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法院建设的上海样本”系列报道之二

数助监督:以场景引擎助力监督管理加速度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数字法院的框架体系、技术平台、建设路径、操作规程已经初步形成,推动法院工作质量与效率双提升的效能正在持续显现。
  上海法院目前建立了600多个评查模型,依托审判执行过程中积累的海量司法大数据资源,将数字建模与智能应用开发相结合,与日常案件评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数据隐藏的各类问题,如案件质量问题、司法廉洁隐患、诉讼效率问题、程序不规范、法律文书瑕疵等,实现常态化、不停歇地对案件进行数字“体检”,推动审判监督管理模式由“碎片化的个案纠错”转变为“全流程的全面评查”。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审判管理部门已先后组织运用评查模型333个,建立在线评查任务3422项,评查案件52.7万件。


  从“经验”到“精准”
  迈上审判管理现代化转型之路
  
  审执绩效薄弱点和关键环节在哪?监督管理流程如何优化?如何调动有审判管理职责的各方协同发力?这些都是参与基层实践的审判管理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上海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以来,运用数字思维,提出想法、借助算法、找到办法,一条宽敞的算法大道清晰呈现在审判管理者的眼前,释放数字潜能,全面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成效日益显著。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八点,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许剑飞一坐到电脑前,便会习惯性地点开上海数字法院平台下的“应用场景”模块,看一看有没有庭里新增的“小灯泡”。
  “有了数字场景的阅核功能,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以往我手边总会备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我在日常阅核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错误和共性问题。像企业注销丧失诉讼主体资格、鉴定费公告费保全费的遗漏处理、涉外案件上诉期限的规范表述等细节,在过去需要我们承办法官根据个案情况,一一去核验。”她说。
  而现在,这些工作中容易遗忘忽略的细节问题,都可以通过应用场景提示予以纠正。数月前,许剑飞在上海数字法院平台看到庭里有一条“破产衍生诉讼主体规范列示提示预警”应用场景信息提示。诉讼主体列示错误会增加案件被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风险,给当事人造成诉累。于是,她便第一时间找到主审法官核实情况,确认属于主体列示错误的情形。当日,办案法官即联系原告修改诉状,并提交新的身份证明材料。
  有了应用场景的帮助,庭长还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多份文书的阅核。同时,每一次的推送提示,身为庭长的许剑飞,都会在专业法官会议上,向全庭干警进行通报提醒。
  渐渐的,类似的错误提示越来越少,切实提升了裁判文书质量,真正实现了文书瑕疵差错的减少。就这样,生效裁判被改判发回重审率、裁定再审率降了下来,案件质量升了上去。“多双眼睛多份智慧”,有了数助监督这双眼睛,现在,庭内已经形成了由庭长“查阅”到主动“请阅”的良好氛围。
  同样,有了应用场景的辅助,在促进法律适用准确上,院庭长也有了“得力帮手”。在一起超3000万元的大标的额合同纠纷案件中,许剑飞收到了一条应用场景推送提示——“提醒:该案可能存在涉外因素,需确认准据法。”
  她表示:“涉外案件无小事。准据法选择的提示预警,有效提高了涉外案件法律适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维护中国司法的公信力。”
  她立即联系主审法官,得知由于当事人此前并未就法律适用提出任何主张或抗辩,在案件的前期推进中,确实存在疏忽遗漏的情况。经应用场景提示,主审法官在庭审过程中询问了双方当事人关于法律适用的意见,并在判决书中对准据法的适用作出了更准确的表述。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中,将法律适用规则、裁量尺度标准、关联案件信息、文书写作规范等嵌入办案系统,实现自动分析、自动推送、自动预警。案件办理的背后,不再单纯是法官个体的智慧和思考,还加上了一整套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辅助,起到自动预警信息盲区,提示类案同判、适法统一的法律依据和判例参考,提醒补正程序性瑕疵等作用,实现案件质效的高质量把控。
  对此,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宝山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丽也深有体会。不久前,宝山法院审理了一起标的额近1亿元的涉新药研发企业的股权转让纠纷案件。
  在立案阶段,立案庭根据系统提示将其标注为“四类案件”,启动全链条监管。在审理阶段,该案触发“民商事案件追加当事人审限调整规范提示预警”等应用场景提示,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核查线索并纠正。在阅核过程中,分管院领导在智慧阅核系统的辅助下,透过复杂的案件事实,精准定位该案两个核心问题:定金罚则适用是否准确、能否允许原告提出备位诉讼请求以便实质性解决创新企业的困难。针对阅核意见,业务庭重新召开专业法官会议,进行二次研判。该案在各类管理主体的协同参与和监督下,得到稳妥处理。
  陈丽介绍,过去,法院的案件信息分散于不同系统内,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都是断联的。而现在,依托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审判工作各环节的数据信息不再是孤岛,数据可以快速地进行内部生成并呈现,数助监督平台内的各类模块、工具、场景,院庭长都可以同步使用,叠加监管的效果。
  前文提到的智慧阅核系统,便是上海数字法院平台2024年上线的新功能。该功能将全市已嵌入办案系统的80个审判管理监管类场景及118个子模型与阅核系统深度融合,目前已累计推送院庭长各类提示预警8036条,为院庭长阅核提供了一张“体检表”,上了一道“保险锁”,“智能+专家”的双重保障让阅核制效用发挥到最大。

