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坚持人民至上 共建平安浙江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揣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在浙江省领导干部会议上鲜明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在决策建设“平安浙江”之初,他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建设的最高标准,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年来,浙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忠实践行“平安浙江”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平安浙江建设真正成为社会期盼、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当下的浙江,是活力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人民群众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2023年,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8.88%,比2003年上升8.0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超出0.6个百分点。直观的数据背后,是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平安。
  
  办实民生“小事” 守护平安“大局”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关切的常常是基层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各级干部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办好民生实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确定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等10个重点工作领域。
  20年来,浙江将习近平同志“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的理念放在心中,坚持不懈抓实做细民生实事,浙江民生实事内容不断丰富。
  “遇到困难就打110”是老百姓的第一选择。但长期以来,多数非警务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的求助、投诉、举报等也拨打110,占用紧急警务资源、影响处警效率,更关乎人民群众向政府求助办事的信赖度和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2023年4月,嘉兴市公安局以国办、省“两办”部署推进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为契机,创新推出“民声一键办”改革。“‘民声’是指群众的诉求,‘一键办’是指群众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即可实现事项统筹办、协同办、有人办。” 嘉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连永刚介绍,机制明晰12345、110、基层平台各自的职责:即12345受理一般性政务服务相关事项,110处置紧急危难警情,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负责协同12345、110等平台流转的需要处置的事项,形成闭环流通、落地办理的紧密协同模式。为推进“民声一键办”改革,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出席专题部署会,市长召集会商研究、督导推进,为“民声一键办”落地开花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电话看似简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嘉兴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海燕说,“‘民声一键办’机制改革绝不仅仅是公安非警务分流的问题,大量的非警务事项分流不出去、得不到高效处置,受累的是公安、受影响的是党委政府,最终受苦的是老百姓。”
  2023年8月,嘉兴海宁市海昌街道“民声”服务队连续接到3起顾客与超市发生的消费纠纷。经分析之后立即提请海昌街道,由市场监督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40家中小型商超开展实地暗访,最终对2家行政处罚,下架销毁6类50余件过期食品,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通过‘民声一键办’将事项流转至相关镇(街道)专业队伍,有效整合综治力量,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海宁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主任孙诚说。
  自改革以来,嘉兴12345、110和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相互流转“民声”事项18.81万件,占比较高的劳动类、消费类纠纷事项办理时限分别从10个、7个工作日缩短为24小时,群众满意度达99.1%。
  “民声一键办”接听的是民“声”,解决的是民“生”,凝聚的是民心。该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浙江省第二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10月,在嘉兴召开现场会,全省全面推开。这既是心向民意取得的成绩,也是“平安浙江”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每件事理念的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西子湖到中南海,为民办实事、助力平安中国建设的热忱,自之江涌向华夏大地,涌向了老百姓的心田。
  
  “幸福班车”见证城乡共富百姓安乐
  
  世纪之初,浙江迎来了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新阶段,却有着城乡差距拉大的“成长烦恼”。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2004年3月早春,一辆公交车像往常一样从嘉兴火车站老址驶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行来嘉兴调研城乡统筹工作。对他来说,调研不是只听汇报,而是要真正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亲自感受公交车是否真正方便农民出行,进城办事,对城乡居民的互动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今年清明时节,记者跟随调研组一路驶向嘉兴市南湖区三星村101公交站,沿途阵阵春风拂过,一旁是繁华都市,一旁是美丽乡村的南湖大道宽广如砥。
  来到凤桥镇三星村,千亩桃花正开得娇艳欲滴。“101线路没开通的时候,村里产的桃子出不去,游客进不来,101线路一开通,不但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问题,更是拉动了产业发展。”嘉兴市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回忆。
  村子里,不仅诗情画意田园风光令人沉醉,极具现代设计感的三星村公共服务中心(家宴中心)也引人注目。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建筑兼具礼堂功能,不仅设置了乡村书房、亲子互动区、共富直播间等诸多便民服务功能区域,各处墙面也展示着乡村发展的历史和成果。
  “以前,养育自己的乡村在本地人眼中缺乏吸引力,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城市里生活。现在从城里乘坐101路公交到三星村赏桃花、买桃子、体验农家乐的游客只多不少,城市与乡村人民其乐融融,不少乡亲的儿女也都返乡帮村里发展,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高。”三星村村民兴奋地说。现在,三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比例超90%;100万元以上的,占15%。
  20年岁月如梭,这班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幸福班车”,感知的是城乡发展跳动的脉搏,带动了沿线乡村人居环境、生活水平质的提升,承载的是老百姓的致富梦、幸福梦。
  自2023年以来,嘉兴市推出和实施了一批创新政策和务实举措,在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中取得成效。嘉兴南湖区围绕“奋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之中心城区”主题,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典范示范样板,实现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到“共同富裕的典范”的跃升。
  跨越发展,久久为功。20年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20年稳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十年缩小。浙江为乡村百姓绘就了村富人兴的美丽画卷,构筑了一幅大平安的和谐景象。
  
