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推动平安浙江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20年来,浙江省坚定不移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是如何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呢?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之江大地,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孕育出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和合文化、阳明文化、南孔文化、宋韵文化,等等。

  “浙江注重立足传统法治文化助推平安建设,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安要义,充分挖掘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蕴,持续推动平安浙江建设与衢州‘有礼’、台州‘和合’等各地独特的文化相向同行、融合升华,不断孕育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治理新载体、新品牌。”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叶新表示。


  和合文化 中华瑰宝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对和合文化的内涵作出精辟概括:“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场合对和合理念、和合文化进行阐释:“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上已经单独出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秉承各自立场,孔子执礼、荀子以法、孟子秉仁,初步形成了和合观。而后在天台,和合文化上升到儒释道合一的高度,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鉴互融,共同构成了台州和合文化的有机整体。
  作为和合文化象征的“和合二仙”,原型是隋唐时期的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1300年前,寒山从长安到天台山,与国清寺僧拾得结为好友。两人寄情山水、吟诗会友、包容友善、淡泊名利的对答和诗篇,成为后世佳话。
  1733年,清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浙江天台山也被视作中华和合文化圣地。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千百年来,和合文化在中国绵延传承、生生不息,并远播海外。在台州,和合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鲜活、连贯、广泛,不仅深刻影响了台州人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走在台州,“和合”文化随处可见,国清寺千百年来向世人诉说着寒山拾得的故事。在天台县和合小镇,有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和合人间文化园,每年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此外,天台还有和合文化创意街区、和合圣地碑公园、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天台山家风家训馆等,和合文化融合在街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随处可见的真实场景。
  和合文化包含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等思想内涵,平安浙江建设同样贵在“和合”。台州市把“和合文化”融入社会治理,运用到基层治理实践,深入实施和合文化影响力提升行动,以立德树人、以文化育人,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软实力”,由此催生了和合调解、和合街区、和合村居等一大批“和合系”社会治理品牌。
  天台县委书记杨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台把和合文化融入平安天台建设,调和价值冲突,弥合道德裂痕,在基层治理全过程中贯穿“和为贵”理念,深入开展和合村社、和合班子、和合家庭建设,推动和合创建向校园、医院、工地、企业等延伸,和合调解、和合议事、和合成事。
  近年来,天台县深入挖掘“和为生”“和为贵”“和为美”的和合文化思想精髓,坚持思想文化引领与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相融合,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创新开展“和合调解”工作法,实现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2023年,该县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6.11%,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10.4%。
  天台县人民法院将和合元素融入司法审判,积极引导诉前调解,切实推动诉源治理。该院积极主动做好调解业务指导工作,为诉前调解涉诉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通过类案示范性判决,“以判促调”。和合调解室2023年度调解成功涉诉纠纷4032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排名台州第一。
  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庆向记者表示,和合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其承载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等文化理念与人民司法定分止争、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职责目标一脉相承、高度契合。近年来,台州法院身处和合文化发源地,传承和合文化,倡导和合文化,潜心挖掘和合文化蕴含的法治元素,着力将和合理念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助力构建“和合善治”多元解纷机制,尽可能少地使矛盾纠纷转化为诉讼案件,全市法院收案总数实现自2018年以来“六连降”。
  
