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历史文化街区绽放异彩

  编者按

  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有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历史建筑6.35万处,与2012年相比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实现翻番,历史建筑数量增长了近5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北京雨儿胡同,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改造想法;在常德河街,习近平总书记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等情况;在潮州古城,习近平总书记看商铺、问物价,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情况;在广州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指出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忠实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本期封面聚焦法治助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