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法学为民 首席建功”系列报道之一
江苏:以“双进工程”牵引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提质增效
“建好用好法学会服务站点,是服务法治实践、服务政法工作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综合机制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推动法学会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的生动探索。”对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江苏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有这样的理解。
近年来,江苏省法学会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以及江苏省委相关部署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联动融合,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建立法学会服务站点1357个。2023年,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普法培训7383场次,解答法律咨询6.4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9万件。特别是2024年以来,江苏省法学会创新实施的“双进工程”,被江苏省委政法委列入2024年“全省政法惠民十件实事”,作为年度全省政法重点工作、全省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引向新高潮,打造出江苏法学会工作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新品牌、新亮点。
制度先行 推动规范建设
“双进工程”,就是组织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力量进驻县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进驻村(社区)一线。
“‘双进工程’是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有效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着力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创新举措,旨在着眼权威专业高效,聚焦便民惠民利民,突出实战实用实效。”江苏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吉巍介绍。
2024年4月,江苏省法学会发布了《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工作指引》,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了相关职责定位及基本标准,并对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
苏州市法学会扎实开展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将组织实施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纳入全市政法惠民实事工作,强化督导检查、通报考核。组织召开全市法学会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明确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进驻县级市(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实现全覆盖、进驻镇(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10个以上,基层服务站进驻村(社区)特别是法治薄弱村(社区)50个以上。将常熟市法学会、吴江区法学会、相城区法学会、姑苏区法学会等四家单位作为推进“双进工程”试点单位,赴试点地区法学会开展专题调研,协调指导站点建设。
苏州市吴江区法学会积极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建设,制定发布《苏州市吴江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矛调中心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区镇村三级矛调中心有机衔接、有效结合,凝聚联动优势,发挥智库作用,完善入驻体系,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机制,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在吴江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调研采访时看到,该中心内设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建设十分规范,显要位置悬挂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标识,办公室门口,值班专家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室内墙面上张贴了工作站成员信息、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等内容的标牌。工作站环境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置身其中,让人感到十分舒缓放松。
苏州市相城区法学会着力推动“双进工程”实体化运行,打造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与法治相城中心工作一体贯通、一体推进。在相城区社会治理中心挂牌成立区首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刘文健、许玉良等入驻区矛调中心参与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依托区矛调中心“指挥长轮值”制度,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区矛调中心轮值等工作。将法学会会员、法律咨询专家、青年普法志愿者、法律顾问、党员政法干警等人员充实到法学会基层服务站,走村入户开展下沉式服务,根据驻地单位和基层群众提出的需求,选派相关专业力量及时跟进,提供订单式精准服务,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
苏州工业园区法学会依托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协调发挥中心引驻的4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作用,设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服务站(鑫检工作室),由苏州工业园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鑫具体负责,为群众和企业解决纠纷争议提供高端权威、专业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
“近年来,鑫检工作室主动对接苏州自贸片区市场主体法治需求,积极发挥检察职能,深耕知识产权保护、金融风险防范、数字经济护航等领域,打造‘金色避雷针’‘金牌护卫剑’‘金铸防火墙’工作品牌,不断擦亮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金名片’。”苏州工业园区政法委副书记傅刚介绍。
徐州市贾汪区法学会坚持把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作为提升法学会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把实施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纳入全区政法为民办实事工程,作为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源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等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与区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在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综治中心)设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在12个镇(街道)设立法学会工作站、设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在52个村(社区)、区政法单位及法庭、派出所等单位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联系点,形成区级站点为龙头、镇级站点为枢纽、村级基层单位站点为支撑的法学会基层服务体系。制定法学会服务站点建设“有场地设施、有统一标识、有服务队伍、有服务内容、有服务制度、有服务记录”的“六有标准”,明确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调解、信访案件化解、法律风险防范、助力基层治理等服务事项,实行派驻式、组团式、订单式、下沉式、嵌入式、机动式等服务模式,建立案(事)件受理登记、分析研判、会商研究、意见反馈、回访评价等一套流程规范,确保服务站点规范有序运行。
