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务区体制机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务区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福建、四川、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以法治元素为核心,在特定区域推进法务区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质量。法务区汇聚了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等涉法职能机构,以及公证机构、律所、仲裁机构、调解机构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法律服务机构,形成涉及国内国际法律服务的集中地。
  
  我国法务区探索实践概况
  
  海丝中央法务区——立足福建、辐射两岸,建设东南沿海法治高地。2021年,福建省委成立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等30余家单位列入成员单位,印发《海丝中央法务区总体建设方案》等文件,坚持高位谋划推动法务区建设。一是打造厦门、福州、泉州各具特色的法务片区。厦门片区打造国际法务大平台,厦门国际商事法庭、厦门涉外海事法庭、国家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代表处、中国海仲海上丝路仲裁中心等先后入驻。2022年至今,片区内的国际商事法庭和涉外海事法庭已受理国际商事海事案件2100余件,标的额超160亿元,涉及40余个国家和地区。福州片区打造现代法务聚集区,线上线下汇聚2500余名法务人才,入驻600余家法务及泛法务机构,商事诉讼、检察保护、仲裁、知识产权等220余项服务实现一揽子通办。泉州片区按照“一区多园、串珠成链”布局,打造集公共法律服务、律师服务、司法辅助、智慧法务、法治理论研究、涉法事务全链条于一体的法务产业格局。二是推动涉台司法服务。设立全国首家大陆与台湾地区律所联营办公室、福建自贸试验区首家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驻大陆代表处,深化拓展涉台司法工作机制。三是数字赋能法务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警安法务科技产业思路,联动70余家企业培育法务科技产业链条,年营收超过200亿元。建成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涉企服务已突破60万件次,线上法律服务超100万人次。四是打造高端法治品牌。成功举办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法律论坛、第七届国际调解高峰论坛等10余场高端国际化论坛,吸引英国、德国、巴西等15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0多个省市500余批次嘉宾参访。
  天府中央法务区——与天府总部商务区融合发展,护航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天府中央法务区于2021年挂牌运行,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成立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领导小组,依托天府总部商务区管委会设立实体运作工作专班,以天府总部商务区为核心承载打造中西部地区法律服务高地。一是推进法务机构聚合式发展。目前,天府中央法务区已聚集各类法务机构及泛法务机构300余家,30余家政法服务和政务服务平台集中运行,不断助力法律服务及其上下游资源向法务区聚集。近年来,法务机构营业收入超10亿元,年均增长超32%,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710亿元,年均增长13%,集聚产业项目146个,总投资超2800亿元。二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挂牌成立四川天府“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组建“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成都中心等,致力于打造集仲裁、调解、诉讼于一体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平台。三是打造线上法律服务体系。研发打造“法律云市”,建成投用“天府法务”网等智慧法务平台,实现法治宣传、法务协同、法律资源和司法科技四大功能。全省210家公证处入驻,截至2023年10月,累计全部类型办证量177万余件;112家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业务全程线上实时赋码办理,截至2023年10月,累计赋码35万余件。四是“6个专业法庭”赋能。成立知识产权、金融、破产、商事法庭、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互联网6个专业法庭,探索跨区域集中管辖、专业化审判,已审结各类案件9.91万件,涉案标的额2778.44亿元,有力带动金融、涉外商事、知识产权等法务资源集聚,促进法务和商业融合生态圈的形成。
  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打造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一流国际法律服务高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前海合作区内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深圳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在前海已有的法治发展基础上启动,具体由深圳前海管理局组织实施。一是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截至2024年9月,已聚集港澳及国际知名律所、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务机构200余家,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联营和中外律师事务所双试点,不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二是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入驻前海,打造全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和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等国际组织及知名仲裁机构入驻,1500余名仲裁员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仲裁员占比36.78%。三是构建接轨国际的规则体系。2022年,前海法院适用域外法审理案件167件,其中适用香港法118件,居全国第一。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机制对接国际,2022年适用域外法案件114件,其中适用香港法65件。四是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战略平台落户前海,打造集司法、仲裁、行政等保护于一体的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前海管理局联动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出台《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据统计,近年来为800余家企业提供应对指导。
  “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国际法律产业和国际法务示范高地。2018年,西安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央法务区,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推动高端法律服务集聚,打造国际法律产业和国际法务示范高地。一是构建全链条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89.89平方公里,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国际商事法庭、第六巡回法庭、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西安知识产权法庭等为重要支持,积极建设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二是打造政策保障。示范区建设列入《陕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西安市司法局发布《西安涉外法务服务业奖补政策申报指南(2023)》,对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在人才个税、子女教育、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深化法律服务研究。围绕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理论和专题研究,编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汇编、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法律环境简介、西安市涉外法律服务指引等研究成果,组织开展外经贸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座谈会、以法护航与企同行等系列活动。
  此外,我国其他区域也进行了诸多因地制宜的探索建设。例如,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借助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品牌效应和国际区位优势,为企业提供跨境争议解决、投资并购、知识产权、企业合规等各类法律服务。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园区法院、检察院及苏州中级人民法院等多方力量,紧扣自贸片区外向型经济特点,搭建服务国内外商事主体的一栋楼、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平台和争议解决平台。青岛上合示范区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着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法务交流、配套产业赋能三大新高地。
  
