持。
  实际上,国家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一直给予着深切关怀。2023年,民政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全国妇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实施精神素养提升行动、监护提质行动、精准帮扶行动、安全防护行动、固本强基行动等18项重点任务。
  “今年起,广东省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提出对两类儿童进行分级分色跟踪服务,我们要深入了解社区孩子们的家庭监护情况,落实分级分色跟踪服务。”张宇霞是广东省惠州市海惠社区的儿童主任,及时发现儿童的困难并给予其关爱和帮助是她的职责。
  儿童主任是村(社区)中负责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的人员,承担着打通服务儿童“最后一米”的责任。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有2.7万名村(居)儿童主任,他们和1685名镇(街)儿童督导员、2.8万名“双百”社工一起,常态化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目前,广东省基本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
  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2024年9月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民政部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入户走访、信息核查、关爱服务等工作。指导各地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发挥这类机构在困境儿童兜底监护、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实践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再将视线转移到全国妇联,今年3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妇联强化各方协同,汇聚关爱力量,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志愿服务,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们要帮助困境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逃避心理、怨恨心理,帮助他们培塑拥抱温暖、直面困难、感恩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工作室提炼出来的帮助困境儿童克服三种心理、培塑三种能力的帮扶原则。”重庆渝北爱心妈妈工作室主理人李学芳说。
  在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有两位未成年人走进了记者的视野——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小蓉是李学芳的帮扶对象。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蓉对双亲没有感情。为此,李学芳经常开导小蓉,鼓励小蓉看望妈妈,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小蓉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慢慢地体谅了父母的不易。
  抽烟、逃学、打架……5年前,15岁的小伟因打架被送入派出所,遇见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曾妈”的曾淑俊。通过普法视频和法律课件学习法律法规、背诵重点法条……为了对小伟进行矫治教育,曾淑俊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他纠正了不良行为,引导他发挥特长。最终,小伟洗心革面,还考上了大学。
  据了解,这间爱心妈妈工作室是重庆市渝北区妇联打造的特色品牌。不仅在重庆,在全国各地,都活跃着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有从事多年困境儿童帮扶的爱心义工,有熟知帮弱扶困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共性问题大家提炼经验,针对个性问题大家各出办法,爱心妈妈工作室凝聚了爱心,形成了团队,通过建章立制让帮扶有方法、有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部门以实际行动当好困境、留守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的同时,他们还将对未成年人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
  共青团面向青少年提供了心理咨询与法律援助的公益平台——12355热线,该热线已开通18年,每年服务可覆盖40余万人次,孵化出的“12355中高考减压”“12355健康守护行动”等系列项目每年可覆盖1000余万人次,全国12355网络平台也已上线。
  为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共青团深入推进青少年普法工作,在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禁毒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连年开展全国青少年学法用法网上知识竞赛,每年400余万名青少年踊跃参加。其中,针对青少年“互联网原住民”特征,共青团中央通过制作网络素养公开课、参与“清朗”行动等,既守护青少年网络空间安全,也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科学看待使用网络。
  开展法治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为强化中小学校的依法治理工作,学校和司法部门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了法治副校长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法治工作部门在法律领域的专业优势,有效助力学校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今年5月,教育部又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


  把准职能定位
  推动构建未成年司法支持工作体系
  
  在守护特殊群体的同时,还应大力避免罪错青少年滑向更黑暗的深渊。
  多年来,共青团积极参与青少年领域立法工作,陆续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实施,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社区矫正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参与立法过程特别注重了解反映青年想法、发挥青年权益代言人作用,仅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审稿就征集青少年建议4.9万条。
  2022年5月12日,一段未成年人被暴力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同日,一个由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群便建立起来;次日上午,一份提请关注并稳妥处置相关事件的建议函便迅速送达相关部门。这是基层共青团组织落实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触发青少年权益热点事件响应处置机制的一个场景。
  对于共青团在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的支持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非常关注。他曾对媒体表示,“共青团可以提供‘全过程’支持,在侦查阶段的法律援助、参与讯问、心理辅导,在审判阶段的庭审参与、司法建议、社会监督,在执行及执行后阶段的参与矫治、效果评估、安置帮扶等;可以提供‘协同性’支持,联系、服务、引领社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领域人才建设,形成未成年司法支持工作体系;可以提供‘恢复性’支持,促进罪错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和健康发展。”
