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封面聚焦之一

持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内核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者按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发出“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
  70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从亚洲智慧上升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本期封面聚焦邀请法学专家从不同视角围绕“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研讨。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70年前,由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时而出、应运而生,成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应怎样更好继承弘扬这些原则?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回溯历史,作为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和向国际社会贡献的首份公共产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不仅是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改善外部环境的现实需求,也是广大新生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时代呼唤,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历史潮流,弥足珍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高度契合,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守正创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各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确认宪章“不干涉原则”适用于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凸显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集中表达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根本遵循。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为重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光阴荏苒。今天,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形势下,传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核,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佳纪念,也是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共迎挑战、共创未来的有效路径。
  要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各国应尊重彼此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各国为维护自身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作的努力,坚决反对将本国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的强权政治和霸凌主义。
  要以合作共赢为追求,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合作共赢应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妥善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坚持正确义利观,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要以和平共处为目标,支持包容互鉴的文明多样化。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反对“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劣论”,反对排斥、打压异己,携手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彼此借鉴融合,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要以国际法治为依托,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保障各国平等地参与规则制定,全面、准确、平等、统一解释和适用国际法规则,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以多边主义为旗帜,推动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民主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更要坚定维护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威,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身体力行地抵制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真单边主义,反对将多边主义意识形态化行径。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彰显的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要以70周年纪念为契机,重新审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内涵,探讨弘扬其精神内核的实践路径,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 责任编辑:虞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