同时,贾汪区法学会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努力提升服务站点运行质效。一是健全“首席”包联机制。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组团式包挂联系镇(街道)机制,组建12个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领衔、法学法律专家及法学会会员参与的法律咨询服务团队,“一对一”包联12个镇(街道),延伸了服务触角、提升了服务实效。去年以来,依托镇村站点开展“走基层、访民情、解难题、助发展”活动27次,开展法治讲座75次、法律咨询活动87次,真正把高品质法治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二是健全载体融合机制。把服务站点作为开展法学重点课题研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和“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的重要平台,推动法学会重点工作在基层镇村真正落地见效。去年以来,开展“双百”进镇村、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35场次,受众达4万余人次。走进村级联系点,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课题研究,从责任闭环、任务闭环、信息闭环“三个维度”提出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闭环管理的意见建议。三是健全联动协同机制。推动法学会服务站点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对接衔接,与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网格化社会治理、党员政法干警到村(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等制度活动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整合“三官一律”、调解员、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开展“首席+”服务,实现了法律服务资源力量在基层的融合聚合。
保障有力 助力顺畅运行
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顺畅运行,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与大力支持,需要完善且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有序推进。同时,充足的人才资源、物资保障和资金支持,更是其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泰州市法学会把推进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作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动全市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有机结合,各地法学会根据本地实际,整合多方资源力量,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市县两级均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同时,要求县级法学会明确专人“一对一”挂钩联系对接基层服务站点工作,具体牵头组织相关活动,做好跟踪指导,协调解决工作难题。目前,市县两级选定586名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法律咨询专家,其中市级各类法律咨询专家148名、首席专家54名,县级各类法律咨询专家438名、首席专家94名,实现市县两级首席专家库全覆盖。
为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专家咨询活动活跃度较低、咨询案件线索较少的问题,2022年6月,靖江市法学会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按照场所挂牌、制度公开、人员公示、设备齐全的标准化要求完善设置,强化工作站的实体化运转效能,方便首席专家接受委托、为民服务。目前,工作站共有21名重大矛盾纠纷和重大信访积案化解专家库的法律咨询专家,与律师工作站合署办公。和律师每个工作日轮流值班“坐诊”不同的是,专家以“会诊”和“面诊”的形式开展工作,即对涉及多领域的矛盾纠纷、难以解决的“信访积案”“骨头案件”,由市法学会召集相关领域专家会商研究,提供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解决方案,对律师无法解决的咨询问题由专家当面接受咨询。自工作站设立以来,指导妥善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信访17件,较好地发挥了基层重大矛盾化解的“攻坚队”作用。
靖江市法学会主要领导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与财政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参照《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经费保障和管理办法》,坚持公益服务、按劳分配、公平合理的原则,结合工作复杂程度、工作周期和工作量,制定了《靖江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服务费支付管理办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5月起,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经费10万元列入每年市级财政预算,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专项资金保障。
兴化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市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建设,在市未保中心挂牌设立市法学会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会和未成年人保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在市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挂牌设立兴化市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和重大信访积案化解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为工作站安排专门办公室,配齐办公用品,抽调人员辅助首席专家工作。
南通市如东县城中街道浅水湾社区地处县城主城区,有8个居民小区,常住户4200余户,居民6280余人。2022年,县法学会城中街道工作站成立伊始,就在浅水湾社区设立联络点,由社区书记担任联络点负责人、社区政法专干负责日常工作,街道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驻社区设立工作室,同时加强与“三官一律”的联系,以“一站式服务、一键式互联、一揽子解决”整体运行机制开展法学研究、法律宣传、法治服务和矛盾调解等工作。
江苏省法学会在其发布的《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工作指引》中,也对工作保障方面予以明确:“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经费保障。省法学会将对省级工作联系点、苏北5市部分经济薄弱县(市、区)予以一定经费支持。对入选‘全省十佳法律咨询意见书’的,予以适当经费补助。”
作用发挥 凸显优势效能
