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贯彻落实协同观、整体观、绿色发展观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法治蓝图建设
编者按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时隔两个月,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为契合的政策支持。
推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法治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必须把法治建设摆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粮食能源资源保障等方面立法、执法、司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中部地区崛起,分享法学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202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对党中央国家治理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美丽中国是一个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生态环境法治中贯彻落实协同观、整体观和绿色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贯彻落实协同观
在《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在于,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带动全局,通过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另一方面,要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通过协同治理来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以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观的核心在于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边发展边保护的目标。与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串联式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并联式发展模式,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以协同观加强各部门和地区之间有效合作。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作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多元协同推进环境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的趋向。区域协同既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也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应当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区域生态治理的有效协同,合理解决不同社会主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益冲突。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贯彻落实整体观
整体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贯彻整体观,是对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多层次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做出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指向主要集中在环境治理方面。从“生命”和“共同体”两项要素阐述人与自然发展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重塑了环境治理法律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环境治理应注重系统性,将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置于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学者对整体观下环境治理作出如是解释,即“治理理念是以整合为目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将组织形态网络化,并对其授权范围逐渐扩大,最后通过整合的方式实现解决环境的问题,这种整合化方式实现了政策、科技、公民需求以及资源利用的高度整合”。整体观下环境治理也是在吸收协同治理的部分核心思想即“协调”“合作”等而提炼出来的,要求形成资源整合、信息畅通、相互协调的治理模式,在政府、社会、市场中形成协同整合的治理状态,实现环境治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由破碎走向整合的理性之境。
整体观指导下的环境治理模式要求引入合理的利益衡量机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利益”自始至终是核心要素。人类的利益满足要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为基础,这既是自然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生态利益的实现。法律的任务在于调控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法律通过对各种利益的承认、界定、保护实现对利益以及冲突的调整。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既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社会秩序,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环境利益属于社会公共利益,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势在必行。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对多元化、多层次、多结构的利益进行识别并促使其平衡:将环境利益独享、分享转化为共享,将环境利益的独惠、特惠转化为普惠,将环境利益的竞争转化为利益的竞合。环境利益制衡的关键是在微观层面上将激励机制与合作机制相结合,在环境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应环境治理的现代需求,在政府、社会和个人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具有综合性的环境治理机制。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创新,它以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贯彻绿色发展观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着力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绿色发展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按照绿色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研究。应在已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础上,统筹推动有关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进行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应因地制宜采取环境规制手段,强化执法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问责力度。
——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生态资源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强化生态环境管理调控,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管理,加快推动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传统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和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鼓励支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废”园区、“零碳”园区等试点示范建设,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开展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美丽中国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重点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协同治理凝聚各方合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美丽中国法治蓝图建设的步伐时不我待、坚定不移!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