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历史文化街区绽放异彩”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南锣鼓巷:古都历史文脉的守护与传承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蜿蜒的玉河、鱼骨状的胡同肌理、传统的四合院……南锣鼓巷展现了古都北京的独特魅力。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历经740余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巨变,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回溯历史,这条古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犹如一个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绘制《京城全图》时,“罗锅巷”这个沿袭多年的俗称,才被“雅化”为“锣鼓巷”。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历史文化的承续与现代化商业在这里角逐。传统文化街区如何延续历史记忆,更好地承载居民的生产生活功能,更妥善地守护每一处文物古迹?

  日前,记者走进南锣鼓巷,了解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做法,感受百年街区散发出的新魅力。


  建章立制 
  让京味文化“活”起来
  
  炎炎夏日,来到南锣鼓巷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主街两旁琳琅满目的“京味物件”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鼻烟壶、折扇、兔儿爷……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气息。沿街的叫卖声、吆喝声与鸽哨声交织在一起,展开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南锣’繁盛,与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格局有关,‘南锣’就是‘后市’的一部分。商贾云集,百业汇聚,吸引官宦贵胄、社会名流纷纷来此居住……”南锣鼓巷自元朝起便商贸繁荣,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热衷的栖居之地。
  1990年,“南锣”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此后,一批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得到保护。2006年,南锣鼓巷陆续出现了一些文艺小店、酒吧、咖啡馆等,把现代气息注入古老的胡同。2009年,南锣鼓巷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25片“最佳风情区”。
  随着知名度的快速提高,游客大量聚集。彼时,承载量上限只有1.7万人的古巷,每天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小长假期间甚至达到10万人次,一度超过了故宫。游客激增严重超出了南锣鼓巷的承载能力,更严重的是商业业态无序发展和商户私搭乱建,导致胡同风貌的破坏。商业开发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过犹不及。2015年,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遭受一记当头棒喝。
  2016年,“南锣”痛定思痛,主动申请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暂停接待旅游团队。政府相关部门和由商户组成的商会携手努力,不堪重负的南锣鼓巷,开启了它的“瘦身”工程。在南锣鼓巷修缮整治工作中,按照东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组织编制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并正式发布实施,成为北京首个关于风貌保护的管控导则。该导则既对“南锣”特有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建筑格局等要素提出了管控要求,又注重建设和管理环节的衔接,建立了该街区风貌保护管控机制,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元治理的工作平台。
  南锣鼓巷商户李显庆是拥有门脸儿最多的经营者。他清楚记得,当时外观改造意味着每一个门脸儿全得翻新,100多名员工带薪休假,算上经营损失,加起来要上千万元。
  “牺牲了短期的利润。但是在今天来看,这个决策是好的。我们做了自己的品牌,经营规范化。消费者感受也得到了提升,对南锣鼓巷的评价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现在发展更健康。”从起初的心有不甘,难受的天天失眠,到认识南锣鼓巷转型文化业态的前景和决心,李显庆的心结一下打开了。
  经过一年的整顿,“南锣”商铺减少了四成,关闭无证商铺28家,18家小吃店转型为非餐饮商户,181家商户完成外立面改造。尝到了制度“甜头”后,南锣鼓巷商会又颁布实施《南锣公约》,在经营、门前“三包”、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建立了约束性制度。
  “‘南锣’不该是吃货一条街,‘南锣’的味儿也不该是羊肉串味儿,而应该是老北京味儿、文化味儿!”居民朱国英这样感叹。改造完成后,朱国英认真逛了逛,不伦不类的小吃门脸儿没了,展示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小店多了,清一色青砖灰瓦,老街上之前被埋没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夹杆石”等纷纷亮出身姿,她打心眼儿里高兴。
  为了让“南锣”在历史与时尚的交织中历久弥新,相关部门始终不懈努力。自2019年7月1日起,东城区发布《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成为全市首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规划。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南锣鼓巷地区逐步实现片区内胡同不停车,减少车辆对街区的破坏和干扰。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各部门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深入推进南锣鼓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维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从2023年8月29日开始,南锣鼓巷再次提升了街区业态,166家商户全面取消了从窗口售卖餐食的方式。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街面上的商家几乎全部关闭了朝向街区的售卖窗口,有的在店内增设了堂食桌椅。而在“即点即取”变为堂食后,从前街边停留就餐、边走边吃的现象有所减少,往日垃圾桶处大量一次性食品包装盒堆积的现象已经不见,此番改造大有焕新之势。
  “走进胡同,繁华在不知不觉中褪去,灰白墙面留下时光的印记。”“古建筑门里是古老胡同的往日尘俗,门外是现代百姓的热辣市井。”如今人们漫步在南锣鼓巷,更能感受到老北京传统文化、前卫创意气息兼容并蓄的浓郁气息。
  
