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系列报道之二
广西:石榴千籽聚同心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尼的呀”⋯⋯近日,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全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一年一度的“哈节”仪式上,京族群众热情地向游客演绎耙螺、高跷捞虾等传统渔业劳作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京族文化的纯朴与乐趣。
“哈节”民俗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文化的融合缩影。
同结石榴籽,根脉一家亲。广西少数民族人口达2000多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多次到广西考察,作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等重要指示,为广西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新时代民族关系促进指导守则,扎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凝聚共识
谱写民族共荣“主题曲”
“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考察时强调。
广西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战略任务,出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使广西各族人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更加统一、意志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区,累计吸引近6万家企业扎根落户,大批流动人口务工经商。良庆镇党委书记姚毅表示,该镇突出党建引领,推动民族事务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同频共振。“按照区域统筹、条块结合的思路,挂牌成立企业之家,打造15分钟服务圈,常态化提供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优惠政策解读、企业入驻落户等惠企服务,为各族同胞提供创业就业新路子,切实让大家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发展好。”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梧州市创新实施“头雁、群雁、浸润、种子”等工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截至2024年6月,“头雁”工程累计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92期,覆盖全市各级领导干部5400余人;“群雁”工程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3800余场次,受众43.5万人;“浸润”工程,累计在乡村、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艺术表演275场,观演人数超47万人;“种子”工程,累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民族运动会等活动1500余场。
河池市构建跨省区创建联盟,打造桂黔红水河流域7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该市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与百色市乐业县以及贵州罗甸县、望谟县,探索推行党建“联建联创”模式、人大代表跨区域联建履职活动、政协区域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桂黔红水河流域经济协作带,呈现出“同山同水同血脉·同心同德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贺州市八步区与广东怀集县联创共建“粤桂一家亲·怀八好邻里——共建省际边界红色睦邻廊道”示范区,依托省际边界乡镇建立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协委员行动”等,在民族团结、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
如今,广西上下持续深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各族群众凝心铸魂,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着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厚植“中华魂”,育出“团结花”。
民歌文化
唱响民族同心“幸福曲”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这首广为传唱的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凝结了几代人的记忆。
在广西,民歌成为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民歌文化”是广西多年来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运而生,向全世界展示了广西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壮美新形象。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在柳州市的鱼峰山公园,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鱼峰歌圩”常年开展,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广西非遗项目柳州“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几乎每个周末都和山歌爱好者聚在鱼峰山下以歌会友。“只要开嗓唱上几句,现场立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几百人。来拜师学艺的,除了壮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她说。
如今,“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社区居民打油茶”的和谐场景,在柳州处处呈现、四季不歇,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广西持续打造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刘三姐”等特色品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荣誉,壮族天琴艺术、北海贝雕、瑶族祝著节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精品力作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甘霖表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继续推进实施“广西有戏”品牌战略,重点创排民族歌剧《柳柳州》、民族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壮剧《第一村委会》等一批具有广西特色、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舞台艺术作品,讲好新时代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故事,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广西民族大学。“我们力求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上作出广西贡献,发出广西声音,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罗彩娟表示。
在广西,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还体现在政策和条例制定。