现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已成为法学会系统服务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的“亮丽品牌”。江苏省法学会着力找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的职责定位,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法治实践的高端平台,有别于其他普通法律咨询服务,用好专家“金钥匙”,实现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一线集聚。
“江苏省法学会突出‘首席’‘高端’‘权威’特性,注重从全省法学法律杰出人才中遴选出最顶尖的精英,省市县建成首席专家库119个、成员1423人。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调配专家资源,为法治人才力量不足的地区提供支持。泰州、盐城、苏州等地结合地区特色产业,建立涵盖船舶、建筑业、涉外法治等领域专家库及跨界融合专家团队。”江苏省法学会秘书长高源介绍。
2023年,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程机械产业矛盾纠纷骤增的情况,徐州市法学会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及时感知行业和企业发展态势和法律需求,主动靠前、精准服务,为行业和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做强法治保障。两次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深入徐工集团开展调研,针对诉讼案件量大、办理周期长的问题,向政法单位提出“专审、多审、快审”的工作建议;针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涉外法律需求,促成市司法局牵头建成徐州驻巴西(包索市)海外法律服务中心。根据企业提出的纠纷化解、法治体检、合规培训、法律宣传等法治需求,选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带队、邀请相关部门专家组团上门服务,指导诉前调解纠纷51件、涉及金额8000余万元,实现“企业吹哨、首席报到”。加强首席专家与市司法局“强补延链法律服务先锋队”、驻地政法单位以及行业企业法务团队的联动互动,共建法律风险防范化解微信交流群,及时探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疑难复杂涉法事项,为企业提供相关解决方案65件次。
南京市建邺区作为金融集聚区,重点承载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和平台。近年来,随着金融集聚规模不断跃升,金融类案件也呈现出“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新型纠纷不断涌现、办案难度持续增大”的趋势。建邺区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进驻建邺区法院金融法庭“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参与调处化解金融类新型矛盾纠纷,在调解中心挂牌成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着力推进诉源治理。
调解中心围绕建邺区法院金融法庭集中管辖全市涉基金、保理类金融纠纷案件的新任务,先后引入了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调解中心、江苏省商业保理行业协会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全国首家)、基金纠纷调解工作室等调解机构,形成了信用卡、金融借款等简单金融纠纷由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批量调解,基金、保险等较为复杂金融纠纷由调解工作室专业调解的多元调解模式,实现辖区纠纷类型的调解全覆盖。其中,江苏省商业保理行业协会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基金纠纷调解工作室,分别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执行主任林思明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邺区政协委员李春静牵头,共同发布《关于审理保理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创新打造“示范判决+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1+1+1”纠纷解决模式,推动更多金融纠纷在诉前得到实质化解。2023年,调解中心诉前调解成功金融纠纷7696件,2024年一季度调解成功3000余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及质效评析例会40余场次, 调解中心的调解组织评估、培训、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调解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在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的同时,江苏省法学会聚焦便民惠民利民,着力打造“家门口”式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强化村(社区)“第一线防线”功能。
南京市鼓楼区法学会晏公庙工作站成立一年多来,接续构建“3+1”工作运行模式,坚持把工作站打造成为“法学会会员实践基地、社区百姓法律服务基地、法学专家深入基层研究基地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桥梁纽带”,努力实现法律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是作为法学会会员实践基地,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民意和收集社会热点,确定基层工作站开展“婚姻家庭、遗产继承、邻里纠纷、非法集资、物业纠纷、劳动争议、法院流程咨询、加装电梯纠纷、群租房纠纷、户主变更、低保申请”等为主要内容的专场咨询;各团体会员单位和热心公益的个人会员积极主动参与每周二、周四常态轮值,根据辖区群众的实际需求选择专业人员值守,在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法律公益服务的同时,也为法学法律工作者创造了实践机会。
二是作为社区百姓法律服务基地,工作站增加“物业纠纷调解中心”功能,引进团中央确定的南京工业大学“法立方”线上服务品牌,推送“‘漫’说民法典、以案普法、新法新规盘点、每周法学播报”等专题,以“动漫”等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民法典相关条文的法律规范和典型案例,提高辖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水平和依法维权意识。通过举办“法治夏(冬)令营”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基层民生热点,聚焦居民群众急难愁盼,定期开展法治讲座12场次、专场咨询56场次、受众达1000余人次,为社区和谐稳定构建“缓冲带”。同时,组织律师会员和实务部门精英“进网入格”,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从法律渠道提供纾民困、解民难的服务措施,从法治角度提出解民忧、惠民生的工作建议。
三是作为法学专家服务法治实践平台,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运用,着眼辖区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强化案例分析研判,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对热河南路79号地铁施工安全隐患案例、造漆厂G89工地对周边居民房屋及生活的影响等案例进行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成果。在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社情民意送达反馈机制过程中,让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打造江苏治理新“枫”景。江苏省法学会以“双进工程”为牵引,更好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全面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法治力量。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