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20年初心不忘 浙江用平安蓝图添彩中国红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这已为浙江人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所证明。
  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是我来浙江工作特别是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一直孜孜以求地思考和探索的中心课题。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之江潮涌,澎湃着平安浙江建设的声音,连绵不绝而又铿锵有力。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习近平同志当年思考与探索的重大课题,在今天有了阶段性答案。 
  4月7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在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大会上总结,2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硕果累累。寥寥十数字,道尽20年来浙江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巨大付出。
  “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大平安理念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跃升进程,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清晰脉络。”易炼红在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大会上如此表示。
  
  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
  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人富了,为什么安全感反而少了?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事故反而多了?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在许多问题上比别的地方先期遇到,这些问题的显性化与群众越来越高的预期,在一些方面已构成突出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否则,癣疥之忧将酿成心腹之患、蝼蚁之穴将损毁千里之堤。”
  动若惊雷。2004年初的一系列密集部署,浙江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吹响了平安浙江建设的冲锋号。
  2004年1月至4月,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和其他省委常委分别带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平安浙江”的设想;2月23、24日,习近平同志分别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议、省委常委会会议,进一步对“平安浙江”建设展开讨论,作出部署;4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5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通过《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确立了平安浙江战略,率先开启了平安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探索。
  由此,浙江驶入平安建设快车道,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开启了平安浙江建设的接力赛。浙江省委政法委平安综治督导室主任徐宜广向记者介绍,2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3年-2007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推进,明确“五个更加、六个确保”目标,率先构筑“大平安”建设的四梁八柱,亲任浙江省委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组长,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护航了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第二阶段为2007年-2012年,浙江干部群众循路推进、巩固提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打响了平安建设的浙江品牌,为“平安中国”战略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实践素材。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平安中国”这一重大命题。
  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新时代接续发力、全面深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完善风险闭环管控机制,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迎来了从破解“成长的烦恼”到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的重大跨越。
  20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保一方平安”到“促长治久安”,融入平安中国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扎实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着平安浙江建设,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加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
  
  大平安理念深入人心
  
  2004年,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
  大平安建设战略理念由此诞生,成为贯穿“平安浙江”建设始终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理念指导。
  此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五个更加”的总体目标和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六个确保”的具体目标。
  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平安浙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内涵相当丰富。广义的“平安”不是泛化的平安……而是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使之统筹兼顾,同步推进。
  于是,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成为浙江省上下一以贯之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平安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统筹兼顾、同步推进的态势持续巩固。
  20年来,浙江坚持大平安理念不动摇,高效统筹各类要素、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手段,构建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一体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安全。建立健全平安办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浙江省平安办成员单位从26个壮大为83个,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安创建工作格局。
  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协同共建。若万千细涓汇聚成之江,奏响了平安浙江建设的最强音。
  20年前,杭州乔司镇建立起全国首个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得到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心横向整合联动资源,向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平安建设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20年后的今天,综治中心迭代升级为社会治理中心,浙江省委政法委牵头构建完善“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目前社会治理中心已覆盖到全部90个县(市、区),共调整划分网格8.5万个,微网格45万个,浙江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乡镇(街道)平安法治平台、村(社)全科网格,共同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铜墙铁壁”。
  2005年3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市淳安县公安局检查指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时,作出了“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的重要指示。从此,“三能”精神融入浙江公安的精神血脉,成为浙江公安的鲜明标识和最亮底色,引领广大民警辅警勇毅前行。
  近20年,浙江公安践行“三能”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深化“公安大脑”建设,创新打造并持续深化“11087·亲清在浙里”公安为企服务品牌建设,以高质效护企优商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有力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和“省政府十大工程”。
  一次盛会,璀璨一座城市。十九届亚运会期间,杭州公安交警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智能、无感、动态、和谐”的安保要求,9200名警力全警动员,连续鏖战82天,创新推出亚运数字专用道、亚运道路速度管控平台等,实现了亚运会开闭幕式7.3万人进场3小时、散场40分钟“丝滑”集散,实现了49182班次赛事车辆100%准点,实现了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车畅人欢,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了“中国之治”。
  近20年,浙江统筹推进水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治理,接续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五水共治”、水网安澜提升工程等重大治水行动,持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累计完成水利投资83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浙江全省主要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已基本形成,八大流域干堤达标率由不到50%提高至89%。在强化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非工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系统治水、科学治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据统计,1950—2004年间,浙江省因洪涝台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315人,而2005年以来,年平均因灾死亡人数23人,并有多年实现了零死亡,有力保障了平安浙江建设。
  作为社区矫正试点省份之一,浙江20年来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近49.3万人,运用智慧矫正、信用矫正等多种手段开展教育帮扶近48.6万人次,成功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年重新犯罪率平均仅为0.06%,远低于全国0.2%的考核指标,为平安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2003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20年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浙江省内遍地开花。2023年9月28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决定,首次运用人大决定的形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近年来,浙江省人社厅建立健全政府负责、人社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浙里无欠薪”组织领导体制,迭代升级“无欠薪”考核标准,以人社领域的“安薪”“小平安”支撑共建全省的“大平安”。截至2023年底,浙江在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已连续6年获得A等次的优异成绩。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聚焦“国家所需、应急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探索建立“1030”风险隐患全覆盖全链条闭环整治机制,一体推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减灾排查整治,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平安浙江建设。

