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西部大开发安全防护体系
在重庆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置专章论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要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生态、能源、边疆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必须筑牢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
将安全发展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各方面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西部大开发是解决我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大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式发展显著,区域市场割裂不健全,基层社会纠纷矛盾突出,叠加世纪疫情、贸易保护主义、大国竞争态势,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西部大开发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是五对重要关系之一,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西部在大开发、大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经济、生态、社会、能源安全底线,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编制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理念。2021年11月,《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强调,要“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原则。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拓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是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西部大开发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领域。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经过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产业布局、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多,各种风险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生态保护是使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得以维系,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但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生态持续恶化的风险依然存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亟待通过高水平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自然环境、生态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各个省(区、市)在大开发、大发展中必须始终坚守大保护底线,突出重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指出,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分关心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要求“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指出,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西部各省(区、市)通过加大区域协调,统一筹划,齐心协力,措施得力,以体系化治理实现高水平保护,从而筑造牢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经济学从风险性与外部性定义能源安全,对能源价格分析预测及其预警、世界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源价格承受力分析、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突出能源风险种类与程度,外部性强调能源安全问题是由国内消费者与厂商使用进口能源而引起整个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当能源、电力供应与分配系统因自然、意外或国际事件因素而出现中断时,有能力避免中断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体现国家层面对能源的重视,强调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必须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四川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统筹发展能源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我国能源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80%以上煤炭储量集中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约70%可开发水能资源蕴藏在西南地区高山峡谷中,一半以上天然气资源储藏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大量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边远欠发达地区。而全国2/3能源消费却位于东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严重空间错位。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形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好服务人民生活。2021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希望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西藏要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青海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西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建立健全反恐维稳法治体系,完善反恐维稳法律制度体系,构建以《宪法》为核心,以《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为主干,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等相关地方专门立法、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统筹涉外法治,完善党内法规,形成系统反恐维稳法律规范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重视源头治理,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教授)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