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多层多元育人体系 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担当作为,潮头勇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统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基础牢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深入实施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程,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批中央依法治国办、教育部联合确定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并作为基地秘书处单位为全国51家获批基地提供信息平台服务。2024年5月底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大力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涉外法治人才,努力提升涉外法治智库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中国涉外法治自主知识体系。
  
  建立多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引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应对变局挑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重塑,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以制度之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在本科生层面,注重“固本培元”。法学院自2022年与学校外国语学院合作创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权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项目每年从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大一新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成实验班, 学生确定主攻德、法、西、日、俄之一的非通用语种,同时学习法学和非通用语种两个专业相关知识。2023年,法学院进一步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项目培养方案,精实学分,新增国政类课程模块,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涉外法治能力基础。该项目于2023年5月获批北京市“涉外法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对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突出作用。
  在研究生层面,注重“拔尖创新”。法学院持续探索涉外法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机制,推进涉外法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着重提升硕士生专业水平,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一是增设方向。法律硕士项目除已有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涉外律师方向之外,2023年新增国际仲裁方向,2024年新增涉外法治方向、国家法与政法理论方向,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方向设置,更好地衔接本研贯通培养机制。二是拓展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继续与日内瓦大学合作开展“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精通三语(中文、英语、法语)三法(中国法、欧洲法、国际法)的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对于增强我国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影响力、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学历培训方面,注重“服务大局”。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法学院配合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顺利完成多个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为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为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了国际化审判团队培训班。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接受司法部委托举办了公职律师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共培养了500名全国公职律师。2022年至2023年,为北京金融法院举办域外金融法治培训。2023年,接受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律协的委托,举办了三期广东省涉外律师能力培养基础班和两期知识产权与信息化培训班;接受福建省律协委托举办了一期涉外律师培训班。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合作,已举办四期国际商事仲裁高级研修班。为培养更多适应国家涉外法治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法学院根据前期积累的培训经验,推出国际法专业(涉外法治方向)在职课程培训班和涉外律师人才高级研修班,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积极捍卫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积极推进涉外法治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积极推进涉外法治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涉外法治课程群,搭建“国际法基础课—多门专业特色课—分层次选修课”本科培养多阶课程模块和“法律+外语+N”“专题研讨+法治实践+跨学科课程”的涉外法治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实践创新,实践赋能课程设置。在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合作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投资仲裁”、与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开设“全球经济与法律治理”课程经验基础上,2023年法学院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市方达(北京)律师事务所、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合作新开设“涉外模拟法庭”“国际商事调解”“国际商事规则”“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国际商事仲裁案例导读”“国际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境外投资与收购案例研究”“外国合同法”“证据法”“涉外法律谈判”等涉外实务课程,强化实践训练,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课程体系。
  完善涉外课程设置,面向国际面向前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面向国际前沿问题与涉外法治实践,积极完善涉外课程设置。一方面,继续开设“欧盟法”“比较合同法”“比较公司法”“衡平法与信托法”“高级法律谈判技巧”“比较私法”“国际与欧洲人权法”等全英文法律课程,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打好“基本功”;另一方面,开展日文仲裁案例学习研讨活动、全球法律与战略系列讲座、会讲、文坊等系列活动,孵化“涉外法治概论”“联合国宪章概论”“国际卫生法”“国际法与政治理论”等涉外法治新课程,促进学生开拓学识眼界,更新知识疆域,紧跟涉外法治学术前沿。
  统筹国内外教学资源,加强课程交流共建。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国内和国际。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邀请挪威卑尔根大学法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美国埃隆大学法学院教授在我院开设“欧洲人权法院判例分析与研究”“欧陆信托制度”“真实国际法史”“英美刑事法律研习班”“英美合同法研习班”等课程,丰富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落实实践育人协作育人导向
  
  《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共研培养方案,共推双导师制,共编优质教材,共行实习实践,构建“法学院校-实务部门”协同育人资源双循环运行格局。
  强化国内合作,与实务部门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23年6月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厦门仲裁委员会以及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方达(北京)律师事务所、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等11家单位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协议,并聘请63名具有丰富涉外法律服务经验的实务专家担任法律硕士实务导师。2023年11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设立盈科法学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重要学术交流论坛举办、高端实务人员素养提升项目等法学研究和教育工作。202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签署备忘录,正式建立合作,支持教师和学生前往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访问、研究或实习。
  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境内+境外”的涉外法治人才共育模式。2023年,法学院逐步恢复国际交流工作,进一步拓宽与境外知名高校的联合培养,选派学生赴境外知名法学院校交换学习或联合培养;继续推进与悉尼大学、一桥大学、卢森堡大学等合作开展的16个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及2个国家留学基金委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和中日韩政府合作的唯一法律类“亚洲校园”项目;法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畅通学生赴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人权法院、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等国际组织的实习渠道,组织一大批学子前往国际组织实习,积极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中锤炼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增进家国情怀,在国际事务上唱响人大青春之歌。
  
  以学生为主体 丰富涉外法治
  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学术活动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涉外法律谈判和辩论技巧,提升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法律分析能力和涉外文书写作能力,帮助学生规划涉外职业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各类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平台,大力推行实践型教学。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活动,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学术为本,器识为先。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以学生为主角的涉外法治学术研讨会。2023年5月,法学院组织“法学研究能力建设”第三次跨学科论坛,邀请曾在国外知名法学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的法学院博士生以“涉外法治与国别法前沿问题”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2023年7月,法学院承办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法学分论坛”,邀请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共同就“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治理”“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治理”“公法的基础理论”“数字时代中的法律治理”等主题展开研讨。2023年12月,法学院发布首届涉外法治青年论坛征稿启事,共收稿件206篇,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获奖论文26篇,并于2024年5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涉外法治青年论坛。
  搭建平台,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加并举办国际模拟法庭比赛。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组建学生代表队参加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大赛(深圳杯)比赛,法学院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优异,获得本届赛事全国冠军,辩手金睿祺获评“最佳个人辩手”。2024年2月17日至20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第二十二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并组建法学院队伍参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赛事,该赛事的宗旨在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国际公法的学习和研究,并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法院的方式来加强学生运用法律进行专业分析和辩论的能力。本届中国赛区选拔赛吸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65支高校代表队参与,受到全国各地法学院校的广泛关注。
  传经授道,携手共进。通过组织海外实习实践工作坊等方式,为学子答疑解惑,传经送宝。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分别邀请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终身理事伍淑清女士、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黄惠康教授、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刘梦泽女士及联合国人口基金黎巴嫩办公室郝万媛女士分别分享其涉外法律工作经历、国际组织的求职经验及在国际组织的工作感受,通过榜样楷模、优秀前辈的近距离分享,帮助学生了解涉外法治前沿信息,规划涉外职业发展道路,坚定努力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健全多层多元育人体系,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涉外法治向前一步,人才培养便要跟进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牢记政治嘱托,打牢思想根基,积极担当作为,持续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始终奋进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最前线,努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卓越涉外法治人才,为在涉外法治领域提升话语权、增强主动性,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作出贡献。
  (杜焕芳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陈磊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务科科长,石博系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