  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良性互动
  
  2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之路,全省社会和谐稳定,刑事案件总量从2004年的50.9万余起下降至 2023年的23.9万余起,命案明显下降,社会稳定韧性更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2万亿元,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温州洞头,地处浙东南沿海、瓯江出海口,20年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双丰收。
  2003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洞头调研,从战略定位到总体规划,为这座小岛倾心谋划,量身定位,将其纳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大格局之中。
  “走出一条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习近平同志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为洞头专列章节,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20年来,洞头始终将“海上花园”的生态优势作为贯穿洞头所有规划发展的立足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大开发、大建设,推进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在碧海蓝天下,守住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着力打造“海上花园”同时,洞头区聚焦海上安全管控力量散、职能乱、救援弱等痛点,探索打造“海上平安共同体”,通过重塑执法体制、加速数字赋能、夯实联防联治等路径,全面构筑海上本质安全体系,连续13年未发生水上较大安全事故,捧回平安中国最高荣誉“长安杯”。
  20年来,浙江不断健全平安建设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工作制度,探索出一整套常态长效平安建设工作机制。
  在浙江,建设平安浙江被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平安报表”与“经济报表”同等重要,这决定了平安浙江建设从一开始就高要求、高标准部署推进。
  大平安如何衡量与评价?浙江创新制定《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及考核评审条件,形成一整套具有浙江特色的平安建设评价体系。
  根据考核办法,浙江省领导每年定期带队到各地督导检查。考核包含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经济秩序、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生态安全、基层治理和人民生活等8个维度约100项指标,并列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
  每个月,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会收到两份报表,很多地方还在“平安报表”中,用不同颜色标出“好”“不到位”“问题突出须尽快解决”等信息,抓实治理“责任单”。
  2014年9月,丽水市率先在全省统一制作规范平安报表,将群众最关心、问题最突出、最能反映一个区域平安状况的指标作为重点,以列表分析、三色预警、问题点评的形式,实现了一张报表“亮家底”。
  20年来,丽水市平安成果璀璨,连续18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 2021年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浙江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卫中强表示,2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走出了两条曲线,一条是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升的“上行线”,一条是各类案事件持续下降的“下行线”。
  沿着习近平同志擘画的蓝图,平安浙江建设展现出旺盛实践生命力、强大变革重塑力、广泛社会影响力。
  当前,浙江共有3个市、37个县(市、区)已连续19年取得“平安市”“平安县(市、区)”的荣誉,平安浙江建设的近7000个日日夜夜,付出从未间断。
  浙江在历年全国平安(综治)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在2021年12月召开的首次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浙江受奖的示范市、县(市、区)数量居全国首位。
  
  已未共治 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20年来,浙江推进平安建设,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打防并重、已未共治,推动浙江成为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安全感最高的省份之一。
  平安浙江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平台。“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浙江省群众安全感从200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8%,上升到2023年的98.88%,平安浙江建设成为展示“重要窗口”形象的金名片。
  源头治理,是平安浙江取得非凡成就的法宝之一。浙江从警源、访源、诉源等多方面狠抓源头治理,构成了平安浙江建设的一道道屏障。
  2022年,浙江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了涉及警务改革的若干试点,金华永康被选为警源治理工作试点之一。自试点开展以来,警源治理工作稳步推进,2023年永康纠纷警情同比下降84.8%,打架斗殴下降14.4%,赌博警情下降20.4%。
  近年来,浙江法院主动融入党政领导大平安格局,积极助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在省、市、县、乡镇、村社、网格六级总结推广“浙江解纷码”、舟山“普陀模式”、永康“龙山经验”、临安“共享法庭”⋯⋯打出了一套诉源治理“组合拳”,全省法院收案数从2017年的全国第2位降至第11位。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平安浙江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警源、访源、诉源的治理已开始有机结合,开启了三源共治的新局面。
  人民群众是平安建设的主角。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平安浙江建设方能产生强大合力。
  2005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调研时强调,“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如今,“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高悬在小古城村的醒目之处,小古城村也因其独创的基层民主议事工作法而闻名全国,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近90项荣誉。
  “我觉得这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方向肯定是正确的。”2005年6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村委会对该村诞生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予以肯定,并将其总结提炼为“后陈经验”。
  今年是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20周年,“后陈经验”已走出金华、走遍浙江、走向全国,成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鲜活样本、实践品牌。
  金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钟瑞友告诉记者,“后陈经验”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气韵,是从源头加强社会治理和公权力监督的重要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检察履职与“后陈经验”的内在价值高度契合,新时期检察机关需践行“后陈经验”,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检察实践,以高质效履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2003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到海宁调研,嘱托海宁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起到示范作用、表率作用。20多年来,海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把统筹城乡规划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来抓,2023年海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6∶1,城乡共同富裕正照进现实。
  在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从群众事“有呼必应”到“一呼百应”再到“未呼先应”的三呼三应,“西山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裂变。十多年来,西山社区孵化了43个社会组织,解决“政府忙不过来、市场不愿做”的社会问题和居民需求。在最大的社会组织“爱心联盟”里,已有147个成员单位和2.7万名志愿者,辐射全市,形成极强凝聚力。
  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告诉记者:“居民需求什么,我们就培育什么。”而正是这种迎合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工作模式,让“西山经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平安浙江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在台州临海,全市治理复杂重点区域设点布局,探索建立“平安驿站”,党群联动,拓展延伸“全天候、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社会治理应用新场景。
  在嘉兴海盐,村社紧密配合,“一格二警十员”机制组成的非法人区域调解组织“秦义联盟”,通过多部门、多力量联合作战,将80%以上的社会风险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由“政府独唱”变“全民合唱”,目前浙江各地共登记社会组织7.03万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7个,纳入乡镇(街道)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超20万家;各地建成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余万人。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平安浙江建设,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大格局。
  平安是人间朴素的心愿,也是治理的高级境界。20年,从平安中国建设省域先行实践,到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不凡的历程鼓舞着浙江、光荣的使命激励着浙江。
  站在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的新起点,今天的浙江正以新理念,续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之治”浙江新篇章。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