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数字技术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 推动社会治理变革重塑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离不开数字化改革的牵引,带动平安建设实现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在孜孜以求大平安的大道上,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推动数字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今天,“数字浙江”已成为浙江现代化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数字化改革成果浸润食品安全监管、平安建设、生态保护、人口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治理变革重塑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为平安浙江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数字法治撬动社会治理变革
  
  “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方向,2016年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刀刃向内,进行政府治理能力的内部革命,大力推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多头跑、反复跑、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施,浙江逐渐形成较成熟的制度规范与标准体系,相关经验于2018年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
  2021年2月,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发布《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并向全省发出动员令。这个体系经过迭代升级和整合,最终形成“1612”体系构架(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数字文化等六大系统+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数字文化”系统),搭建起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在数字浙江的整体规划下,浙江政法智能化同样走过了从分散到集成、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享的跨越式发展,切实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2014年,浙江启动政法机关网络设施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构建省市县三级政法网络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体系。随着《关于打造政法信息化建设示范省的意见》、浙江省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规划的陆续印发,政法单位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成为现实,形成了雪亮工程、政法一体化办案等标志性成果。
  2021年,《浙江省政法智能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浙江数字法治建设进入提速提质阶段,政法智能化加快向集成应用和整体智治发展,形成以“平安与稳定、执法与司法、普法与服务、制约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法治体系架构,统筹推进平安法治核心业务的有机更新、有序迭代,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成果,服务保障政法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浙江政法数字化实现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与乡镇(街道)四平台和基层网格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横向设置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
  “基层治理四平台”包括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突破过去以部门、乡镇为单位的“单打独斗”治理模式,转而以“平台”为核心的市县联动、县乡联动、部门联动、政社联动、全市一体的共治共建模式,实现更多资源力量下沉基层,更多事在群众家门口办理,更多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围绕“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要求,省内各地纷纷展开行动,打造全科网格队伍,实现部门与镇乡(街道)间的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系重整。比如在诸暨市,为全力推进平台建设提标工程,诸暨构建标准化体系,出台《标准化手册》《品牌识别系统》《宣传折页》《典型案例汇编》等规范标准,建立健全以工作制度、信息平台、指挥运作、全科网格、属地管理、便民服务、标识标牌、工作台账等八方面为主要内容的“8+X”标准化体系,打造集中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的工作平台。同时推进综合化运行,与公安系统对接开展“一警情三推动”工作,最大限度把问题化解在当地。联合市场监管局、水利水电局、气象局等部门,加快推动“食品安全+网格”“河长制+网格”“气象+网格”等工作与全科网格的衔接。依托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融合“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综治视联网系统,实现网格员进村入企轨迹化、网格事件分布比对可视化、事件上报与办结动态化、平台流转交办数字化,整个流程实现留痕管理,事件处置有图有真相。
  
  大数据助力平安浙江建设
  
  面向公众,信息化打通了平安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一根网线、一块屏”的浙江“共享法庭”建设逐步覆盖全省所有村社,成为普法宣传和诉讼服务、多元解纷的最小“支点”。大数据助力平安建设,依托“全域数字法院”“数字检察”“公安大脑”“数字国安”“数字司法”等平安建设数据平台,实现了风险信息数据动态归集、开放共享,打造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和综合分析为一体的防控平台,促进平安建设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
  前不久,在杭州市余杭区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后台,一条工伤多发企业预警信息弹出:“某机械公司一个月内共发生5次工伤事故,有较大安全事故风险,请及时前往公司了解处理。”其中还包括涉及人员的姓名、受伤时间、伤情等信息。企业所在地余杭区瓶窑镇应急管理科室负责人通过“余智护杭”平台接到该预警后,立即指令执法人员、网格员前往该公司进行核实处置。
  过去,工伤事故多发一向是安全生产监管的难题,为预警工伤多发高发企业提前加以监管,余杭区委政法委通过整合与升级风险监测预警数字化改革,建立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其中的安全生产模块,通过汇集医疗门诊就诊、110非警务警情、从业人员社保、工伤认定申请等相关数据,精准识别工伤高发多发企业和工地。
  此外,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还包括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市政设施、公共交通、公共消防、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网络安全、企业经营、生态环境等10个子模块,基本覆盖平安风险高发领域。80%的普通风险隐患预警通过“短信即时提醒+AI语音互动+机器自动复核”智能处置,自动实现闭环处置。部分重点风险如消防安全、工伤事故、矛盾化解等通过构建相应的风险防控“一件事”,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管控。
  在系统运行的第一年,余杭区综合执法数量同比上升131%,发现了更多藏在暗处的风险隐患。同时,AI自动处置实现日均节省执法力量约30人,数据信息的顺畅流转和多部门协同使执法效率提升75%以上。
  余杭区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是浙江数字法治改革始终坚持以上率下、规划引领、试点先行、集约建设、服务实战的一个缩影。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姚海涛表示,接下来,浙江省将以承担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整体试点为契机、以服务实战为导向、以整合共享为基础、以业务融合为关键、以赋能基层为重点、以安全保密为底线,深化数字法治改革,努力打造政法智能化建设标杆省,为政法工作现代化省域先行和平安浙江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数字化改革守护更高品质生活
  
