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法官”陈辽敏

  在28年法官生涯中,她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融入调解,总结出了统筹调解、分类调解、滚动调解、循序渐进调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以调解艺术展示“柔性司法”,仅六年间调解办结民商事案件4800余件,无一退回,无一上诉。她在全国率先开创性地使用“网络法庭”,为推动司法创新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就是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陈辽敏。
  
  以调解艺术展示柔性司法之美
  
  1973年4月,陈辽敏出生在浙江宁波。1995年,陈辽敏从300多人的公务员招考队伍中过关斩将,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法院,先后做过书记员并涉足其他综合岗位。2007年4月,陈辽敏调入西湖区人民法院的第二年,院里派她到刚成立的立案调解组任组长。那是法院收案陡然上升的一年。彼时,互联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权益冲突明显增加。再加上西湖区是杭州市的一个老区,地域大、人口多,情况复杂。
  刚开始时,陈辽敏的内心也纠结,“调解实在是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太没挑战性了!”但骨子里的那份倔强让她选择坚持,“工作到了自己手上,要干就要干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自那以后,陈辽敏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会有七至八个案件进行调解,多的时候甚至有十多件,她穿梭在五个调解室之间,有时候上一个案子还没调解完,下一个案子的当事人已经在门口等候了。
  曾经有个被告,一进法庭就向她嚷嚷:“今天是穷人和富人打官司,我倒要看看,你们法院是帮穷人还是帮富人!”案件原告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被告小郭是外地来杭打工的送水工,双方在收入上有较大的差距。当时的陈辽敏也没有急,而是微笑着说:“今天,法庭上没有穷人和富人,你们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和你们之间也是平等的。”听她这么一说,小郭的情绪慢慢平复了。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调解成功并当庭履行。小郭说,他打官司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不是为了这几千元钱无理取闹,他要的是公平,要的是个道理。他向陈辽敏竖起了大拇指。
  2007年年终报结650件案件时,陈辽敏暗暗下决心:明年再拼一拼,看看一整年可以办多少件。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她不停自我加压,2009年办了1300多件案件。那是她年办案的最高纪录。“我每年给自己确定一个不断前进的目标,看看自己的极限,可以办理多少案件,每天我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曾经一位跟着陈辽敏学习的实习生,在自己的实习日记中记录道:“陈法官的一天。除去吃饭睡觉,她至少有18个小时在工作!”
  2010年,有一次,西湖区法院接待了一位千里迢迢从贵州过来的当事人,他起诉要求与因贩毒被判有期徒刑12年、现在浙江女子监狱服刑的妻子离婚。为避免原告在浙江、贵州两省之间来回奔波,陈辽敏在刚结束另一案件的庭审后,顾不得喝上一口水,立即赶赴数十里之外的省女子监狱。听了她的解释后,监狱领导破例在中午安排了开庭场所。调解中,考虑到被告处于非常时期,情绪十分敏感,于是陈辽敏尽量用温和的态度与其交流。为了避免被告一时气盛同意离婚事后又后悔,陈辽敏一遍遍做她的思想工作。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与沟通,被告终于放下了思想负担,与原告达成了离婚调解协议。事后,原告律师对陈辽敏说:“陈法官,我当了二十多年的律师,办过大小案件近千件,接触过无数法官,像你这样认真敬业的可真不多啊。”陈辽敏听了,淡淡一笑:“这没什么,都是力所能及的。”
  在西湖区法院立案庭调解组工作的五年多时间里,陈辽敏共办结民商事案件4735件,结案率95.36%,调解撤诉率86.39%,案件平均审理时间21天。所办之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当事人缠诉上访,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统一。回望4000多个调解故事,陈辽敏惊喜地发现,当自己真正做下去,就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调解其实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可以说钻研其中,其乐无穷。”在中宣部的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陈辽敏如是说:“我喜欢和当事人并肩坐着促膝长谈,以理服人,能调解的案件尽量不判决。我想以调解艺术展示‘柔性司法’之美。”
  