  永康无讼 衢州有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同“和合善治”一样,诞生于浙江永康的“龙山经验”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诉讼问题的典型案例。
  “陈亮‘义利双行、经世致用’的思想与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相碰撞,在传统无讼法治文化基础上,孕育出‘龙山经验’诞生的土壤。”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认为,“龙山经验”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平安浙江建设的典型代表。
  陈亮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创立了永康学派。“止讼息争达无讼之境”,是陈亮对于太平社会的愿景。
  章锦水向记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就出自陈亮《酌古论一·光武》。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陈亮研究工作十分关心。章锦水告诉记者,2004年10月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给陈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发来贺信,希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系统不断弘扬和丰富“浙江精神”,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投身文化大省建设,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
  陈亮故里浙中永康,改革开放以来,以五金制造业、门业等区域产业闻名。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永康外来人口剧增,与本地常住人口持平,社会治理难度陡升,法院诉讼案件增多,常年高位运行。
  永康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朱赟清向记者介绍,为解决诉讼难题,永康法院充分吸收“利义并行”“持法深者无善治”等理念,形成以“调解先行、诉讼断后、分层过滤”为特征的诉源治理“龙山经验”。
  龙山法庭坐落于永康市龙山镇桥下南村,下辖龙山、西溪两镇49个村社,辖区面积14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龙山法庭2013年恢复设立初期的案件量一度达到了806件,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针对这一情况,龙山法庭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来自属地基层政府、部门、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治理资源,深化完善“群众自治-综治分流-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过滤纠纷化解模式。万人成讼率逐年降至2022年的123件,降幅达84.74%,2023年1-10月同比再降33.64%,辖区两镇呈现出行政争议减少、营商环境优化、信访量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实现基层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的转变,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浙江衢州,是具有18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2500年前,孔子创立儒学,垂教万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国人称为圣人。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跟随宋高宗南渡,并定居于衢州,建立孔氏家庙,素称南宗,衢州也被孔氏称为“第二圣地”。
  2005年9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5次来衢州考察,他说:“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近年来,衢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殷殷嘱托,深入挖掘南孔文化的“有礼”价值内涵,将“衢州有礼”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扎实推进“全程创建、全域文明、全民有礼”,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在龙游县湖镇镇,有礼公社有效运行。该公社于2019年7月投入运行,整合融入“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人民调解、律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职能,旨在实现疑难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运行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成功调解率达95%以上,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
  “有礼”的价值观已延伸至平安建设的各个方面,今年以来,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衢州有礼的内涵、外延、载体持续“迭代”升级。
  以南孔文化“有礼”品牌扮靓美丽衢城,“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已然成型,德治氛围浓厚。衢州正以人文精神引领有礼之治,“引礼入法,礼法并举”,将道德柔性约束制度化,推进法治德治融合,积极构建良好法治环境。
  
  法治文化 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浙江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助推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背景下诞生的。
  2022年10月,浙江省法学会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拉开创建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帷幕。
  2023年6月28日,浙江省法学会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名单,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沈家本历史文化园、沈钧儒纪念馆、何思敬纪念馆、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张人亚党章学堂、国旗教育馆、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龙泉司法档案博物馆等9地入选,持续擦亮浙江省法治文化“金名片”。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王成国在为首批基地授牌时指出,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发掘浙江优秀法治文化资源,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新的生命力,把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理念传播和法治文化熏陶融入法治实践、融入生活,讲好讲活法治中国、法治浙江故事。
  浙江省法学会秘书长赵年国向记者表示,浙江省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目前已成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阵地,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法治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在浙江省委坚强领导和中国法学会有力指导下,浙江省法学会系统主动担当作为,争当群团改革先锋队、学术研究先行军、智库建设领跑者、学会建设示范省。
  4月20日至21日,在“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在基层——“青马向上&新青年”研学营活动中,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光华法学院青马学员、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宣讲团和新昌“天姥新声”宣讲团的青年师生,一起走进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寻找“平安密码”。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团委书记骆笑告诉记者,平安是发展的前提,更是人民幸福的来源和底气。本次蹲点调研活动让同学们置身现场感悟真理魅力,深入了解梁柏台法治精神内核与精髓,结合当下基层治理实践,进一步体悟平安浙江建设路程与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浙江省委政法委平安综治督导室主任徐宜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安浙江建设注重深刻把握隆礼重法、明德慎刑的治国理念,加强孝贤家庭、和睦邻里、积善群体、信义街市、息讼村社等建设,推动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深刻把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优的平安“供给”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深刻把握未雨绸缪、预防在先的忧患意识,始终秉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警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敏锐,把工作重点放在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深刻把握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用向上向美的文化来浸润人心,进一步推动“有德者有所得”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近年来,浙江省深刻把握以和为贵、息诉止讼的和谐思维,全面推动平安文化进家庭、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商铺,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培养与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已然成为一项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浙江课题组成员、丽水学院院长李安向记者表示,浙江通过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对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形成有效助力,积极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贡献力量。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