  今天,数字化改革的成果已如江南烟雨般,浸润浙江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省域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2022年以来,由宁波市北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的“校园食安”智治系统实现了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将食材验收、后厨人员和环境卫生管理也变得简单高效。“校园食安”智治系统数据对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健康证办理系统,可查询从业人员的电子健康证件,并在证件到期前自动预警校方管理人员,做好及时更换。
  此外,在食堂厨房洗消间、烹饪间等主要功能间,AI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冰箱温度检测器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自动抓拍工作人员未戴工帽、抽烟、玩手机等违规操作和鼠类活动痕迹,并感应消毒效果。
  相关画面和环境情况自动触发预警信息,传送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手机端和电脑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天跑好几趟厨房进行现场监督了。”顾国和中学食品安全员卢海荣说,现在更多时候,他在办公室里就能全面监管厨房。摄像头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违规细节,机器报损更加灵敏及时,冰箱温度检测器更是细致到工作人员忘关冰箱门都能立刻察觉。紫外线灯通过后台设置能够在餐前自动开启和关闭,并记录在电子台账上。
  北仑区市场监管局依托“校园食安”智治系统建立起分层分类的督导机制。系统发现问题后,从业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改正,否则将触发预警分级推送,相关短信根据整改情况逐级推送至学校食品安全总监、学校负责人、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和包保干部。
  此外,北仑区市场监管局与学校共同制定食品安全评分标准细则,每月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打分,并根据分数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分别赋予“红黄蓝绿”四色健康码,每月系统自动生成重点风险学校清单,一年内根据高风险红码次数将学校评为ABC三个等级,形成年度食品安全“成绩单”,向各部门负责人发送,督促及时整改。“这比我们以前发处罚单更有效。” 北仑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监管科科长谢益莉说,系统精准瞄定问题,区包保干部亲自监督,明确并压实责任,让琐碎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人管、管到位。
  经过不断整改,北仑区高风险红码学校从2022年系统上线首月的23家下降到今年4月底的0家,低风险绿码学校从23家上升到125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食材供应端,“校园食安”智治系统接入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浙食链”,通过后者追溯并记录食材来源。这项自2021年上线的系统推进了食品安全从田间(车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一件事”改革,实现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全方位应用。
  食品在加工流水线上就被加赋“浙食链”溯源码。随着产品进入流通端,“浙食链”系统进一步汇集产品的市场进货报备、交易记录、检测数据等信息。等产品被摆上货架,消费者扫一扫“浙食链”二维码即可实时查看店铺的月度检查、企业自查、监督抽查、行政处罚、阳光厨房等信息。目前已覆盖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商超等经营主体。
  而在食材配送环节,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阳光集配”体系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负责校园食材配送的“阳光集配”试点单位为配送车辆、冷库加装温度监测、行车轨迹定位等设备,接下来,相关系统将对生鲜配送路径、时长等进行全方位监管,并实现相关平台数据共享,进一步加固食品安全闭环管理。
  除了餐桌上的安全,浙江省各地更是积极开展不同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实践,推进社会治理。
  龙泉市在浙江省内先行开展重点物品收寄全过程监管应用场景试点,创新打造数字化监管平台,积极探索龙泉刀剑“溯源可查、认证可用、安全可控”平安寄递方案,实现刀剑寄递规范闭环管理,精准破解刀具开刃安全隐患问题。
  淳安县聚焦破解“水上污染防控、水上交通安全、渔业资源管理、旅游秩序安全”等重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一巡多功能”机制,建成千岛湖湖域智治指挥平台,进一步推动巡查、监管、执法“三位一体”,形成具有淳安特色的特大型湖泊保护模式,涉湖执法线索处置率达95%以上,违法垂钓、污水入湖等破坏水源地违法案件明显下降,为全国湖泊管理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门县以帮管“问题少年”、引导“迷茫少年”、关爱“困境少年”为切入口,以矛盾纠纷风险点、学生行为异常点、教育失位薄弱点等重点事为预警点,上线全省首个“扶苗”平台,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共治体系,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精智闭环管理。三门县由此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为2023年中小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分类管控少发不发保持区域。
  “我们推动数字浙江建设与平安浙江建设赋能贯通,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平安工作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大力实施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全方位提升了多跨协同、除险保安的智慧决策水平、高效防控水平、现代治理水平。”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大会上总结道。他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浙江将以加强风险预测预警预防为关键,以守护更高品质生活为重点,全面深化平安建设领域数字化改革、智能化建设,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让智能化建设成果更加可见可触、可感可及。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