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助力青年干警成长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近年来,监狱系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干警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学历高、知识新、创新意识强。同时,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在社会对监狱工作期待更高、监管改造任务更重、队伍管理更严的时代要求下,有限的经历和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监管意识、工作态度、利益需求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如何充分发挥“导师制”优势,进一步抓好青年干警教育培养,成为司法部门和监狱系统适应新形势、新改革,迎接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探索“导师制”
  创新监狱干警“传帮带”
  “导师制”是“师徒制”的延续。在传承了“师徒制”感情基础的前提下,规范了操作流程和标准,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自2012年以来,青岛市属监狱以原有的“师徒制”为基础,深入开展“导师制”探索和转型,建立健全“导师”文化,倡导青年干警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在山东省监狱系统率先出台《关于在青年警察中实施导师制的意见》,选取优秀警察担任青年警察的导师,从思想、学习、业务、生活等方面全面“输入”,“传”出技能、“帮”出人才、“带”出团队,探索出了红色传承法、轮岗锻炼法、典型引路法、关爱激励法等帮带方法,为青年干警队伍的“源头活水”充分涌动打好基础。
  精准配备导师。综合分析考量每一名新录用干警的学习专业、工作经历、本人性格等实际情况,在其工作部门中精心挑选思想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善于指导和关心同志的分监区领导及处级领导干部作为导师人选,逐一搭线配对。统一签订《新录用公务员导师聘任登记表》,举行集中向导师颁发聘书仪式。培养过程中,对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导师的,严格按照选聘程序重新选择配对,确保培养不断档、不缺位、不松劲。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监督考核,对导师和年轻干警实行双向考核,组织统一填报《新录用公务员导师评鉴表》《新录用公务员工作学习手册》,坚持周计划、月小结、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之中,作为考核奖惩、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精细培养指导。制定导师责任清单,明确思想政治引导、理论学习辅导、专业技能传导、日常管理指导和心理健康疏导等五大培养职责,把好培养过程中的政治关、学习关、业务关、纪律关,确保重点突出、综合培养、全面发展。政治上,导师通过带头参加党内政治生活、参加政治轮训、严格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引导青年干警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学习上,导师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示范带动年轻干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主题教育中,导师带头研读原著、带头交流学习、带头撰写笔记,以实际行动带动青年干警真学深学细学。业务上,以罪犯改造、规范执法、计分考核、生产管理、应急处突等为重点内容,通过定标准、做示范、搭舞台、压担子,让青年干警扎根基层锤炼过硬本领。纪律上,导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铁规禁令,让青年干警始终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政治上不触红线、在廉政上不越底线。

  精心关怀关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导师坚持主动帮扶、靠前服务,用爱心浇灌,用关怀滋养,帮助促进年轻干警“拔节生长”。针对监狱工作压力大、危险系数高、环境封闭等现实情况,导师主动靠前为年轻干警疏解压力、排忧解难。2020年,在岗位上突发疾病、不幸因公牺牲的孙明同志就是监狱导师中一位,他培养的“徒弟”也都成为监狱各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在疫情大战大考中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实现了监狱优良作风的传承发扬。


  变“静态管理”为“静态培养”助力监狱工作开展 
  青岛市属监狱通过“导师制”培养模式,变“静态管理”为“静态培养”,切实提升了青年干警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是引领青年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青年干警走上岗位,面对的诱惑增多,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为青年干警配备的导师,均为老党员,他们信仰坚定,能够引导青年干警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引导青年干警增强职业认同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青年干警选择进入监狱系统,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出自对政法的信仰,对“警察”这个光荣的称呼缺乏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为青年干警选配的导师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他们能够引导青年干警增强对监狱警察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任劳任怨地开展工作。
  三是使青年干警尽快适应监狱工作。青年干警虽然通过任职前的系统培训、着力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存在着短期性、单一性、被动性等问题,仍然无法弥补新招录青年干警实践经验缺乏这一不足。在初任培训的基础上,辅之以导师制培养,能够引导青年干警结合岗位实践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钻研,实现由“通才”向“专才”的转变,完成由理论学习向工作技能的转化。
  四是提升青年干警抗挫折能力。青年干警有进取意识,但容易急于求成,一旦对交办的工作完成不佳,受到领导批评,便觉自信心受到打击。他们希望做有意义、有创意的大事,但实际做的是一些最基础、最琐碎的小事,内心难免失落。为青年干警选配从基层慢慢成长起来的、有着丰富阅历的导师,能够引导青年干警正确对待工作中所谓的“不如意”,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五是给予外地干警人文关怀。公务员招考招录打破了地域限制,青年干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外来的新面孔。来自外地的青年干警,普遍面临着住宿、生活习惯等问题。为青年干警配备的导师熟悉本地生活,能够及时帮助青年干警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完善“导师制”
  使之成为青年干警培养的“金钥匙” 
  2020年7月,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印发《关于推行“以师带徒”导师培养模式 助推青年干警成长成才的指导意见》,把“导师制”作为青年干警培养的“金钥匙”,试图以此为青年干警“源头活水”的充分涌动打好基础,实现“一年跟着干、两年独立干、三年成骨干”的培养目标。面对监狱执勤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干警的执勤压力成倍增加,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导师制”作用。
  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导师制度落到实处,使导师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青年干警及其导师的考核情况实行月度通报、季度点评,干多干少一目了然。将培养对象带教后有明显进步甚至立功、受奖、成为先进典型的导师作为表彰对象,鼓励导师积极履职。把导师带教效果纳入导师年终绩效考核,并作为导师和培养对象职级晋升的重要条件,确保导师履职充分到位。
  二是探索实行反向导师制。青年干警可以从资深监狱干警身上学到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样,资深监狱干警也可以从青年干警身上获得知识更新。“反向导师制”就是让青年干警给资深干警做“小导师”,把最新的法治理念、技术发展成果等带给老干警。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新老干警充分交流、互相学习,使监狱干警队伍永葆生机活力,而且可以让老干警了解青年干警的思想,青年干警了解老干警的想法,从而使新老干警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加融洽、工作效率更高。
  三是探索双向选择、交叉带教的“双导师”模式。以过去“一对一”带教为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探索双导师制度,即每个培养对象既有本业务部门的导师深度指导业务技能,也可配备政工等综合部门的导师担任“政治辅导员”。
  四是适当拓宽导师制适用范围。近年来,随着轮岗制度的实行,一部分局机关干部及狱所干警成为新任岗位上的“新人”,司法部门面临着如何培养这些“新人”、从而使之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可以将导师制应用于转岗、调动、晋升的干部,使干部少走弯路,尽快成长成才。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北墅监狱三级警长)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