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诉调对接工作新模式 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

  “本来想着这案子得耽误几年时间,没想到在法院就能直接开展人民调解,当场就把钱要回来了。”刚刚走出嘉峪关市诉调对接服务大厅的赵某对调解工作很满意,“到法院立案的时候工作人员建议我调解,本来也有这个想法,但又怕在法院和调解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没想到你们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设在法院了,真是太方便了!”据了解,赵某和朋友之间有10多万元的债务纠纷,多年未能解决。通过市诉调对接服务大厅“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双方现场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赵某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这是嘉峪关市自探索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以来,诉前调解成功案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将视线拉长,一幅嘉峪关市创新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动人图景便尽收眼底。
  市域治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独创性、原创性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推动“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近年来,嘉峪关市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导,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提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目标,通过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多元参与、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有力地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作为全国5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之一,嘉峪关市下辖两个街道和一个郊区工作办公室(管理全市31个城市社区和农村3个镇),人口规模小,工业化程度高,公民法治意识较强。长期以来,群众遇有纠纷时,习惯于依赖司法程序,导致大量矛盾纠纷涌入司法机关形成诉讼,社会综合治理成效不显。为更好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以系统思维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落细,嘉峪关市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蹚出了具有嘉峪关特色、符合嘉峪关市情实际的诉源治理、诉调对接、专群结合新路子。


  “一站式”服务系民生  
  高位谋划,创新思路举措。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于2023年7月17日,先行先试将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入驻市城区人民法院并挂牌运行,出台《嘉峪关市诉调对接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督导,部门“一把手”带头接单,在全省率先形成职责固定化、联动常态化、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便民化的诉调对接工作格局。积极与法院对接,将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由法院分流至诉调对接服务大厅,由人民调解专家团队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可直接返回法院窗口立案,全程无需当事人在综治中心和法院之间奔波,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诉累,实现以往“等案上门”被动履职到“主动找案”积极能动履职的转变。如今,熙来攘往的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内,办事群众对“一站式”工作机制的“便捷、高效、经济、权威”等特点更是高度认可,交口称赞。
  建强阵地,夯实工作基础。为确保诉调对接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市委、市政府优先保障“人、财、物”向诉调对接倾斜。市委编办批准在综治中心设立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服务科,市级财政拨付专项经费40余万元,在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设立登记受理、分流转办、统计汇总和心理服务窗口4个,专业性和类案调解功能室7个,配齐设施设备,实现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实体化、规范化运行。
  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流程图,挂图精准作战。建立“一站式”受理、分流、调处、考核等运行机制,全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日例会研判、周总结汇总、月考核通报”工作制度,采取日常表现+正向评价+负面清单的方式,结合调处率、调处成功率、返单率、履约率等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专业化”建设解民忧 
  始终坚持“专职、专业、专攻”导向,着力打造稳定、专业、高效、权威的调解力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经济”的服务。
  组建专业团队,前端化解矛盾纠纷。“与从前相比,我们调解的纠纷类型更多了,专业要求更高了,随着调解效果的提升,群众对我们更加信任,调解工作不再是‘碰运气’,而是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提起“专业化”带来的“新变化”,各级调解员如数家珍:“要是没有专家团队给他们讲婚姻法,那对夫妻说不定就离了。”
  2023年8月,嘉峪关市一对夫妻由于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矛盾频发,在亲友等多方劝解未果后,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市级擅长调解婚恋家庭纠纷的类案调解专家团队接单后,发现双方育有两子女,且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决定以有利于孩子成长为切入口,一方面详细解读婚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进行情绪疏导,以情入心、以理劝导,引导双方打开心结、相互理解。通过调解,夫妻俩均认识到了各自存在的问题,现场和解。
  长期以来,嘉峪关市坚持把矛盾纠纷前端化解作为第一道过滤网,在市级层面组建了3支由丰富实战经验的退休家事法官、金牌调解员及政法委法律顾问牵头组成的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有效发挥专家“把脉”作用,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探索建立“以干促学”“跟班调解”模式,市级专家团队有力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带领基层人民调解员实践办案,交流传授业务经验,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实现基层调解案事件类型从“简单”到“复杂”、调解从“初级”到“专业”的转变,实质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
  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运行以来,基层调解团队(街道郊区调解团队)累计承接矛盾纠纷988件,已调解940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95.6%、93.5%。
  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多元解纷模式。坚持系统思维,始终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汇聚各方资源,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诉调对接服务大厅积极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充分调动各方调解力量,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使纠纷解决在前端、止步于诉前。
  居民蒋某瘫痪在床,生活困难,拖欠5年暖气费,供暖公司多次催缴未果,欲起诉蒋某。市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认为该案件涉及行业单位,随即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派单市住建局调解团队,并指派市级类案调解专家团队开展跟进指导。两个团队详细研究案情,确定了基本调解思路。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一方面耐心向蒋某释法析理,一方面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协调供暖公司酌情减免费用并延长还款期限。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调解,供暖公司同意蒋某以分期方式补缴欠款并减免部分费用。蒋某承诺按期还款,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运行以来,全市各调解团队、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2324件,调解成功1147件,节约群众诉讼费用35.4万余元,实现了多元合力解民忧。
  擦亮仲裁品牌,充实专业调解力量。“本来准备和对方公司打官司,没想到仲裁这么便捷!”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在签订建设安装工程款支付纠纷仲裁调解协议时,对嘉峪关市诉调对接和仲裁工作表示十分满意:“感谢调解员引导我去仲裁的建议,现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和对方公司也没有闹僵,还可以继续合作。”