  在案件调解中传递真善美
  
  走进陈辽敏的办公室,看到她的书架,仿佛看见了一个“杂货铺”,上面既有法律专业的参考书,也有介绍中外调解经验以及心理学的书,甚至还有穿衣搭配的杂志以及小说。“调解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考验法官的综合智慧,很多时候比判决更加耗时费力,甚至比判决还要难。”陈辽敏说。
  2007年,西湖区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陈辽敏被安排到负责调解岗位,从此与调解结下不解之缘。性格内向的她善于观察、善于换位思考,一方面用法律专业知识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用真情抚平人心褶皱。
  原告李先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车辆撞伤,智商变得只有五岁儿童水平。可是,在庭前调解时,驾驶员、车主和租车方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为此,陈辽敏连续组织了4次调解,终于使他们都认同了自己应当承担责任,但在具体金额上仍然争论不休,双方的诉求存在5万元的差距。陈辽敏差点儿失去耐心,真想放弃调解,直接判决算了!但是转念一想,人大多有善良的本性,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大家的同理心。于是,她又组织了第5次调解。这一次,陈辽敏特意通知原告代理人,一定要将李先生带到法庭。那天,当李先生在年仅8岁的儿子搀扶下,蹒跚地走进法庭时,3名被告终于被感化了,共同承担起了50多万元的赔偿责任。看到这样的结果,原告代理人感慨地对陈辽敏说:“只有像你这样充满善心柔性的法官,才会想到这种调解方法啊!”
  “调解不是追求简单的案结,更多的时候,需要事了心安,握手言和!”陈辽敏说,“一本本卷宗可能是生硬冰冷的,但案卷背后的当事人其实有不少也是生动温暖的,法官在案件调解过程中要不断传递真善美,并且去激发当事人内心的正能量。”
  有人好奇地讨教陈辽敏:为什么你能调解办成这么多案子,难道你有“三头六臂”不成?对此,陈辽敏笑了,她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调解办案中要巧借八方之力。凭借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调解经验,陈辽敏摸索出一种统筹兼顾的调解方法。
  比如,一个上午,有离婚纠纷、交通事故、建设工程、买卖合同四个案件在同时调解时,她会让交通事故案件中的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帮助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买卖合同案件大多聘请了律师,她会先营造好相互信任的轻松氛围,再让双方律师自行协商和解;至于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她会绕开其他阻碍,直接联系被告的法务老总,说明利害关系,快速找到症结所在。对于离婚案件,她则自始至终亲力亲为,因为其他案件多是利益之争,但离婚案件牵扯最亲密的情感,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件,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陈辽敏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融入调解,总结出“统筹调解、分类调解、滚动调解、循序渐进调解、审执兼顾调解”等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以调解艺术展示出“柔性司法”。因而,她被中国法律界冠以“柔性法官”的美名。陈辽敏认为,法院调解办案,必须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她的推动下,西湖区法院通过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招募,组建一支政治素质优秀、业务水平精湛的特邀调解员队伍,最终吸纳特邀调解员200余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成立了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七个专业化调解团队。同时,吸纳心理专家、法学专家、注册造价师等专业人员成立调解专家团,协助参与调解工作,实现调解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一个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应运而生,并在实行“柔性司法”下真正达到公平公正。
  西湖区法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国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示范法院。西湖区法院原院长程建飞评价说:“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与陈辽敏的努力密不可分。”2015年,陈辽敏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很多人都会觉得,调解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就行,但是有一件案件,陈辽敏却当着当事人的面说:“我不同意调解。”那是2023年10月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因赔偿事宜没有协商一致,原告就起诉到了法院。原告是低保户,家庭经济困难。前后两轮调解,虽然第二个调解方案相较于上一方案已经对原告的利益给予了更好的保护,但是原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赔偿。陈辽敏于是当机立断:“原告是特困家庭,100元钱,对于原告来说,就可能是几天的伙食费了,调解方案损害了原告的合法利益。我不同意这种调解方案!”最终案件依法开庭审理,依法判决。
