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历史文化街区绽放异彩”系列报道之五

常德河街:守护文化根脉 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湖南省常德市,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华道德文化、农耕文化、和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如古建筑、古文化、民间艺术等。
  统筹保护文物资源、历史建筑、城市空间、街巷肌理和生活形态,近年来,常德市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逐步形成以常德河街为核心文化街区修复利用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一片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一条街、一座城,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常德市考察调研,来到河街,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毁于战火的河街迎来重生
  
  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为地势低洼,每次洪水袭来,总会被淹没,积水成河,人们就叫它“河街”。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河街,南门外,临江,商贾辐辏之所”。到了清嘉庆年间,开始有“大河街”“小河街”的记载;进入清同治年间,在河街的南城外,出现了“麻阳会馆”。从河街到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已历经了两百多个春夏秋冬。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显现。而位于沅水水系尾闾的常德,因为便利的水运,成为吞吐中原及东南各省财货的商贸大码头和沅澧流域的中心城市。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以河街为中心的常德城区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白银3000万两,各地商人在常德建立的经商“会馆”至少有17个,开设会馆的商人遍及全国十多个省;1906年,常德还被辟为外商寄货港,英、美、日、法、德等国相继在常德开办了至少20家洋行、商号。
  这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当时河街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市井生活气息。作家沈从文在其散文《常德的船》中,这样描写河街的繁华:
  “地理书上告给人说这里是湘西一个大码头,是交换出口货与入口货的地方。桐油、木料、牛皮、猪肠子和猪鬃毛,烟草和水银,五倍子和鸦片烟,由川东、黔东、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样的船只装载到来,这些东西全得由这里转口,再运往长沙武汉的。子盐、花纱、布匹、洋货、煤油、药品、面粉、白糖以及各种轻工业日用消耗品和必需品,又由下江轮驳运到,也得从这里改装,再用那些大小不一的船只,分别运往沅水各支流上游大小码头去卸货的。市上多的是各种庄号。各种庄号上的坐庄人,便在这种情形下成天如一个磨盘,一种机械,为职务来回忙。邮政局的包裹处,这种人进出最多。长途电话的营业处,这种坐庄人是最大主顾。酒席馆和妓女的生意,靠这种坐庄人来维持。”
  然而,这条辉煌的古街,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战争的摧残。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河街是激战之地,在炮火中河街遭遇了灭顶之灾。同时,随着现代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让沅江开始放下慢悠悠的船桨,步入快节奏的生活,河道水运逐步退出主力的阵营,河街的商业地位也逐渐降至最低点。
  彼时,常德市的江北城区临江,是一条明代筑就的砖土结构防洪大堤,堤外就是沈从文笔下的大河街。街道两旁一眼望去,都是横七竖八老旧破败的木瓦建筑。而常德市的江南城区,虽然有辐射整个湘西北的桥南大市场,但地摊、车担与商铺混杂一起,乱象丛生。
  常德市委、市政府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的机会,把大堤建成了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常德诗墙。至此,河街在常德城市历史中成为一段记忆,在百姓口中也逐渐成为一个传说;在沈从文的散文里,成为一首民谣;在黄永玉的画中,成为一首挽歌;在离乡游子的心中,也演变成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当这段乡愁浓得化不开的时候,2014年,为了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激活复苏,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常德河街,并将复建的这条老街“搬迁”至与沅水一堤之隔的穿紫河畔。
  彼时的穿紫河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开发程度高、硬质铺装多、污染排放大等因素影响,城市雨水调蓄渗滞能力减弱,内涝和水体黑臭问题成为百姓“心头之患”“城市之殇”,穿紫河南北两岸生活的30万常德人为此不胜其烦。

  对此,常德市在“搬迁”复建河街的同时,决心让穿紫河“脱胎换骨”,让这条“臭水沟”变身成为城市的“绿腰带”。河街复建的同时,常德市建设者们拆除河堤、疏通河道、增加调蓄容积,在穿紫河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118个排水口被全部截流,修建了1100多公里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河街焕然一新。


