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系列报道之五

整合最好资源 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光华法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以浙江大学为依托,1945年以来法学文脉薪火相传,致力于传播与创造法学知识,弘扬与引领法律文化,服务与奉献法治社会,打造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法学院!
  百年之江,人杰地灵。光华法学院在之江校区办学,校区中西合璧依山而建,藏于青松翠柏之间,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在这里,写下“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郁达夫、马叙伦、夏承焘、陆维钊等名家大师曾于此授业或求学,汇聚了六和塔旁、钱塘江畔、月轮山间,探寻诗和远方的法学院!
  6月14日,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一行来到弥漫着历史感的之江校区,调研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了解法学研究与教育情况,对光华法学院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予以肯定,强调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涉外法治专业人才。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涉外法治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具有“稳固根基”“统筹大局”“保障利益”“贡献全球”的重大意义,而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系统工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
  新形势下,光华法学院的发展又出现了何种变化?“‘吸收最好师资,整合最好资源,运用最好方式,培养最好人才’是光华法学院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思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赵骏对此表示。
  秉承这一思路,立足于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研究基地等优质基础,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多措并举,在涉外法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育人与科研进展,法学专业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声誉稳步提升,QS法学学科国际排名稳居前百。
  
  融汇精英
  优化课程建设及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需求使我国对涉外法律体系、法律能力的依赖程度和要求不断提高,也向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体上看,现有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还不能够满足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法律斗争与合作、保护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以及助力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实际需求。培养、建立和扩大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所需。为服务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着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涉外法治人才,浙江大学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在涉外法治建设上拥有良好的历史传统,浙江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即是我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李浩培先生。学院自创立之初就带有了浓厚的“涉外法治”基因。近年来,该院充分重视构建学养深厚、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国际学术经历丰富的高水平涉外法治教师队伍,引育并重,融汇精英,筑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根基,发挥“人才金矿”作用,让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人才。目前,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领衔,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成果突出、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教研骨干队伍,并柔性聘请诸多资深实务专家深度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师资教育背景丰富多元,具有多语种教学、科研、发表能力。
  在遵循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科教学研究实际的基础上,学院合理设计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架构、教材体系等核心环节,重视课程体系的迭代升级,探索针对不同涉外法治专业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着力夯实学生法学基础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解决复杂涉外法律问题的综合能力,回应国家及社会法治需求,灵活应对涉外法治新动态和新问题。多年来,光华法学院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方案,注重思政育人根本,坚持德法兼修育人理念,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系统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光华法学院开设多门全英、双语系列课程,形成交叉、前沿、实践、互动、融合等“五元课堂”,拓展交叉学科知识,培养前沿探索意识,贯通理论联系实践环节。
  毕业生周同学曾在顶级国际律所工作,现已担任科技公司法务总监。他对本科期间学习的全英文课程印象深刻,称这些课程“显著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培养了我的全球化思维,对我日后所从事涉外法律工作有很大帮助”。“罗德奖学金”获得者章同学认为这些课程“非常清晰实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剖析,对我形成国际视野以及拓宽知识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近年,光华法学院与外语学院联合开设“外语+法学”双学位项目,吸纳浙江大学最优生源,开设“数字法治卓越班”,着力培养复合型涉外数字法治人才。
  据光华法学院团委书记骆笑介绍,光华法学院不仅在涉外法治师资引育、课程建设方面下足功夫,也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相应的创新升级。例如,设立本科生“涉外班”,至今已培养200余名学生。不少同学在涉外班就读期间,坚定了成为优秀涉外法治人才的梦想,多名学生成功申请牛津、剑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
  
  合作共进
  谱好涉外人才培养“协奏曲”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急需在实践应用能力上寻求突破。光华法学院聚焦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求真务实的涉外法治人才,构建“理论学习+课外实践+实务实习+海外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光华法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合作、校友工作等条线联动力量,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丰富资源和机会,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打破与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创新实务导师聘请机制,积极开展各类联合调研、协作研究、研讨会议等活动,为学生与实务专家深入互动、学习前沿实践知识创造更多机会。
  光华法学院已与中央及地方诸多实务部门达成合作,在实践基地、智库研究、课程教材等方面协同共建、资源互通,将最新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合作共建各方在人才、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课堂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结合,衔接知识与实践,提高学生法律应用水平、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破解实践难题的法律应用能力。学院硕士毕业生孙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中国贸促会实习,他回忆起这段实习生涯:“在同学们纷纷前往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实习的大环境下,这段实习显得‘有点特别’。在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真正丰富了我看待‘涉外法治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视角,着实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院、老师为我提供的机会。”
  国际法相关的模拟法庭赛事对涉外法治人才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学院充分重视并加大了对于模拟法庭国际赛事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今年,浙大代表队在法兰克福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比赛中荣获全国季军,两名同学荣获“循环赛最佳辩手”。参与这次比赛的队员蒋同学回忆起来感触良多,表示:“非常感谢学院在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坚实保障,提供专业教师指导,为我们答疑解惑,还邀请国内外实务专家参与指导。”“我非常珍惜通过模拟法庭的比赛经历获得的宝贵经验、能力锤炼,未来我将继续朝着成为优秀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坚定前进。”
  