  发展为了人民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
  
  “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平安建设,既关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又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紧密关联。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来浙江工作,正值浙江经济加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04年4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座谈会,他敏锐地看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能割裂,社会的和谐稳定、百姓的幸福平安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
  20年来,浙江把平安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之路,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倍的同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成为一以贯之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近年来,围绕经营主体、企业家的获得感、安全感,浙江持续推动护航营商环境行动,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在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辖区,拥有企业41695家,今年以来,长河街道新设企业2042家,占全区新设数的37.5%。是什么让各企业在市场环境面临挑战、行业需求收缩的情况下,坚持选择扎根长河、做大做强?
  “长河街道依靠集聚的产业生态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构成‘虹吸效应’,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滨江区长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沈淑红说。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安全发展同步 幸福园区同心”……走在华业高科技产业园中,随处可见宣传标语。位于滨江区的华业高科技产业园,是浙江华业集团于2002年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园区占地面积111亩,建筑规模达30万平方米。
  “我们不仅是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房东,也是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壮大的‘助跑者’,更像是陪伴企业一同成长的好朋友。”华业科技园董事长华水芳更能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难点痛点。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感谢长河街道为我们提供了全流程、全方位的主动服务。”鼎胜环保董事长谢伟庆说。当鼎胜环保需要新的经营场所时,长河街道主动推荐。入驻华业科技园后,街道领导又主动帮助解决应用测试场景等问题。
  华业科技园总经理汪兴东介绍,华业科技园秉持“真诚为创业者服务”的理念,扎实构建集投资、技术、智能、人才为一体的企业培育服务六大体系,目前,已累计引进培育10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准独角兽企业、1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申报“5050”人才项目96个。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长河街道的企业,无论传统企业,抑或高新小微,在政策“沃土”悉心培育下,都朝气蓬勃,创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河街道以政府“用心”,换来企业“动心”,赢得发展“信心”,最终让企业和百姓“安心”。
  经济的良好发展释放了人民的创业激情,拓宽了浙江发展之路,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活拥有了厚实基础。这也成为浙江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方法论。
  
  平安共同体 群众唱主角
  
  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平安与和谐。”2004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平安浙江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积极探索平安建设新路径,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动热心群众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平安共同体,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平安建设“基本单元”。
  南丰平安共同体是上虞区平安共同体的样本。百官街道将辖区内6个社区及驻区单位纳入区域大党委一体化管理,打通部门间职责壁垒,一站式解决基层治理一揽子问题,多方联动打造南丰平安共同体,探索出“以区域大党委为主体,综合服务和联勤管理为两翼,小区红色管家为神经末梢细胞的一体两翼多细胞”基层治理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上虞区各平安共同体同样特色鲜明。盖北镇“藤缘平安共同体”破解小区近千辆电瓶车停车、充电难题,社区牵头、物业配合、业委会参与联合打造共享智能充电站;“舜湖平安共同体”主动提供场地、设施、人员,与所在村联合组建“11+7”志愿消防队,成功打造“共用共享、协同作战”的“星鹏微型消防站”;“金渔湾平安共同体”结合城市社区特点,打造智慧感知指挥、矛盾纠纷化解、平安志愿服务等全链条处置功能区,常年入驻“四驱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做到全时空响应、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上虞区已建成71个平安共同体,覆盖重点场所4万余家、居民62万余人,基本实现核心区域全覆盖。2023年,全区刑事治安警情、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6.2%、16.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3%以上。“我们将持续深化平安共同体建设,支撑服务上虞‘青春之城’建设落地见效。”上虞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坚表示。
  平安建设不是一时一事、一人一域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上虞区曹娥街道,有着21年社区主任工作经历的邵玲芬,退休后发挥余热,带动一群人用耐心促和谐。自“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成立以来,56个“邵大姐”主导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劳动及经济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
  近年来,曹娥街道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深入践行以“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为特色的“善治之道”。目前,曹娥街道有各类社会组织210个,2023年辖区总警情同比下降46.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群众是平安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平安建设的主角。浙江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平安建设事项由群众商议、由群众决策,汇聚建设平安浙江的强大合力。 
  20年不懈坚持,之江大地上写满了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的生动故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大格局。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激发退役军人“红色潜能”,“老兵网上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平台创新不断;省妇联深化“平安家庭”建设载体,发动19万名妇联干部常态化走访、化解家庭矛盾纠纷,以家平安促大平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平安浙江建设20年的非凡历程和生动实践,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鲜活例证。”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褚国建向记者表示。
  接续奋斗,再谱新篇。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的新征程上,浙江将始终坚持平安建设为了人民、平安建设依靠人民、平安成效由人民评判,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内涵。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平安”两字,正一笔一画写进人民心中。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