  据悉,场景建设和阅核工作协同推进以来,宝山法院案件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上半年,宝山法院改发案件69件,比去年同期的96件下降了28.13%。13个应用场景的触发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每月触发数从高峰期的两位数降低到一位数,甚至能够实现部分应用场景零触发。与此同时,案件办理中的各类规范性问题正在得到逐步修正。


  筛查隐藏事实
  识别问题实现精准化
  
  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包罗万象,在聚合集约、流通共享、碰撞比对中,各类数据间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而产生巨大效能,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而这也是释放数字潜能的根本所在。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不单为院庭长的审判监督管理搭建了数字“指挥塔”,使得各审判管理责任主体和部门以共享信息、同步介入、各司其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案件质效的高质量把控,更帮助他们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暗藏的人、案和风险点,使管理和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
  以虚假诉讼为例。虚假诉讼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损害司法权威,破坏社会诚信。上海法院不断加大对虚假诉讼行为打击力度,利用应用场景,针对触发的线索锁定法官,点对点进行提醒,庭内进行个案研判,有效震慑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您正在审理的案件,可能在离婚处分财产环节上影响他案债务履行,建议您及时了解双方债务情况,妥善处理离婚财产分割及债务承担。本提示不作为定案依据,请审慎核实后依法处理,避免出现案件质量差错瑕疵。”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新区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法官励希彦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期间,收到上海数字法院平台的提示,立刻引起他的警觉。
  司法实践中,在一些“假离婚、实逃债”的案件里,被执行人为了规避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以离婚的形式“净身出户”,导致法院只得暂且依照相关法律中止执行程序,严重侵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励希彦表示,对于这种恶意逃债行为,要想在审判环节察觉并加以遏制,十分困难。实践中,债权债务纠纷与离婚纠纷一般会由不同法官、不同法庭甚至不同法院处理。案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离婚诉讼的主审法官往往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事人实际存在大量债务纠纷的情况,从而难以及时作出应对与处理。一旦判决离婚,分割完财产,债权纠纷进入执行程序后,债务人名下多半已无可供执行财产,进而让执行工作难以推进。
  为促进离婚纠纷有效审理,同时打击恶意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逃避债务行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发“‘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使之成为打击逃债行为的有力抓手。
  该模型提取上海法院以判决或调解方式结案的离婚纠纷案件,并筛查其结案前,是否存在尚未执行完毕的执行案件以及结案后被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情况,通过大数据的对比、碰撞,抽丝剥茧,找出“假离婚、实逃债”线索。对于识别出的有存在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会第一时间向该案的主审法官发送风险提示,提醒法官仔细排查甄别。与此同时,该应用场景也为院庭长监督管理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陆家嘴人民法庭庭长韩伶介绍,在传统的院庭长监督管理中,从发现问题到进行干预难免有时间差,大多是被动的处置问题。现在,由于应用场景可以通过技术方式“主动”排查出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形,帮助审判人员更加前置、精准地对相关情形进行识别和审查,有效避免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办案瑕疵,从而有力提升了审判质效。
  现阶段,针对当事人隐瞒真相、捏造事实误导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等行为,上海法院已建立起“涉车牌买卖虚假诉讼纠错”“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甄别” “‘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审判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从“事后监督”延伸至“全程预警”
  
