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系列报道之五

云南: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市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在宁洱立碑盟誓。70多年来,云岭各族儿女在誓词碑精神感召下,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云岭大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重要论断,旨在让各族群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互融共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时代意义,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方位嵌入 加快构建
  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金秋九月,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黄坪镇1600多亩石榴成熟丰收,地里的鲜红石榴压弯了枝头,丰收的喜悦挂在了果农的嘴角,黄坪大地呈现出一幅勤劳与丰收的画卷。
  新坪村石榴园小组彝族村民从偏僻山区马耳山,搬迁至金沙江畔的黄坪镇,从只有一个民族的小村庄到汉、白、彝、傈僳、土家、佤族六个民族和谐共居的大家庭,从低矮的木板房搬进青瓦白墙的小洋房,家庭收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殖业到热带水果种植、大蒜种植、建筑装修、运输等多元化发展……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是云南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缩影。
  云南结合实际,创新打造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三个品牌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在全国率先制定《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见》,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路径,推动云岭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2022年开始实施的“石榴红”工程,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主要内容,着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云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品牌。
  人人诉说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在家附近就能就业、经营,生病就医、小孩儿上学都很方便,不同民族共居共乐、共建共享……家乡在发生巨变的同时,法治保障也一路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法治建设,坚持“慎立、善修、适时废止”原则,努力健全和完善云南民族工作法规体系,先后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并对一些法规进行了修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写入法规。据省人大统计,截至目前,云南省现行有效的涉民族事务地方性法规7件、自治条例37件、单行条例174件、变通规定6件,其他一系列法规中对民族工作也作出专门规定。
  同时,充分发挥法律与规范性文件互补的优势,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短平快”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等,都显著推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立法、政策法规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保障了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做实互嵌式社区基层工作
  携手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秋季阴雨,滇西南盈江县一大早雾气沉沉,一支支背着黑色小书包的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穿梭在村寨中,治安巡逻、串寨访民、法治宣传、化解矛盾……民警们用自己的肩膀背出了边疆安宁和民族团结。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地处中缅边境,有9个抵边乡镇、22个抵边行政村,这片土地上,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互嵌融居。
  针对盈江边境一线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聚居、辖区跨度较大、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围绕基层派出所主防新警务机制,探索“石榴红+警务蓝”警务模式,成立8支红石榴背包警务队,创新实现了把党的政策背进边境辖区、把法律宣传背进田间地头、把为民服务背进边境村寨、把民族团结背进千家万户、把平安使命背在民警肩上的“五背”警务模式,实打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互嵌式社区就是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红石榴背包警务队中有个民警叫“老张”。老张本名张金凯,来自勐弄边境派出所,问起他这个人,乡亲们说:“老张啊,他头发剪得好”“老张拍照拍得特别好”“他修理水管可有一套”“他普通话说得好,我孩子的普通话就是跟他学的”……渐渐的,老张就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金牌摄影师、资深维修工、首席发型师……
  “奶奶,等证件办好,我会第一时间给您送来。您放心。”老张拍好照片后,熟练地用傈僳语跟楂子林村村民栋奶奶沟通。几个月前,栋奶奶的身份证不慎遗失,因腿脚不方便,迟迟没有前往派出所办理。楂子林村距离勐弄乡集镇约23公里,是全乡最偏远的山村,往返集镇需要一个半小时。老张得知后,专程驱车前往栋奶奶家中为其办理。
  “接到陌生电话,只要对方提到银行卡转账、货到付款之类的话,一定要谨慎求证或是找派出所帮忙核实!”2023年10月25日,村民左某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个投资农业产品的应用程序,老张接到反诈预警提示后,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并火速赶往他家中,为其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套路。老张还推动组建了村组、学校、企业、商店等微信工作群,覆盖群众近4000人,在群内发布预警信息、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回复群众办事咨询,努力为群众筑起安全防护墙。
  距离盈江1000公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尚冈村,带着广西口音的尚勇边境派出所民警覃文健,正背着背篓踩在泥泞的地里,帮村民收辣椒。别光看他手上动作麻利,嘴里打听村寨里的近况消息,也一刻不停。
  节日安保与日常执勤不同,不仅要保证现场安全有序,也不能破坏节日氛围。“因此,我们在开展警务工作时,既要维护秩序,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比如泼水节,每个村寨的日期都不一样,有的只过两天,有的可能要过一个月,这段时间我们就在各个村寨里转来转去。” 覃文健说。
