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神医”“神药”逍遥法外之地

  近期有媒体披露,一些电商平台医药专区及社交平台上频现“神医”“神药”广告,诸如“包治百病”“一个疗程到位”“某某传人医术高明”等虚假宣传花样百出,不少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轻信此类宣传后,纷纷购买所谓的“神药”,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耽误治疗。相关调查显示,医药类的电商直播、短视频已成为食品药品涉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灾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网上购药、网上问诊正日趋普及。这一消费趋势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对于药企而言,开辟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销售渠道。对于消费者而言,则能缓解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大大节省了求医购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也应当看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跨地域等特点,也必然使互联网医药市场面临不同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风险。寄生网络的“神医”“神药”广告,不仅更具欺骗性,也对监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可见,对于互联网医药这一新业态,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也需跟进治理和监管。比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出台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就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网售药品管理制度作出了专门规范。在执法实践中,相关整治行动也在不断开展。据统计,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神医”“神药”广告违法案件9572件,罚没1.25亿元。从公布的典型案例看,绝大部分都滋生于网络空间。
  诸如此类的立法、执法行动,无疑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但是一年近万起的查处量,不仅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神医”“神药”广告蔓延网络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治理机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间。
  比如在立法层面,目前针对网络“神医”“神药”广告的处罚依据,主要是广告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这些立法规范基本都是立足于传统广告形式,却缺乏更加符合网络广告特性的制度规范,这就必然导致相应的治理行动,时常遭遇制度供应不足的困境。
  与此同时,由于相关立法规范层级不一,且不少规范层级较低,不仅使得行政处罚、民事责任的设定存在不足,而且无法合理整合多方监管资源,难以构建起高效的协作治理机制。在网售药品监管方面,目前的网络监控体系也不尽完善,难以有效应对海量且相对隐性、发散的违法医药广告。此外,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存在的人手不足、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使日常取证、执法等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因而,面对“神医”“神药”广告蔓延网络、快速迭代的乱象,急需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果。具体而言,相关立法有必要与时俱进,针对网络医药广告的特殊性,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同时提高立法层级,加强立法协调,全面构建起跨地区、跨部门的线上协作治理机制,为监管的全覆盖和专业性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在监管方式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推进大数据执法等手段,不仅能有效缓解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更能使主动监管的动力、高效监管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治理网络“神医”“神药”广告,不仅需要事后的惩处,更需以责任前置的思维,强化源头治理。网络之所以成为“神医”“神药”的重灾区,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台未能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审核管理机制过于松懈,投诉处理机制过于迟缓。因而,平台责任亟须进一步压实,不仅要加强事前审核,强化算法审查,也要在日常管理投入更多力量。对于履行义务不力的平台,则应真正承担起连带责任。
  网络不是“神医”“神药”广告的法外之地,通过完善立法规范、创新监管方法、落实平台责任等综合施策,才能创造出互联网医药市场的良好生态,促进这一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守护好亿万百姓的医药安全。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