  2022年4月27日,一场特殊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宣判工作正在进行。7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叛逆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及家庭监管缺失等原因走向了结伙抢劫的犯罪道路。宣判结束后,共青团河南濮阳华龙区委与区人民法院沟通后,依托“青翼家园”项目,选派了3名经验丰富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教师为被告人及监护人开展专题心理疏导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他们结合个案需求,依托专业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专案服务小组,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在疏导现场,3名教师采用游戏互动和对话问答方式,让这些孩子敞开心扉,认识到了错误;同时也帮助缺位的父母认识到身为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
  2018年2月,共青团中央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签订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就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和犯罪预防等方面探索工作机制,先在40个地区进行试点,后来扩展到80个地区。
  据悉,目前,绝大多数省级团委和检察机关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很多地方团组织也与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开展了工作协作。河北省11个地市团委全部与同级检察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共青团山西省委、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委政法委及教育、民政等部门,出台了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的意见。
  2019年,共青团中央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工作指南”列为“青少年发展研究”省部级课题,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等专业团队研发。同时,依托80个全国未检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地区进行实践检验。
  历经几年不断完善,由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组织完成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于2023年3月获批为国家标准。作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它的出台必将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司法社工队伍建设、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规范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的道路上,相关社会组织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日前,记者前往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中心(以下简称“超越中心”)采访,该机构是少年司法社工先行者,成立十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
  “司法工作做得最多的,就是出了问题后补救性的环节,而补救性工作做得越多,就越觉得预防更为重要、更为关键。”超越中心副主任李涵做罪错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已经15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谈到,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需要更专业更切实的服务。
  李涵进一步介绍,超越中心在对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服务后,初步评估对方的风险等级和需求,再据此制定个性化计划。计划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一对一的谈话和一系列集体活动。
  此外,超越中心社工们在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等专门学校内,开展了长达9年的驻校服务,将犯罪预防的触角深入到了重点群体之中。他们不仅广泛参与各中小学的法治教育活动,还探索出外展活动,社工们主动走出机构,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等场所,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提供一系列直接的服务和支持。
  从2019年开始,超越中心承接了北京市公安局和团市委的委托,开展了名为“阳光筑希望”的专项项目,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和法治教育等措施,帮助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逐步走出困境,重新回归社会。
  “从未成年人视角出发,专业社会组织很多情况下承担的就是这个专业代理人的角色,代表未成年人更好触发‘六大保护’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帮助未成年人更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
  记者从超越中心了解到,在过去的15年里,李涵和同事们为北京市5000多名未成年人提供违法训诫、帮教、被害人救助等服务,服务过的未成年人中95%都能复工复学、回归社会。这组数据,让李涵和同事们笃信:“我们有极大的可能去改变他们,而不应该轻易放弃他们。”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方位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未成年人“六大保护”,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这份“朝阳事业”。
  未来怎么做?2024年9月18日,由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的“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靳清平看来,要持续做好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帮助家长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减少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加强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加强未成年人兜底监护保障。
  全国妇联权益部副部长赵明表示,将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深化关爱服务合力,将未成年人保护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到基层,促进形成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
  “法律逐步完善,责任仍需压实。建议对专门学校建设、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等问题开展专项执法监督,依法依规公开典型案件办理情况,形成有效震慑。”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时迎涛说。
  “从实践看,织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保护网需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更好地促进‘六大保护’。”中国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蔡艳说。
  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任何一方都不是“局外人”。各方要积极推动构建未成年司法支持工作体系,切实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扫清”不良诱因和风险。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