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发展阶段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中国和德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中德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社会领域交流频繁,合作紧密而深入。自2000年以来,两国中央政府间开展“法治国家对话”项目,将中德在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新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中德肩负着重要责任,两国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在为国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方面,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已经探索和耕耘了近40年。
  
  中德法律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灯塔
  
  早在1984年,为推进中德法律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开始建立法律学科合作伙伴关系。1989年,两校共同设立“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专注于经济法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2001年,“中德经济法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德法学研究所”,两校之间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交往进一步加深。自2001年以来,研究所一直作为中方正式参与单位参加中德两国中央政府开展的“法治国家对话项目”,并承担其中多个子项目的实施工作。不仅如此,中德法学研究所还是德国各联邦州司法部官方认可的德国法律文官培训基地。迄今为止,研究所已经培养了近二十名获得中德两国法学双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近百名德国法律文官以及近千名博士生、实习生和交换生曾在这里学习。
  中德法学研究所为两国学者从事德国法、欧盟法、中德法律比较和中欧法律比较科研活动提供了高端平台,为中国法治建设和中德两国法律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德国总理、总统等政要都曾亲临研究所,称赞研究所在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方面为中德、中欧法律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亲笔题词,盛赞其为“中德法律文化交流的桥梁”。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也称其为两国学术交流的“灯塔项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日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体系特别是法律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法也成为比较法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德法学研究所将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法研究的国际化,并在此基础上砥砺深耕。一方面,中国法研究立足本土法律语境,对我国法律制度规则进行学理性阐释和体系性表达,力求打破西方视角下对中国法律制度的误解与偏见。另一方面,中国法研究面向全球化挑战,积极为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领域共同面临的法律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建设贯通培养体系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为充实中德、中欧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在近40年教育教学成功实践的基础之上,中德法学研究所再接再厉,着力打造贯通“本硕博”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德法学研究所便开始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于1989年开始招收首届法学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所设有面向中国学生的“中德法律比较研究”和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法和比较法”两个双硕士学位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法学硕士学位的高端复合型双语法律人才。近年来,在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两校共同支持下,研究所已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拓展至本科与博士阶段。在本科生培养方面,2022年秋季学期,南京大学法学院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启动了“德语+法学”创新型新文科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融合德语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学士学位项目。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于2022年初签署了共建“双学位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并与科隆大学签署了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研究所拓展了人才培养的领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形成了“贯通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覆盖中国法、德国法、欧盟法”的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满足国家对于不同层次的涉外法治实践人才需求。
  长期以来,中德法学研究所致力于培养能够在全球治理、涉外法律服务、跨国商业经营领域起到引领作用、通晓德国及欧洲法律知识、在不同的法律文化间架起桥梁的高端精英涉外法治人才。自成立以来,研究所培养了200多名同时获得中德两国法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其中近40名毕业生通过继续深造,获得了中国、德国、瑞士、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著名高校的法学博士学位,7名毕业生荣获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目前,这些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国际组织、知名高校、跨国公司、国际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检察院等专业机构,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壮大专业教师队伍
  完善双语教学方案
  
  就师资力量而言,无论是在涵盖法律领域的广度方面,还是在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度方面,中德法学研究所均能提供稳定人力资本支撑。研究所中方教师研究领域涵盖了民商法、刑法、宪法和行政法、法理学以及国际法等领域,能够提供全面且专业的法律教育。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将接受体系性的法律知识教育,中方教师会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其在德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学术基础。为使学生适应德国学习,中德法学研究所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方教师各自深挖其所擅长的研究领域、把握某一学术前沿的法律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选择更加精细的法律方向和法律问题,便于其在德国学习期间作进一步研究。在德方师资力量方面,研究所每年定期邀请多名德国知名学者来校开设短期德文课程,引进德国籍研究员为常驻教师,形成“长短聘结合、点与面结合、需求与专长结合”的国际一流师资团队。
  在雄厚的教学师资支持下,中德法学研究所建成了覆盖主要法学二级学科的德文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课程与研讨课程结合的创新课程框架。研究所目前拥有国内最为完整的德语法律课程体系,共开设学分类德文和英文课程共13门。其中,德文课程体系覆盖主要法学二级学科,包括《中国宪法学》《中国侵权法》《中国合同法》《中国物权法》《中国刑法学》《中国经济法》《中国法制史和法哲学》《中国行政法》《中国公司法》《法律德语》《德国民法总论》《国际公法》《比较宪法》。研究所开创性地开设了比较法研讨课,每学期由中德法学研究所教师给定研究课题,由“中德法律比较研究”双硕士项目的中国学生和“中国法和比较法”双硕士项目的德国学生共同参与,用德语撰写研讨课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在此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双方学生的德文与中文水平,也增进了两国学生对中国法、德国法和欧盟法的了解。
  
  担纲国家重大项目
  做强学术交流平台
  
  中德法学研究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自成立以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领域、多类型的合作科研项目工作,先后完成了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教育部等支持的科研项目,在海外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和译文300余篇,文章主题广泛涉及民法、经济法、能源法、市场规制法、国际私法等主要学科。此外,研究所每年定期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定期出版德文季刊《中国法杂志》和中文年刊《中德法学论坛》,两本刊物既是对外介绍中国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德国乃至欧洲学者了解和研习中国法的学术平台。
  近40年来,在浓烈的学术氛围熏陶下,中德研究所培养了多位活跃在法学各个学术领域的知名校友。他们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法的域外传播作出突出贡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中国法杂志》于2020年底连续两期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部德文译本,受到了中德两国学界的广泛关注。此译本的翻译工作由包括中德法学研究所德方副所长雷博海博士在内的中德团队共同完成,并由德中法学家联合会、中德法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外国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共同出版,总长度共两百余页。又如,中文年刊《中德法学论坛》自2017年入选“CSSCI集刊”以来,改为半年刊,开设了“中国法研究”专栏,包括弗莱堡大学法律系卜元石教授等在内的多位研究所校友学者积极撰文,有力促进了中德法律学术交流。
  
  促进知行交融合一
  讲好中德交流故事
  
  多年来,中德法学研究所恪守初心,持续关注毕业生的发展。秉持优秀涉外法治人才成功经验代代传承的理念,研究所定期邀请知名校友回校参加各类活动,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科研和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挑战。通过邀请校友返校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所希望将优秀毕业生多年来对母校发展的牵挂转化为对后辈的鼓励与帮助,有效助力在校学子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精神的杰出人才。校友座谈活动的开展,也让在校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紧迫需求,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励他们早日规划出一条合理而充实的人生职业之路。
  此外,中德法学研究所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学术交流,还以更温暖贴心的方式拓展中德文化交流的深度。每年12月,研究所举办圣诞餐会活动,为中德学生搭建一个氛围轻松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双方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求同存异,增进了对彼此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向更深层次。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照见他国风俗之镜像可显著增强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特殊的文化活动,学生们可以感受不同国家之间的礼仪与风俗习惯,更好地体验德国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之间的差异。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增进了中德两国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地缘政治日渐紧张,国家海外利益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拓展,法律在国家间合作、竞争和斗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中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开展涉外法治工作的必要条件。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中德法学研究所已经初步建成了“贯通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覆盖中国法、德国法、欧盟法”的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两国学者从事德国法、欧盟法、中德法律比较和中欧法律比较科研活动提供了高端平台,为中德两国的法律文化交流与中国法的域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中德法学研究所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大势、守正创新、积极作为,打造我国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
  (徐凌波系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德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冯洁语系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德法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 责任编辑:谭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