  拓展资源
  丰富合作交流开拓国际视野
  
  在国际组织实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对于浙江大学涉外法治方向的学生来说,这并不陌生也并不遥远。许多涉外法治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给出异彩纷呈的生动答案。对他们来说,这些实习经历宝贵、特别,也经常成为梦想的起点。学校已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中国联合国协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博士生赵同学曾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实习,短短三个月的实习,却为她种下了大大的梦想。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我真正学到很多,亲身体验到国际组织如何运作,也有幸真正参与到单位运作中和正式员工一起尽力出谋划策”。她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能够在博士学习期间打下坚实基础,能有机会成为联合国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员,投身到国际法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去。”
  浙江大学校级层面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相当关注,为学院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国际交流、实践机会。近些年,聚焦国际交流合作,高度重视国际化资源的有效拓展与整合,浙江大学已与全球200余所高校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可供学生选择的国际交流形式非常丰富、多元。有长期(六个月以上)的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例如,实施“求是飞鹰”计划,持续深化与海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师从国际一流名师交流、学习、开展前沿研究的机会。
  参与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汪同学向记者表示:“非常幸运能够有这次赴澳大利亚进行联合培养的机会,让我在国际学术环境中拓展视野,能够与全球顶尖学者共同探讨前沿问题、得到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学术指导,提升了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使我能够在学术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学校、学院同时也有数量众多的短期国际交流、游学项目可供选择。例如,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短期交流项目,丰富的冬令营、夏令营项目等等,使学生拥有前往欧洲、东南亚等多地深入研修考察的机会,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培育世界眼光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博士生张同学最近参与了学院组织的短期东南亚访学项目,她表示:“非常感谢学院、学校的精心策划了这一很有特色的访学项目,在泰国访学的宝贵时光里,我参与了丰富的实地考察,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跨文化交流中收获满满。”
  
  凝练特色
  促进涉外法治人才差异化培养
  
  涉外法治人才就业出口不够宽,但培养周期长、成才难度大,许多优秀学生心有向往但望而却步。这成为困扰诸多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难题。近年来,浙江大学致力于突破这一难题,多措并举,努力摆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同质化,有针对性地着力培养国家涉外法治实务部门、国际组织关键岗位所需高端法律人才,产学研结合走深走实,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口程度,在使涉外法治人才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方面下足功夫。目前,光华法学院针对涉外法治不同领域,提供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拓展特色实践及学术交流资源,从法学基础、外语能力、国际视野、领导力和发展潜力等多个层面入手,促进涉外法治人才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成长。
  “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光华法学院的重点工作领域和特色发展方向,文科资深教授王贵国开设“国际战略与法律前沿专题”课程,为学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重大课题研究、“一带一路”法治建设相关书籍撰写等提供机会。此外,学院也致力于搭建“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学生互联互通的平台,目前已经举办多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青年相聚,共同探寻“一带一路”推进中国际法律问题,为打造“一带一路”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赵骏向记者介绍,目前浙大以留学生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开展留学生“中国法治大使”计划,着力拓展知华友华朋友圈,搭建“一带一路”民间连心桥。同时还开设留学生中国法硕士(LLM)和博士(SJD)项目,已培养留学生百余人,部分留学生进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或在其所在国家有关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培养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代言人”。学院还举办了许多“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国际会议,加深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搭建沿线国家青年互通的平台。目前,“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吸引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位青年才俊参与,夯实了“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促进了“民间外交”。这些论坛非常有助于学院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更加直观、深刻地感知到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的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发生的深刻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心,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法治建设。
  2023年10月13日至14日,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论坛暨“一带一路”合作与伙伴关系协议范本研讨会于香港前终审法院大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亚太区办事处协办,香港基本法教育协会支持举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法治人才的供给不可或缺。海洋领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也是光华法学院关注的重点领域。光华法学院参与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学院和涉海学科“海洋领域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协同共建,将交叉学科建设这一浙江大学的重要举措细化落实,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聚焦海洋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或社会问题,关注海洋治理,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围绕相关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和特色化人才培养,培养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该项目招生多年,已向社会输出一批高端海洋法治人才。
  海洋法专业博士毕业生肖同学回忆起求学生涯,用“特别的体验,满满的收获”作为总结。她说,这一交叉项目充满了特色和惊喜,我们会前往位于舟山的海洋学院学习海洋科学方面的课程,与海洋学院的老师一起深入地合作、交流、实践,而非“止于书斋”,这加深了我对海洋法治更加具象、生动的认知,是极其有趣、有意义的体验。
  科技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数字法治成为涉外法治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重点领域。浙江大学亦在涉外数字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探索。例如,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共同成立数字法治研究院,为数字法治建设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建议和理论支撑。发挥浙江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协同发展优势,及时跟进与数字经济、涉外法治密切联系的法治发展,关注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培养数字经济方向的涉外法治人才。目前,光华法学院已形成覆盖本硕博多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培养项目均融汇了涉外法治优质师资,对数字法治的涉外面向予以特别关注,以“交叉融贯”促“拔尖造峰”,努力为构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浙江智慧”与“中国方案”。
  多年来,光华法学院大量学生进入国家部委、国际组织、司法机关、顶尖律所、大型企业等平台从事涉外法治实务工作,为国家的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供给,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加强数字经济法治建设、打造高水平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提供法治人才保障,为提升我国涉外立法质量、涉外司法水平、国际执法联动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胡铭向记者表示,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绝非朝夕之事,需久久为功。人才培养有其固有的规律,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也不例外,需要若干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涉及多要素、多系统的分工协作。未来,光华法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的要求,继续从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丰富内涵融贯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加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深化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教育体系,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理论与实务融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更实的举措强化战略任务落地,特色化培育、精准化输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努力建设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重镇,为更好地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浙大力量。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