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党建引领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郑大探索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加快推进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将“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作为高校党组织工作遵循原则,要求“把高校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郑州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法学院”)致力于将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法学院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党建在法学院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围绕解决好走什么路、办什么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构建符合高校基层党建特点的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法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9月,法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并于2022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2018年12月,法学院党委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1年2月顺利通过验收。
  
  从政治上引领赋能
  把准办学方向“定盘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确保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
  在工作中,法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教研室学习以及团学组织积极参与,引领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法学院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同时,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2020年,法学院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概论》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2023年8月,《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及其实践展开》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2021年初以来,法学院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通过专家报告、学术讲座、名家讲堂等形式,让全院师生学出内心的信仰、尝到真理的“味道”,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近三年,先后邀请张文显教授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法理阐释”、公丕祥教授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遵循”、王利明教授作“违约救济的新发展”、胡建淼教授作“走向正当程序”等学术讲座50余场;2022年5月,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讨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中的重大问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与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建言献策;法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2023年以来先后召开“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推动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涉外法治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等高端论坛,系统深入地讨论做好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介。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原本性、理论性、实践性、传播性、政策性研究,先后发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观》(载《法律科学》2021年第3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21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宪法实施”的话语体系与演变脉络》(载《中国法学》2021年第3期,该文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宪法全面实施”的意义探析与模式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期转载,并于2021年11月被评为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核心命题及其哲学底蕴》(载《政法论坛》2022年第4期,该文获第四届“方德法治奖”三等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7日第7版)、《中国宪法的价值谱系及其时代图景》(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宪法学阐释》(载《政法论丛》2023年第6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期转载)等文章,在深刻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
  
  从思想上引领赋能
  绘细铸魂育人“规划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是统筹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之下的有机整体。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在改革发展中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行为、遵守政治纪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凝聚共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健全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属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突出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到教育教学、育人育才全过程。同时,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又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形成了思政教育、职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同步推进的法治人才培养格局,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突出同频共振,建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法学院党委始终重视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不断健全完善法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各主管领导分工把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法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法学院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建立了多渠道全覆盖的分级网络工作机制,坚决把牢师德师风评价基础关、课堂主阵地督导关、教材建设使用关、学术报告学术成果和学生社团的审批关、网络舆情苗头关5个关口,确保法学院事业发展行稳致远。在网络阵地建设方面,创建“郑法小红馆”和“平安河南ZZU”公众号,并建立网络舆情常态检测、预警及应对机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法学院每年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开展的网络培训和学校、学院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有计划地举办新生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先后组织学员到焦裕禄干部学院、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地进行专题培训,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2006年、2011年、2016年、2023年,法学院党委4次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党组织”;2020年5月,法学院2016级8班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22年5月,法学院团委被评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
  突出明法笃行,筑好实践育人的“延伸线”。法学院制定了“德法兼修、理实并重”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方案,严抓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四项重点工作。每年重点立项社会实践项目10—12项,先后组织带领学生到汝南、卢氏、兰考、新县、永城、林州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调研考察。近三年,先后选派500余名学生到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等20多家实践基地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受团中央表彰1次、团省委表彰2次、校级表彰5次。
  坚持法学教育的问题导向,充分引进和利用实务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开设“案例分析”系列课、实行模拟法庭竞赛课程化;开设法律诊所、办好模拟法庭、参与法律援助、举办法律文书写作竞赛;积极开展“法律实务高端论坛” “法官沙龙进校园”“走进法院100天”等实践教学活动;与实务部门合作开展“大一新生暑期专业认知实习”“大二顶岗实习”等活动,不断促进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合发展,系统构建课内课外联动、网上网下结合、显性隐性互补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主体广、内容深、方法活、载体实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生动鲜活的法治实践中,掌握法治技能、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素养,更加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信仰。
  
  从组织上引领赋能
  凝聚干事创业“新活力”
  
  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组织逻辑主要体现在通过党建赋能,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尤其注重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法学院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更好履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围绕巩固和深化“全国首批党建标杆院系”“全国首批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成果,法学院党委实施“标准+示范”行动,以“一支一特”推进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推进“强基固本工程”,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为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开展“头雁引领”行动。以建立健全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激励保障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党支部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互促进。
  开展“堡垒晋级”行动。坚持以共同需求、共同价值为纽带,打破隶属限制、条块分割,探索跨学科平台联建共建推进党建工作与法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学科平台、科研团队高质量发展的建设需求,专门成立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党支部、纪检监察研究团队党支部、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团队党支部3个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开展“细胞强健”行动。办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通过专家理论辅导、优秀学生党支部工作典型案例分享、分组学习研讨与红色基地现场教学、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夯实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坚实基础。开展学生党支部书记技能大赛,加强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严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考核,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提升党支部书记分析解决常见党务工作问题和业务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创新上引领赋能
  汇聚融合发展“新动能”
  
  法学院党委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抓党建,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院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起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谋大事、干实事、解难事、创新事、长本事,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与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将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现象,努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最大的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提升法学院发展新动能。
  坚持“党建+人才培养”。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到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2019年12月,法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一门,获得省级教材建设奖2项,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25项,获“挑战杯”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出版全国首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程系列丛书,1名教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另外,在“学宪法讲宪法”活动、“贸仲杯”“环境杯”等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坚持“党建+科学研究”。突出党建引领,把“四个面向”作为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实现党建科研同频共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法学院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聚焦改革突破,本着“带着问题去调研、针对解题去研讨、本着提升去行动”,坚持主流中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做大做强传统法学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检察公益诉讼、纪检监察、数字法学等新的学科赛道和发展方向上奋力奔跑、接续奋斗,学科整体排名持续提升,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被评为B,软科法学排名45位,第九批省重点学科终期验收获评优秀,法学和党内法规学(新兴交叉学科)入选河南省新一轮重点学科,数字治理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入选河南省“一流”建设项目高峰交叉学科。近年来,法学院获批国家社科项目14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荣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4项。3人被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1个科研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人入选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1人入选“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坚持“党建+服务战略”。始终将党的建设与积极回应国家和区域法治发展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服务发展新格局。最高检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郑州大学)、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南省人大立法基地、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郑州大学自然资源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咨政建言、服务高质量决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3个智库被列入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备案名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未来,郑州大学法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战略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恪守责任担当,持续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法学院高质量发展,全力答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郑大答卷。
  (苗连营系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吕广振系郑州大学法学院工会主席、团委书记)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