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为民 首席建功”系列报道之四

内蒙古:“首席+”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路径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法治实践,把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创新基层法律服务方式,全面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会力量。

  全区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基层法院、检察院、调解中心、法学会会员之家、社区等阵地,建立基层法律服务站1061个,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普法宣传、法律培训等5.1万余场次,法律咨询受众89.2万人次,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首席”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服务政法工作现代化新路径。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实现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全覆盖,全区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600名,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089件。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
  探索诉源治理新路径
  “感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与法院联动为我们化解了纠纷。”三卜树村村民激动地说。日前,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指导下,长达40余年的三卜树村民委员会与某部排除妨害纠纷案件终于达成调解协议。
  2024年1月31日,新城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工作站成立后,新城区人民法院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机制作为打造“北疆枫桥”品牌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邀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及新城区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诉源治理工作。
  据了解,新城区人民法院积极搭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履职平台,目前已有34位自治区、市、区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工作站,他们来自政法机关、高校、律所、社会团体等,专业涵盖民事、刑事、行政、涉外等多个领域。
  在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因某公司在开发“公园壹号”项目过程中管理失序、股东权益混杂等问题,导致购房业主、借贷方、施工方等权益受损,引发80余户业主持续信访,已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4月,新城区信访工作联席会办公室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决定由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新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赵俊平任工作组组长,着手解决有关问题。
  考虑到该案涉及人数多、涉事原因及过程错综复杂,根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机制,赵俊平迅速组织整合多方关键证据,梳理案件经过、事实和责任人,研判相关问题后出具《法律意见书》,确定“一案一档”化解纠纷方案。经过多次沟通协调,目前已有33户业主息诉罢访,该系列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法院参与调解部分案件这个‘点’,来带动从源头上治理同类案件这个‘面’,确保‘首席+法院’诉源治理模式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赵俊平说。
  新城区人民法院与法学会的沟通交流远不止于此。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沙龙在新城区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举行,此次法治沙龙邀请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副会长、自治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乔欣与法院法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实习生等,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职责作用、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面对面深入探讨,共同挖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机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助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更好地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
  此外,新城区人民法院还与呼和浩特市法学会、新城区法学会联合开展普法“八进”活动,通过“入户普法”“普法进校园”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信仰。邀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学者、法官就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解读,提升基层自治能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会议精神,在2024年全区中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内蒙古高院对推动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机制进行专门部署,将探索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诉源治理”新模式纳入2024年全区法院重点工作,并提出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在全区各基层法院均设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的工作目标。
  2024年1月下旬,新城区人民法院、回民区人民法院、玉泉区人民法院、土默特左旗人民法院挂牌成立首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3月底,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阿拉善盟等6个盟市实现县级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全覆盖,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首席+法院”工作初见成效。
  目前,内蒙古103个旗县区法院已基本实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全覆盖,“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诉源治理新模式已成为“北疆枫桥”诉源治理品牌,对推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挥着积极作用。
  设在全区法院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上线”后,如何赋能诉源治理?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积极参与纠纷调解,成功化解纠纷74件,并参与百余件案件审判后答疑工作。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积极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推动一起长达七年的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圆满化解。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人民法院依托法院调解平台,通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行业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妥善解决一起涉外案件。
  ……
  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全区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诉前成功调解纠纷101件,化解信访积案7件。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总结经验,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给予一定经费保障。”内蒙古自治区高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自治区法学会支持下,目前,全区各级法院正积极探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诉源治理新模式的人、财、物长效保障机制。全区法院将充分发挥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利用好优势资源,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首席”积极服务保障
  内蒙古“五大任务” 
  “没想到案件这么快就解决了,感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我们化解跨国纠纷。”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一起涉外案件得到圆满化解,蒙古国公民与中国公民纷纷向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冯·吉日嘎啦表示感谢。