  法务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
  
  法务区建设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一项创新举措,对于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实践。法务区建设也是一个战略性、创新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及时研究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才能使法务区建设行稳致远。
  顶层设计和组织结构仍需强化统筹。目前,各地法务区建设大多属于地方的主动性探索,在发展涉外业务、吸引境外资源、国际规则对接落地以及深化制度型开放等领域,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指导。集聚优质法务资源、建设法治创新平台是各地法务区建设共同的总体思路。但有的法务区发展特色不够鲜明,未结合本地经济特点、产业状况、区位优势,缺乏深入谋划、实证的调查研究与统筹规划。从全国来看,一些法务区的发展可能呈现同质化,容易重复建设。同时,各法务区建设过程中,在人员往来、业务互动、经验分享、机制研讨、协同共进等方面缺乏常态协作机制,深层次交流不畅通也一定程度存在。
  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化举措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地法务区建设初创阶段,普遍以升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引进高能级法务机构等举措向外界展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行动。但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重视高能级法务机构引进,更要重视这些机构进驻和系列活动等推动形成良好的法治生态,带动良好法治文化的形成。法务区在为传统法务与泛法务行业之间搭建了更多互利互动平台,实践中推动人才互通、各部门业务协同方面创新力度不够,聚合效应实效还不充分。法务区建设属于系统工程,其前期建设需要充足公共投入,但现代法律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如何把握政府搭台、市场调节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还需要深入探索。
  涉外法治机制建设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我国有人民调解传统,但在商事领域,运用调解、仲裁解决纠纷还不广泛。2023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747.7万件,全国仲裁案件60.7万件,仲裁案件量仅占诉讼案件量的3.5%。法务区建设过程中,一些商事调解、仲裁组织存在规则设计不完善、推广宣传不到位、市场化机制不灵活、没有规范的调解收费机制等问题。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通过国际仲裁、调解解决纠纷已成为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商事调解、仲裁组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亟须进一步增强。同时,高端法务人才不足,新设立的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国际化人才梯队不够健全,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较少。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多元化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法院应充分发挥引导、保障、监督调解、仲裁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亟须发挥后发优势。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多方主体,需要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执法、市场经营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高度自律自治、企业诚信守法。法务区建设过程中仍需深入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于涉及知识产权分析、战略布局、知识产权交易、融资、风险评估、知识产权海外引进引出等的高端服务需求,法务区建设探索仍不足。法务区在对帮助企业海外维权、侵权预警以及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方面还需加强。
  
  加强法务区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
  
  各地法务区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加强法务区体制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法务区建设的领导,坚持把法务区建设工作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以谋划,注重建设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中央和国家层面对涉及的发展涉外业务、吸引境外资源、国际规则对接落地以及深化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加以指导和政策支持。二是紧扣各地实际,加强区位特色谋划。比如,海丝中央法务区围绕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等区位定位,重点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经济对接所需的法律规划与支撑。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依托香港打造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一流国际法律服务高地。天府中央法务区发挥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优势,强化中欧合作,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各地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规范协调、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法务区建设格局。三是探索建立全国性中央法务区联盟,为相关省市法务区建设打造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交流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法务区建设遇到的挑战。
  加强法务区的产业融合。一是司法、贸易、市场监管、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对外交流等各领域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发挥集成作用,切实为法务区的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二是通过打造智库、建设法律研究基地等形式,加强对企业法律实务以及国际规则、前沿领域等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动法律行业产学研链条发展。三是以增强法务区法治保障功能为核心,拓展泛法务产业,激发法务产业市场需求增量,支持、帮助、指导企业开展涉外商事纠纷的预防,加强营商环境监测督导,加大企业贸易风险预警、外贸规则培训工作力度,更好地满足市场经营主体法律服务需求。四是充分发挥数字与法务联合的优势,搭建法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桥梁,吸引更多法务科技机构入驻法务区,提供优质数据服务,通过智能化、数据化手段为法务区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
  加强法务区的涉外法治建设。一是积极总结参考国内外商事纠纷解决机构经验,抓好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等重点机构运行,积极参与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平台的建立,支持法务区建立国内一流的商事调解机构、仲裁机构,探索专业化、国际化的仲裁庭审模式和规则,同时鼓励法务区引进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构,建立国际和区际对话沟通协同机制。二是各法务区要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高校、法律研究机构开展实践教学共建,推出涉外法治人才交流培养项目,指导制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引进国外(境外)律所及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与高能级法律科技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化、专业化仲裁员选聘工作,探索建设涉外仲裁人才培训基地。三是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务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法治治理,健全国际仲裁的认可和执行机制,指导和帮助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学习使用仲裁、调解规则,营造良好的调解、仲裁环境。
  加强法务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制机制建设。法务区一般是产业集聚的高地,相对于其他区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较高。法务区可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法务区建设要重视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市场化运用转化,既要夯实知识产权咨询、分析、检索代理等基础性服务,还要着力在知识产权鉴定、评估、质押、投融资和知识产权国内外战略布局等高端服务上走出一条新路。三是法务区要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并争取在相关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进一步强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处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方案,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
  厚植法律文化根基,不断推进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全球的、国际的、区际的等多重法律形式。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先后签署了3000余个双边投资协定和含有投资章节的自由贸易协定。大多国际规范都来自各国的国内法,方法主要是通过国内法的国际法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内法有必要关注全球化的浪潮,要与国际规则接轨,同时也要注重本国的法治文化传统和实际。因此,法务区建设在探索过程中,既要夯实国内法治基础,结合本土实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厚植法治根基,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在世界贸易规则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郭聪华系福建省委编办政策法规处处长;王月蝉系福建省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心八级职员)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