  走在村寨小路上,覃文健如数家珍地介绍:“这家半年前曾丢过摩托车;那家不久前娶了新媳妇;这家刚补办了身份证,下周要给他送过来……”每次出勤,他最喜欢跑到村民住的吊脚楼里拉家常。
  源于在工作中坚守的尊重共融理念,覃文健和同事们成为辖区村民眼中的自己人,各项警务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在云南昆明公安边境警力的守护下,磨憨这座边境小镇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互嵌融通,民族团结之花粲然绽放。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我们寨子有彝族也有苗族,大家一直互相帮忙,不分彼此。”“我儿媳妇是哈尼族,我们相处得很好。”……行走在红河两岸,处处能看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情景,处处能听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和谐话语。
  曲靖市沾益区炎方乡定期组织少数民族调解员深入乡镇、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在彝族年、苗年节、回族开斋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以及学生放假、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家返乡等时间节点,利用少数民族调解员语言通的优势开展双语普法活动。
  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机关全过程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打造“咪依噜”“蘑小菇”“阿渡”等未检专业团队,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把对未成年人关爱工作延伸到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让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
  为加强少数民族群众边境安全意识,尚勇边境派出所民警及驻村辅警一边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辖区强边固防工作重点积极推行法治宣讲“小课桌”活动,一边发动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参与社会治安防范,推进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尚冈村南与老挝接壤,是名副其实的抵边村寨,现在过了哪棵树算老挝地界、拐几个弯到界碑,村民们很清楚,乡亲们自觉融入日常巡边工作中。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夯实互嵌式社区法治基石
  
  不久前,勐海县打洛镇勐板村村民,因怀疑所购买农药导致种植豇豆死亡,与出售农药的商户发生纠纷。打洛镇司法所、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通过“平安版纳”社会治理综合应用系统接到纠纷后,立即派调解员赶往勐板村委会,实地查明豇豆死亡原因。最后查明系真菌引起的病害,调解员耐心对当事人讲解相关农业知识和法律常识,促成双方现场握手言和。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积极探索信息化支撑下的社会治理路径,通过自主研发的“平安版纳”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让社区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反映面临的矛盾纠纷和身边问题线索,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社区上门解忧、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切实把社区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阵地。
  红河县人民法院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强化法治认同,巩固民族团结。在工作推进中,选配法律知识丰富、熟悉地域环境、知晓当地民风习俗、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干警组成“双语审判团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诉讼参加模式,将准确适用法律与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挖掘地域民族特色文化,设立14个诉调对接中心及“可邑阿细”“哈尼哈巴”等民族特色调解室,构建矛盾纠纷联排联调联处“1+N”联动工作机制和“法官+少数民族特邀调解员”调解模式,融合法理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寻求诉前实质解纷“最大公约数”。
  例如,“哈尼哈巴调解室”擅用“情、理、法”引导民族群众,聘请辖区内21名传唱“哈尼哈巴”(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特色哈尼古歌的统称)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摩批”(哈尼语音译,意为“智慧超群的长者”)作为特邀调解员,发挥懂风俗、晓民意特长,实现“1+1>2”的效果。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法院汤丹人民法庭,通过巡回审理,将“坐堂办案”变为“上门办案”,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自愿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精准对接乡村综合治理,法庭干警积极走进民族聚集地区,广泛对接基层解纷力量,形成基层多元解纷机制,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快速化解,构建各民族团结和谐关系。
  汤丹人民法庭建立6个法官联络站,常态化深入村庄、企业、社区,安排联络法官定时到村委会参与纠纷调解。同时,加强与基层组织的配合,做到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就地执行,引导各族群众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位于其中的整董人民法庭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工作主线,培养当地较有威望的乡贤寨老为“双语调解员”,保障涉少数民族群体纠纷有人管、有人办,邀请基层党员为调解员就地开展调解工作,做到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在先、化解在小。
  在丽江市古城区金江白族乡,由司法所牵头,当地律师事务所与村委会签订法律顾问服务协议,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熟悉辖区公共事务、了解村情民意的优势,以“1名村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N名网格员”夯实基层法治人才基础,根据群众需求,及时提供法律知识宣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行使权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使普法和矛盾纠纷化解更具专业性和成效性。
  打破民族交往过程中社会结构分隔,这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方式,促进实现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云岭大地上,一幅幅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迈向现代化、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