  这起涉外案件的高效化解,是内蒙古各级法学会和“首席”积极为我国向北开放提供更多更好涉外法律服务的缩影。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
  2022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若干措施》指出,组织引领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自治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和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学术研讨等,积极提出有见地、有分量的决策建议,为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智力支持。
  为服务保障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法学会积极打造马背上的基层服务站点,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会同司法部门组建草原上的“法治轻骑兵”队伍,开展“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活动,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组织“首席”和青年普法志愿者送法进草原、进嘎查、进蒙古包,为广大农牧民提供高品质法治服务,让草原深处开出法治之花。
  兴安盟法学会成立了兴安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法律服务团,充分发挥“首席”矛盾纠纷“调解员”、依法治理“情报员”、法律政策“宣传员”、基层干部“辅导员”作用。
  同时,自治区各级法学会积极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模式,不断延伸涉外法律服务触角、拓宽涉外法治工作路径,积极服务企业涉外法治需求,为我国向北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鄂尔多斯市法学会依托内蒙古蒙南律师事务所,成立自治区侨联首个涉侨法律服务工作站,开通了侨务法律服务绿色通道。阿拉善盟法学会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经常性地走进策克口岸,为口岸有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活动。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法学会立足口岸优势,会同人民法院及有关单位成立涉外法律服务站点,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体检”等。其中,满洲里市办理涉外法律服务案件755件,成功化解涉外矛盾纠纷122起;二连浩特市受理、审理、公证涉外案件505件,调解涉外矛盾纠纷5起,开展涉外法律咨询60余次。
  此外,自治区法学会深刻把握“三坚持”“三首”“三跨”原则,组织全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围绕“四个重大”把脉问诊,对元福城国有土地使用权纠纷、阿尔山市房地产纠纷等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专家会诊、合力攻坚,提出法律意见,推动问题解决,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首席+”
  在内蒙古大草原遍地开花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法学会工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若干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法学会发展的瓶颈和长远问题,对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及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作出部署。
  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若干措施》强调,“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推动同级法学会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法学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运行方式改革创新。组织、财政等部门要帮助法学会解决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各级法学会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认真真谋事,实实在在干事,全力推动党中央关于法学会建设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近年来,内蒙古各级法学会重点围绕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制度建设、工作机制、运行方式以及人财物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为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向基层延伸,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法学会将办公地迁入泉山街道永安社区,挂牌成立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点,和永安社区居委会在同一栋大楼办公,让法律服务沉在社区、贴近群众。
  “在社区设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点,既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开展工作提供了场所、平台,又解决了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集宁区法学会秘书长李东鸣介绍,集宁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按照每人每月发放1920元劳务补助的标准,每年安排8万元至9万元资金,保障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开展法律服务。
  呼伦贝尔市法学会依托市旗两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设置45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按照“有标牌、有职能、有机制”模式,推广“百名会员联系百村服务百企”工作模式,与旗市区各行政村全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利用“便民星期四”“农村赶集日”等节点,累计进村走访5700余户,开展普法讲座139场次,排查化解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矛盾1263件,打造“群众吹哨、首席报到”阵地,让法治服务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学会、土左旗法学会推出“首席+企业”模式,分别在呼和浩特中山西路商圈、伊利集团建立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并指派站长、专家轮驻,为附近商户、企业提供涉企法律咨询等。
  乌海市法学会联合检察院探索建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检察院+首席”会商、院领导包案办理机制,办理首次申诉信访案件29件,包案率100%,包案后未出现重复信访。同时,联合公安局建立“公安+首席”和“民警+法学会会员”普法联盟,在线上开设“董君说法”和“以案释法”专栏,形成法治宣传矩阵。
  阿拉善盟法学会借助基层司法所覆盖面广、熟悉基层情况的优势,在基层司法所设立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推动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点与基层司法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带动“首席”、法学会会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基层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有效延伸法治服务半径、提升法律服务质效。目前,全盟36个基层司法所均已设立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自治区法学会还与自治区工商联推出“首席+工商联”机制,联合开展“一十百千”系列活动,即围绕为企业办实事这一主题,组织10家律师事务所,联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100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培训1000名企业法定代表人,共举办9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培训会,培训企业法定代表人900余人,为210余家民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
  “目前,自治区各级法学会都在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给予一定经费保障,以保障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落地落实,确保‘首席+’模式行稳致远、取得实效。”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孔连说。
  “首席+法院”“首席+社区”“首席+检察院”“首席+公安”“首席+司法”“首席+工商联”“首席+企业”“首席+调解中心”……
  随着“首席+”工作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发展,一个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相继设立,一批批矛盾纠纷成功化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得到高效解决,企业的涉外法律需求也得到了有效满足,“首席+”模式正在内蒙古大草原遍地开花。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子军表示,近年来,自治区各级法学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首席+”为依托创新基层法律服务方式,推动法学法律工作者向基层下沉、向社区前置、向矛盾纠纷产生链条的前端延伸,在诉源治理和矛盾风险监测预警等工作中更好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助力社会稳定,为凝心聚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着重要法治力量。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