  公众参与 
  “共生院”探索街区保护新路
  
  南锣鼓巷主街的新气象只是一个方面,对于长期居住在周边胡同的居民来说,环境和生活的改善也是翻天覆地、蔚然可观。
  由南端进入南锣鼓巷,路过西侧第三条胡同口,灰墙上悬挂着一个红底白字的门牌——雨儿胡同。不同于“网红打卡地”的热闹,全长343米的雨儿胡同似乎从入口处就被按下了静音键。
  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分布着800多个院落,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蜈蚣街”是对南锣鼓巷形象的比喻,很多人经常“挤”在主街上,忽略了数条“蜈蚣腿”。而雨儿胡同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蜈蚣腿”。
  邻近胡同西口的雨儿胡同30号院,早年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后来成了公房院,生活着14户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不足25平方米。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和居民亲切座谈,并留下一张合影。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老城保护复兴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历史价值的信息”。
  据悉,北京市委多次深入项目一线实地调研,研究推进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工作。2015年,东城区政府以雨儿胡同为示范区,启动了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为研究推进老城保护复兴、统筹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工作先行探索实践。
  彼时,东城区以编制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保护复兴规划为龙头,明确了南锣鼓巷地区以传统居住为主的街区功能定位,建立健全院落基础资料台账,确定了“整体规划、织补功能;还原规制、精细修缮;修旧如旧、保护风貌;分类施策、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街区功能疏解、风貌保护、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环境提升等各项任务。
  在项目进行中,“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东城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家论证、进行法律问题研究。东城区率先建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项目集合了8支优秀团队组成的设计工作营和顾问专家组,遴选3支具备古建修缮资质的专业队伍,按照北京市老城房屋保护和修缮相关技术导则,严格把控施工工艺和材料做法。为确保原工艺、原做法不走样,负责施工的东城国企京诚集团,专门从已经退休的房管所老师傅当中请来5位,现场督导。
  与此同时,法律顾问专家团则全程参与了立项文件审核、合同审查等工作,全方位提供决策建议。东城区司法局局长贾红梅告诉记者,这样的决策程序是东城区每项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的必经程序。
  贾红梅介绍说,自2019年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施行后,东城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通过设置“集体讨论前审核”“公文制发前审核”两个前置程序,筑起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防火墙”;通过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适用范围及工作流程,为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元治理的工作平台清除了障碍。
  “我们一方面以制度约束不断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同时配套开展政府行为‘法治体检’,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政府履职的100项指标进行评估,随时发现短板、整改问题。从基层同步发力,上下联动共同推动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的提档升级。”贾红梅说。
  在修缮整治项目中,“公众参与”的程序贯穿始终。经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项目前期就研究确定了“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的工作模式,并设置多样化选择,让居民自己决定或留或走。为最大限度维护群众权益,东城区还培育了如“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胡同花友汇”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激发群众参与决策的内生动力。
  2015年,在雨儿胡同30号院自愿腾退过程中,走了12户,还剩两户。突然多了十几间房,该怎么利用,如何使用院落的空间?针对这个问题,街道和社区召集居民开了很多次会议,居民把各自的需求写在纸条上,贴在墙上,最后统一投票。细到各个房屋的功能、内部装修的颜色装饰物等,全部以居民的意见为主,真正做到了民事民意、民事民评。
  30号院大门上书写着八个大字:和合共生,各美其美。这也是居民合议的结果。也是在那一时期,对剩余空间的使用讨论,萌生了“共生院落”的雏形。“剩余的空间如何去用,是招商引资或者是出租,或多或少给居民旧有的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交道口街道综合办负责人说。
  最终,这座“公房院”变为了古今共生、新老同存的“共生院”:红门灰墙、影壁过道、落地青砖、雅致窗棂,古韵悠然。居民聚会用的“槐香客厅”,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种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的共享空间“文馨书馆”,展现胡同修缮整治历程与成果的“琢玉学堂”等五个功能区,在“共生院”里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老城胡同已是旧貌换新颜。走进雨儿胡同,古朴气息蔓延,现代生活更便利,在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的同时,也实现了老胡同的新生活。
  