  调解是一种很好的化解纠纷的途径,法官也希望当事人之间能够公平、自愿地达成调解协议。但陈辽敏一直强调:“这种希望并非无原则的力促,尤其在双方当事人诉讼能力失衡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法官更要注重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为调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杭州是互联网之都,网络纠纷比较多。2008年时陈辽敏就开始探索“互联网+调解”模式,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激发了大家的创新动力,陈辽敏团队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电子督促程序、浙江在线消费纠纷解决平台以及“一码解纠纷”等创新工作。2015年8月,在陈辽敏的努力下,西湖区法院成为浙江省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的试点法院,探索起诉、调解、立案、举证、开庭、裁判全流程线上进行,实现司法手段的又一次创新。
  创新就要有突破,就要打破常规。试点初期,法官有顾虑,也有当事人质疑。陈辽敏说,这其中还发生过一些插曲。原告是杭州一家网络公司,被告是江苏的一名当事人,当法官通知被告可以在网上开庭时,被告不解地说:“这也太不严谨了,这不会是骗人的吧?”于是一家人驱车赶到法院,没想到原告代理律师近在杭州却没有到法庭,而是出现在视频画面里,被告一家子懊悔地感叹道:“早知道网上法庭这么方便,我们何必大老远跑来杭州开庭?”
  2017年,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正式成立,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纠纷,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试点时期的经验积累。杭州中院院长说:“陈辽敏功不可没!”针对西湖区互联网企业多、涉互联网纠纷多的特点,2015年由陈辽敏牵头,西湖区法院与浙江大学合作探索电子督促程序的运用。如今电子督促程序已经实现了4.0版的更新,充分发挥程序性的过滤功能,大大节省了司法资源。
  公平正义也有新锐表达。2019年,陈辽敏调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她仍然保持着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被问及“动力何在”时,她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一名法官永恒的奋斗目标——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动力。”也就在这年“陈辽敏网上工作室”正式开通,主要是把网上的咨询和网上的调解服务整合在这个平台上,为调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深受当事人的欢迎。
  “这下放心了,我们保证在家安心隔离!”2020年年初,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77名被拖欠工资的企业职工向法官表态。这77名职工都供职于板桥镇的一家较大规模的胶鞋生产企业,企业经营不善停产停业后,职工们走上了讨要工资和信访的道路。2020年1月,经当地政府提出请求,在陈辽敏的指导协调下,企业与77名企业职工终于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并支付首笔欠薪。原定于春节后向临安区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职工们出不了村。眼看司法确认申请的三十日期限即将到期,职工们急得团团转。2月3日,陈辽敏指导职工通过板桥“微法庭”利用浙江ODR平台在线申请司法确认;2月4日,77名职工均完成线上司法确认申请,为之前签订的付款协议加上了强制执行力的“保险”。
  陈辽敏在全国率先开创性地使用了“网络法庭”“法官网上工作室”,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当事人不用进法院,就可以完成远程调解、远程开庭、远程审理,方便了当事人,也为妥善处理大量网络纠纷带来了全新思路。如今,“微法庭”摇身变成“共享法庭”,在浙江全省推广。“数字化时代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法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些年来,我的工作主线有两条:一是为当事人解忧,一是为法官减负,总的目标就是想身体力行为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名调解法官,必须深入现场、走进人心,走好群众路线,而作为新时代的法官,还必须与时俱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陈辽敏说道。
  由于常年一心扑在工作上,陈辽敏深感对家庭有愧。她经常受到女儿的拷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办这么多案子?难道别人都像你一样忙吗?”虽然这是女儿的埋怨,陈辽敏笑笑并没有回答。一次,女儿在做语文作业时碰到了一道难解的阅读题,便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喂,妈妈,我有一题不会做。”“自己再想想,我这儿忙着呢!”陈辽敏说完,忙挂了电话。女儿扫兴地回到书桌前,趴在桌上冥思苦想,想到别人的父母在灯光下耐心给孩子辅导作业,再想想天天加班的母亲,开始低声抽泣,心中有一肚子对妈妈的埋怨。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开始理解妈妈,敬佩妈妈,听到别人说妈妈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法官,女儿的心里喜滋滋的,很开心……
  28年在法院一线摸爬滚打,陈辽敏职业生涯像开挂一样,一路披荆斩棘。她荣誉满冠:先后获得2020年度法治人物、2023年全国双百政法英模,荣获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模范法官、人民的好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正义人物等,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被业内专家称为巾帼英雄的“柔性法官”。陈辽敏感慨万千:“这么多年来一路探索、一路收获,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公正,且带有柔性的司法服务,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