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归案与政商沦落

   7月中旬,昔日有着“大师”光环的王林因涉嫌非法拘禁被警方拘捕,其传言已久的绑架、杀人、勾结官员等罪案由此再成社会焦点。
   传说中的王林拥有被膜拜、被夸张了的“大师”形象,例如奇术表演、高官人脉、贤达品性等。相对于普通民众,这一形象也在特殊身份的群体内传送。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源和声誉积累后,王林得以游走于政商圈的灰色地带,摇身为一只被把玩、互赠的玉器,既满足了他人结交于一方术士、民间奇人的愿望,也满足了自己的名利需求。通往名利场的道路如此具有诱惑力,使众多政商人士失去了判断,在此过程中,正直的媒体和理性的声音却长期缺席。
   只是在最近一两年,王林的负面形象才被媒体曝光。跌下神坛的王林既想恢复往日声誉,又有意遁出持久以来所受的关注。正是在舆论高压下,王林逐渐还原了其作为话题人物的本来形象,他编织的政商网络,他所开设的迷局,他的善行与恶举,逐一被起底。媒体得以进入他肆意游走的那片灰色空间,拆解、撕裂了其迷局及迷局里的漏洞。
   扳倒王林的正是媒体,虽然来得有些缓慢,因为这片灰色空间圈进了太多的人和事。被扳倒后的王林对其政商圈所布置的迷局就此戛然而止,一个正常社会少了一个不必要的“大师”,但是多出了一个显眼的伤疤。
   在媒体报道中,王林的发家史、政商关系史、争议与是非等等,无不显示出异于常态的一面。王林的生存空间并不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重叠,他攀附于权势,并善于利用权势带来的能量,以获取生存,但这恰恰对社会的诚信造成了极大伤害。顶着“大师”的名头公然游戏公权和民众,其实质是间接地公器私用,肆无忌惮地污秽社会的正直属性。
   先是被政商精英圈接纳,后被抛弃,这是“王林现象”背后的大致轨迹。然而“王林现象”发展至此,被抛弃的不止是王林,那些原先笼罩或追随王林的权势人物、官商名流,随着自身失势和偶像坍塌,从疏离到消声,也与王林体味着相似的不堪和落寞。
   作为话题人物的王林,与他有关的刑事罪案揭开其身世的一角,但这并非全部,因为无论是案件性质,还是此案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身份,都不足以对社会心理构成强大冲击,引起如此巨大的舆论风暴。透过“王林案”,媒体得以进入对“王林现象”刨根问底,从而揭示了政商社会里的某些江湖属性,这正是媒体密集揭露、辛辣评论的原始动机,也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媒体的责任是帮助人们了解真实,不仅仅是某个具体个案的真相,还包括与公共生活中价值守护有关的一切真相,否则,勾结权势、贿赂官员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就会被师徒反目的八卦式剧情所掩盖。“王林现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向全社会警示了权力和商业利益相结合的后果,以及江湖术士将政治江湖化、商业庸俗化的现实。
    对王林案的定性,最终应由司法部门而非媒体完成。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刑事司法程序的展开,或许只是使王林这一个体的虚构形象轰然坍塌,而以媒体为代表的公共舆论对王林游走政商网络的深度挖掘,掀开的却是更为危险的政商沦落现象,而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警醒,远比追究一个刑事个案更为重要,也是促进公共监督、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