  司法守护 
  古韵老胡同焕发新生机
  
  南锣鼓巷不长,从南到北787米,却曾是达官显贵、文化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清初的两朝重臣洪承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以及近现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文学巨匠茅盾等,都曾是这里的住户。
  漫步在南锣鼓巷的一条条胡同中,仿佛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触摸到浓郁的书香墨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帽儿胡同5号四合院”就位于南锣鼓巷内,建于清代后期,现为北京卫戍区使用。
  2022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东城区检察院)联合北京军事检察院(以下简称北京军检院)开展军队营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时,发现该院西厢房年久失修,后墙发生坍塌。
  “历史上的5号院,是一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保存完好的四进院落的四合院。”东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陈迎节告诉记者,眼下文物不仅完整性遭到破坏,墙体倾斜倒塌已严重影响相邻7号院居民的日常通行,存在安全隐患。
  2023年7月20日,东城区检察院联合北京军检院对该线索立案调查。“该院落位于军队营区内,调查取证工作存在困难。”陈迎节检察官向记者介绍,因此,由东城区检察院走访区文物保护部门、属地街道,查明该院落文物保护现状;北京军检院协调该院落使用单位北京卫戍区,配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工作。
  经查,该院落坍塌毁损发生于2019年夏季。事故发生后,市、区文物保护部门与属地街道指导北京卫戍区开展应急抢险,并指导编制抢险修缮方案,但因资金筹措问题,修缮工作长期停滞未能启动。
  东城区检察院联合北京军检院立即开展行动,一方面,向区文物保护部门、属地街道联合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帮助文物使用单位承担起文物修缮利用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督促北京卫戍区申请文物修缮经费。在军地携手共同努力下,北京卫戍区成功申请筹措专项修复资金90余万元。
  如今,北京卫戍区已完成施工企业招标工作,即将按照文物修缮工程程序进行施工。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不仅使文物原始风貌得以恢复,而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合理开发与利用,令沉静古朴的四合院重新抖擞精神,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一案件是高质量检察履职构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防线的缩影。
  在保护历史街区的道路上,东城区检察院能动履职,不仅通过军地协同合作的模式,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使其“活起来”,还致力于为这些文物筑起坚实的屏障,让它们更有“安全感”。
  2023年3月,帽儿胡同37号院“闯”进了检察官们的视线。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院落,曾经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检察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婉容旧居作为员工宿舍被相关单位使用,存在住户在疏散通道处大量放置可燃杂物、院内消防器材陈旧过期、消防设施缺乏等安全隐患。
  “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同时,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文物建筑相关消防安全管理要求较难得到有效落实。”东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郑馨智告诉记者。
  此案中,检察官积极走访相关行政机关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动员群众清理疏散通道处可燃杂物,更新、配置消防器材,并与相关行政机关联合开展宣传普法工作、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筑牢安全防线。
  记者了解到,东城区检察院相继启动了清陆军部和海军部、孚王府等系列公益诉讼案件,文物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不能就案办案,文物安全问题得从源头解决,而这就需要数字赋能精准监督。”郑馨智检察官告诉记者,该院率先将文物保护建筑施工项目纳入监督视野,利用特种作业操作证大数据监督模型摸排文物保护在建项目,有效预排隐患风险。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要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探索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损害案件。今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北京检察机关调研时提出,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创造更多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的“北京经验”,以法治力量把北京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保护好、传承好。
  北京市检察院出台《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为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北京经验”工作分工方案》。东城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沈谦告诉记者,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护航悠悠文脉,守护古都文明,以检察公益诉讼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光在首都核心区这片沃土赓续传承、生生不息。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今的南锣鼓巷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融的典范,继续诉说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与现代传奇。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