  这里生活变慢口味变美
  
  常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孙晓波介绍,新打造的常德河街,街道总长度约1.43公里,由麻阳街、大河街、小河街三段组成,总占地面积13.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7万平方米,单体建筑208栋。其中复建的麻阳街,“长不过3里、宽不过4尺”,以单边屋搭城墙而建为主,临河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主要经营干货和全国各地风味小吃;复建的小河街,全长约331米,建筑比麻阳街略大一些,采用砖木结构,标志性建筑为南熏楼和土地庙;复建的大河街为千米大街,还原了1943年前洋行、店铺和住宅,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这条充满老常德记忆的古街,看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大码头”的繁荣景象,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慢”,又享受到了口味的美。
  漫步在河街,记者好像走入了一个新旧交融的世界:青石砖铺就的步行道凹凸不平,行人不急不缓,过廊亭,遇戏台,街巷韵味十足,林立的商铺之间,记者看到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核心建筑,气势恢宏;散落在河街的一组组人物雕像中,有坐在麻阳街边小憩的“丁玲”、有背着麻袋迈着沉重步伐的昔日码头工人、有走街串巷的“货郎”,等等;还有传统非遗元素,如麻质画、桃源根雕、桃源刺绣,也都在河街的楼阁里鲜活呈现。所有的这一切,记者仿佛依稀看到百年前的河街戏院、洋行、税局、会馆、茶楼、客栈遍布的盛况;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让记者感受着河街厚重的文化与灵动的形态,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这个古老街巷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变成了一条慢时光的街道。
  河街还是一条美食街。漫步河街,饮食娱乐,茶馆小吃,一应俱全,常德酱板鸭、津市牛肉粉、石门五香丸、桃源桂花糖、鼎城年糕、安乡多味鱼丸、武陵擂茶,等等,都从老常德人的味蕾里苏醒。
  在这里,一碗弹滑的米粉与精心调制的汤料相遇,让你口舌生津,回味无穷,无论你走多远,这滋味已深植于心;在这里,你会吃到既“土”又让人欲罢不能的钵子菜,当处理干净的肥肠和猪肉巧妙搭配,新鲜蔬菜、香菜、面条等下入其中,边煮边吃,既有弹劲又有嚼劲;在这里,你还会喝到甜而不腻、香而不浓的擂茶,这项舌尖上的非遗不仅让人们体验到常德的老味道,也体会到花生、茶叶、生姜等被细细研磨后蕴含其中的匠心传承。
  餐饮集中而多样的河街,为了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常德牢牢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推动精细化管理,让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食品监管部门出台了《“食安河街 放心消费”常德河街食品安全和消费环境提质行动工作方案》,成立河街食品安全和消费环境提质工作领导小组,选派24名专业执法人员对河街的128家食品经营户开展上门联点帮扶。
  河街隶属于常德市七里桥社区,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社区常年聘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周桂莲在这里“坐诊”,直面问题矛盾,利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第三方优势,及时跟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防止辖区居民以及游客因小矛盾引发大问题,夯实了一线根基。
  河街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它有数百年的繁荣水运,住过和走出过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它传承着城市的记忆,展示着历史文化,留住了常德人的乡愁,让所有常德人感受到浓浓的老常德风味,体会到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激活了社会治理大脑的“神经末梢”,展现常德城市发展的进步和活力。
  
  法治护航河街平安稳定
  
  历史文化名城常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湖南省第一,而河街的建设、利用和保护,是常德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例如,位于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我国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为了加强城头山遗址保护,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17年,常德市就出台政府规章《城头山遗址保护办法》,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率先明确建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对文化遗址给予充分保护。
  2020年,常德市制定了《常德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市级文物保护项目库,动态掌握147处市级文物保护现状,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资金使用范围,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监督。2023年,又启动了《常德市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将文物保护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历史像一条河流,缓缓流淌,没有尽头,流过之处,万物生长。只有让辖区的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才能让河街穿越时空焕发出新的活力。孙晓波向记者表示,河街所在的七里桥社区,依托《常德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常德市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常德的意见》《常德市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常德市网格员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抢抓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机遇,创新社会治理大脑体系,用小网格汇集社会大力量,实现了地域空间无缝隙、治理服务全覆盖,群众的小事基本做到现场解决或一天内办结,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常德市公安局柳叶湖分局结合警保联动,充分发挥保安员熟悉河街地形、商铺分布等特点,形成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接网成片的警保联动治安巡访体系,全力维护河街治安稳定;常德市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为河街商户营造有利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
  “河街”这个名字都是源于“水”,与河街相生相伴的穿紫河是河街的灵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穿紫河也是常德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更新的见证者。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第八条就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河湖环境的义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河湖环境保护的宣传、巡查和监督等工作,依法支持因城市河湖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而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管理、水行政等部门应当接受相关投诉、举报,及时查处。对举报违法填占河湖、污染水体等危害城市河湖环境的违法行为查证属实的,由市、区人民政府(管理委员会)给予奖励。”
  通过立法的方式依法治水,带来了河街优美的环境和繁华,穿紫河两岸的居民们都享受到了水环境保护的成果。在穿紫河上驾驶水上观光旅游船的陈师傅,从小在穿紫河畔长大,见证了穿紫河的华丽蝶变。陈师傅向记者表示,他曾在穿紫河边打鱼为生,但打上来的鱼他从来不吃,因为河水太臭了。河街复建的同时,穿紫河也开始治理,现在穿紫河两岸就像一座生态花园,河水更是清澈,他家紧闭了十几年的窗户也敢打开了。因为来河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也舍弃打鱼的小船成为一名观光旅游船的驾驶员,在旺季,河街一天接待的游客就能达上万人,游船不停轮番接送。
  历史上,常德曾遭受七次毁城之灾,又七次重建。古城一次次从废墟中重生,不断创造新辉煌,靠的正是那割不断、毁不掉的文化根脉。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2021年9月,常德市河街达到湖南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标准,确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2年1月10日,河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4年1月,河街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水,是常德的灵魂。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城而过注入洞庭湖,城市腹地的古运河穿紫河,奔流千年,哺育了两岸百姓。在此地复原的老河街风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德,既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漫步常德河街,历史和文化在这里很好地融合着,一幅祥和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常德市委书记罗毅君说,常德是个有文化传承的地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起点,常德坚持锚定“三个高地”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建设的壮美篇章。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