富川瑶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传统村落,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侗族百家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出台条例保护凤腾山古墓群……截至去年12月,广西现行有效的单行条例达到36件。条例瞄准当地发展中的堵点与难点,极具地方特色,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力保障。
尊重包容
奏响民族融合“协奏曲”
山水如画的桂林,各族人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桂林市象山区竹林社区“热合曼美食城”,52岁的老板热合曼和厨师们忙得热火朝天。20年前刚来桂林时因语言不通,摆摊像“打游击”。在社区组织和民警的帮助下,从开始只有3人的流动摊位,如今创业人数翻了6倍,经营面积拓宽30倍。现在,他在桂林买房定居,3个孩子都在附近的公立学校就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幸福而充实。
在广西,像这样民族团结和睦的故事比比皆是。
“我们家由壮、汉、彝、苗、仡佬5个民族组成,32口人,四代同堂。”在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保上村,村民杨玉清说起自己大家庭,脸上洋溢着幸福。要是赶上节日,一家人身着各自民族盛装共庆佳节,好不热闹。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侯光祖一家也聚齐了5个民族。“我们家各族成员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侯光祖笑着说,“我们隔三岔五搞一搞家庭聚会,餐桌上可谓‘群菜荟萃’:汉族荔浦扣、壮族黑米粽、瑶族酿豆腐、侗族腌酸肉、苗族酸汤鱼……大伙争相露一手厨艺,共品美味佳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生命线、幸福线。”广西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介绍,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2%,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达130多万个。尊重包容、以诚相待,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真实写照。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统筹带领全区政法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民族团结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要求,把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视为重要政治责任,积极参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有一条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巷”。在这里,衡阳派出所的少数民族社区警务队,充分发挥语言、民俗文化融合优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创平安、共促和谐。
“警察同志辛苦啦,请你们喝碗热油茶吧!”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们,每次看到民警和民族创业街“商户联防队”队员在节假日开展巡逻和防范宣传,都自发为他们送上一杯暖心油茶。
面对不断增多的各民族流动人口,衡阳派出所相继创立了“生活港”“关爱港”“解忧港”“和谐港”“党建港”“勤廉港”六港特色服务项目,让少数民族居民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享受到民族团结惠民举措带来的红利。
通过精细入微地培育社区各族群众融洽、融和、融结的共有家园,中华中路社区实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12年获评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21年获评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广西不断提高对民族群众的服务水平,让各族群众携手共建美好生活,通过尊重包容构建民族团结桥梁,促进同心共筑中国梦。
法治守护
吹响民族和睦“进行曲”
广西边城靖西市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壮族人口达九成以上。对于壮汉双语法官梁蓬勃来说,一口流利的壮语是他打开工作局面的好帮手。
在一起离婚案中,梁蓬勃需向当事人解释法律术语。刚开始,梁蓬勃用普通话说了半天,当事人还是似懂非懂。后来,他改用壮语解释,把“感情破裂”译为“不合适”,“分居”用“夫妻双方各过各的生活”表示,当事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会同广西民宗委,在12个壮族聚居县(市、区)基层法院试点,评出首批广西壮汉双语法官。截至目前,广西已有800多名壮汉双语法官。优质高效便捷的双语审判服务,成为一项民族团结的“暖心工程”。
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
广西法学会在全国率先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建立区市县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其团队参与化解疑难案件制度,联合信访部门共同开展“百日百案”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近5年来,全区798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包案化解信访积案难案680多件,助力祖国南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
“有麻烦纠纷,大家莫恶争。‘贝弄’来坐坐,和事山歌哼……”在乡亲们自编自唱的山歌里,浓缩的是新时代马山版“枫桥经验”。
2023年8月11日,马山县一处农家小院里,两兄弟达成了调解协议,和好如初。
因琐事矛盾升级,比邻而居的两兄弟谁也不愿进对方的家门。找准症结后,中国法学会会员李伟邀请村干部作为“贝弄”调解员参与调解,合力消除“兄弟阋墙”。
一条分界线,隔的不只是利益,还有兄弟情。2019年,广西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刘家堡屯的杨某两兄弟因山林界线问题发生纠纷。其间,县乡相关部门多次调解均无果,成为当地的一个难案。
2022年4月15日,中国法学会会员、田林县人民法院院长廖安乐组织法官,联合县政协、潞城乡政府、潞城司法所、潞城林业站等单位工作人员深入山林界线现场,召集双方当事人,经过多方协商调解,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握手言和,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纷争得到妥善化解。
广西各级政法机关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作,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仅2023年就排查6.48万起,成功调处6.12万起,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南宁市组建法学法律专家库,聘请36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2021年以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其团队包案化解64件“骨头案”,出具疑难复杂信访积案法律意见书82份,被誉为维护稳定“护航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李柯霖深有感触地说,公平公正才能赢得各方信任。
石榴结籽心连心。一直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西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