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智慧  贡献“心”力量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滨州实践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重大的民生和社会问题。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各地区基于地方特色、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探索、创新符合当地情况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模式。同时,依托心理咨询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专业人才的支持,涌现出一大批基层首创的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推动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找准“心”需求 打造心安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因心态失衡、生活失意、性格失常等心源性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导致社会风险上升,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平安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心理服务的任务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在践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山东省滨州市政法系统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打造“心安城市”,加强社会心理风险排查、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为基层社会营造了安全有序的社会氛围,群众安全感及满意度逐年攀升。
  为更好助力“心安城市”建设,2023年9月27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通过《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26条,从各个维度出发,把滨州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各项要素纳入其中。《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是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颁布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提升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该条例有效落地,滨州市以“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大工程为依托,研究起草了《关于打造“心安城市”的实施意见》、“心安城市”建设实施细则及标准化指标体系,该举措为推动“心安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地提供了指导方向及有力依据。
  为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建立全过程诉源治理机制,滨州市坚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创新大普法、大治理、大和解、大复议、大监督、大化解“六大”工作格局,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调解成功率超过99%。2023年,滨州市委政法委等部门多次赴中央政法委、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做相关经验交流。此外,滨州市着力发展及培育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对社会服务类组织的规范、扶持和指导力度。为壮大心理服务专兼职人员队伍并提升工作人员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滨州市对全市9700余名网格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以知识培训、技能训练、个人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心安城市”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此外,针对复杂疑难涉法涉诉案件情况,滨州市法学会创建了“滨州论建”释法解案法学研究品牌并建立交流平台,邀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等,秉承“实际实效实用”原则,从法理、心理、情理等方面共商案件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该平台自建立以来,围绕涉法涉诉的“骨头案”“钉子案”等召开案件分析论证会8次,成功化解案件50余起,充分展现法学法律专业担当,发挥了法学会专业优势及“智囊团”作用,为打造心安城市添砖加瓦。
  平安是基、心安是魂。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立足实际,联合国家级标准化机构共同发布“心安城市”标准体系,明确“心安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为“心安城市”建设做好总体指导。同时,进一步压紧压实各单位具体工作责任,积极传播滨州市“心安城市”建设经验,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传得开、用得上的工作品牌,为打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贡献力量。
  
  用“心安”  助平安
  
  近年来,滨州市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探索,蹚出了一条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的新路子。
  “您好,韩辛村灌溉用水的管道被破坏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修复,我们的农田灌溉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心结,想尽快把事情解决,请求相关部门协调处理。”近日,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信访办12345投诉热线收到多人投诉。
  收到此投诉案件后,小泊头镇综治中心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联合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心安悦享室”工作人员,赶往韩辛村调查。
  原来,早在2022年11月,韩辛村韩某因开荒田地,雇用外村人员李某进行挖掘工作,因李某操作失误不慎将村里用水主管道损坏。
  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工作人员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联系,通过沟通了解后得知,之前双方曾对赔偿问题进行沟通,想尽快修复因施工损坏的管道,但因维修费用、责任划分等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共识,也成了几方当事人共同的“心病”,拖到了现在。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双方都各执一词,互相推脱,不想承担主要责任,但都想尽快解决该问题。工作人员了解到当事双方内心想法和心理变化后,立即从情理、法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调解劝说。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多次上门调解,终于使三方达成新的协议,即由韩某和李某共同承担3500元维修费,剩余费用由村委会承担,村委会负责联系施工方将管道修复完整。对于此次调解协议,三方均表示满意,在镇“心安悦享室”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至此,这起历经一年左右的管道损坏事件通过从“心”处发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无棣县小泊头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心安无棣”建设,大力实施“心悦共治”社会治理工程,通过设立法智护航中心、打造“心悦调解室”、建立“心安专班”等多种方式,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开创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该镇先后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全市信访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镇“心悦调解室”被评为全省齐鲁商会调解之星。今年以来,通过“心安专班”,成功化解疑难案件6起,化解成功率达100%。
  此外,滨州市阳信县聚焦“教育系统师生、企业家和职工、公职人员、普通家庭、特殊群体”五类重点群体,打造工会“慧心赋能”亮点品牌,深入实施“向阳·暖信”关爱干部心理健康行动,通过“齐鲁工惠”App、滨州市“干部心理关爱”云平台等智慧化要素,实现团体辅导、咨询服务、心源性矛盾化解、刑事警情“三升一降”,确保三年级以上学生学期心理测评全覆盖。滨州邹平市积极搭建了“心乐工坊”线上心理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建立“红橙黄绿”四色预警体系,开展心理测评,筛选出高风险、中风险、亚健康等人群,进行分类管理,主动介入化解心理危机。截至今年3月,该平台累计访客8.7万余人次,免费提供心理咨询4000余人次,开展心理测评1.8万余人次,成功化解高风险心理问题78起,全天候提供心理支持,护航群众心理健康,全力维护社会安宁。
  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具体实践。“除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提前干预外,滨州市法学会还积极扎实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部署,截至2023年,已经实现市县两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覆盖全应用。”滨州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刘凤霞说。
  
  加快行业立法
  让“心理健康”健康发展
  
  “心理疾病是‘富贵病’,当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必然出现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地去看这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皑说,“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报告显示,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员缺口在43万左右,这意味着许多应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因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受到相关治疗。”
  除此之外,据马皑介绍,在心理健康领域我们还存在着分工不清的问题。这会导致确认服务质量与效果的模糊。同时,心理治疗行为缺乏规范,有关限制不够明确,导致非专业人士从业存在隐患。只有有了规范,才能有底气走得更远。
  为更好地发展心理健康有关产业,相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有关政策。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部署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有关活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国家重要安排部署。今年2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部署发挥咨询委员会优势,推动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近年来,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有关议案提案不断出现,意味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关心。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的建议》。该议案基于国家及上海市的战略方针,结合如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建议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该建议还指出:修订心理健康相关法规,修改上海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教育、人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形成多方协作机制,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份代表都提出加快心理健康立法的有关建议。
  “要解决心理学有关立法问题,目前最难的是解决牵头单位的问题,因为学界的看法还不统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法治化道路一定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必要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我们今天的起点其实一点也不晚。”马皑说。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