  一年多来,上海法院的法官们积极用好数据“富矿”,实现由个案向类案、被动向主动、人工向智能的监管转变。
  在传统的案件评查中,问题线索一般通过事后人工评查、信访申诉等途径发现。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难以做到全量评查,问题发现时效性亦不强。通过数字法院建设,上海法院变人工评查为机器预警,变事后监督为全程预警。案件评查环节实现前置,并嵌入审理过程之中。通过建立监督类场景模型,常态化对案件质量进行滚动式评查,实现了由“碎片化个案纠错”到“全流程全面评查”的审判监督管理工作重大变革。
  现阶段,数助监督板块通过建立监督类场景模型,在以下四个方面展现突出成效。
  在打破数据壁垒、防范案件处理冲突方面,针对单个法官难以全面掌握关联案件信息、极易造成案件处理结果冲突的情况,上海法院建立了“合同纠纷中涉非法集资类犯罪的排查与监督”“职业打假人甄别预警”“受理破产后发放执行款监督”等应用场景,开展全面核查。如“合同纠纷中涉非法集资类犯罪的排查与监督”应用场景,筛查出一批非法集资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线索。这些案件与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处理可能存在冲突,相关责任部门已认真组织审查,针对不同情况依法分类处理。又如,部分司法实践中存在违法所得计算标准不明、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区分要素不明等问题,容易导致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量刑不统一。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法院开发出“知识产权销假刑事类案量刑适法统一”应用场景,通过结构化数据、提取关键词,实现就审理中和已生效案件的量刑问题,向办案人员和院庭长自动推送预警。
  在筛查隐藏事实、识别认定虚假诉讼方面,针对当事人隐瞒真相、捏造事实误导法院作出错误裁判等行为,上海法院建立了“涉车牌买卖虚假诉讼纠错”“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甄别”“假离婚、实逃债”等应用场景,有效震慑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如“涉车牌买卖虚假诉讼纠错”应用场景,筛查出一批涉嫌伪造车辆买卖协议提起诉讼、骗取已吊销或注销企业名下上海车牌额度司法拍卖款的线索。目前,这批案件已裁定再审或正依职权再审复查。
  在抓住重点环节,纠正程序不规范现象方面,针对立案、送达、执行等程序不规范多发环节,上海法院建立了“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提示”“公告案件送达瑕疵提示”“胜诉当事人诉讼费退还提示”等程序类监督场景。如“执行完毕未解除限制措施提示”应用场景,可排查出5年来执行完毕后未及时解除账户冻结、限制消费、失信名单的所有案件。上海各级法院根据排查结果开展整改,一周内全部解除限制措施,并将该场景嵌入办案系统,从源头防止此类现象发生。
  在聚焦异常数据、及时发现风险方面,如针对个别刑事案件类型缓刑适用率偏高的情况,上海法院开发了“适用缓刑风险防范”应用场景,筛查异常情况。以虚假立功致减轻处罚情况为例,个别被告人为获得从宽处理机会,可能利用不法手段获取他人犯罪线索,以检举立功。为此,上海法院研发“虚假立功致减轻处罚刑事案件类案监督”应用场景,数据模型对可能存在虚假立功情况的关键信息进行检索筛查,通过系统自动抓取与人工核验相互配合,审核立功线索的来源,审查协助抓捕的必要性,对立功认定过于随意、减轻处罚幅度过大等情形实现自动识别。
  现如今,数助监督不仅仅是应用场景的建设,更是监管思维方式的更新转变。
  采访过程中,一名承办法官告诉记者:在他理解中,数助监督并非是法官被动地等待监督,而是要秉持“人人都是数字办案员”理念,在工作中要及时把办案经验通过数据模型“留下来”,把办案踩过的坑填回去,和全市其他同事一起共同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审判盲点、难点,推动由个案正义向更具普遍意义的数字正义延伸,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力量,让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我们相信,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这场伟大的变革,一定会持续深化、稳步前进,开启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审判新变革。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