  诉调对接工作开展后,嘉峪关市充分发挥仲裁工作在民商事纠纷化解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行业、基层设立仲裁工作室,在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的同时,将人民调解不成功的疑难复杂纠纷引入仲裁程序处理,通过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在改变过去仲裁案源匮乏、类型单一,急需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切实把仲裁打造成为高效、快捷、公正、权威的重要调处力量,实现了双向奔赴、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仲裁团队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已分别达到92.9%、93.5%,有力提升了诉调对接工作质效。


  “高效化”运行得民心 
  民之所向,胜之所往,政之所行。嘉峪关市诉调对接工作自起步之初,便聚焦于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解决了群众问题,得到了群众认可,取得了显著成效。
  吸附群众能力逐渐提升。2023年12月15日,32名货车司机走进嘉峪关市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寻求帮助。据了解,这些货车司机因前期运输款未结算,多次联系交运公司催要无果,于12月12日下午前往该公司堵住大门讨要说法,并报了警。民警到达现场后对货车司机进行了劝解,建议双方如无法就运输费用问题达成一致,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货车司机担心走司法程序耗时太久,不愿接受。双方矛盾尖锐,货车司机情绪激动,调解陷入僵局。
  由于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朋友推荐,货车司机一行32人商议后主动前往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寻求帮助。面对人数多、规模大、群众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市综治中心委派市级类案调解专家团队牵头开展调处,并依托“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城区法院、峪泉镇综治中心、峪泉镇派出所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对前期警情及各类单证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发现该纠纷涉及两个公司主体。虽然交运公司经营困难,无力支付薪酬,但涉及的另一公司经营正常,市级专家团队立即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化解纠纷。调处过程中,调解团队一方面耐心安抚货车司机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与两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告知其违约后果和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要求其尽快履行支付义务。经过两天的调处,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交运公司向货车司机支付薪酬21.8万元,若届时未全部支付,差额部分由另一涉及公司支付。2024年1月15日,市综治中心对纠纷所涉货车司机进行了回访,均表示交运公司已按照协议约定按时支付了全部欠付运输费用,并对市综治中心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该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见证了嘉峪关市的诉调对接工作正在逐步得到群众认可,综治中心吸附群众能力和作为矛盾纠纷“集散地”的优势正在逐步发挥。
  “三增一减”目标初步实现。历时6个月的运行,街道郊区矛盾纠纷调处数量较入驻前新增988件,行业单位矛盾纠纷调处数量净增783件,市级矛盾纠纷调处数量净增553件,城区人民法院案件数量相对减少2212件、减幅为51.9%,初步实现了基层、行业、市级调解数量增加,人民法院案件数量增速减缓的“三增一减”目标,有力扭转了“三多一少”局面。
  “三调对接+”格局逐步形成。“我们家里的事,你们管得着吗?”家住嘉峪关市兰新社区的吴某在诉调对接服务大厅里情绪激动,拒绝配合调解。据了解,吴某因失业在家,经常将焦虑的心情变成对母亲“撒气”的行为,多次引发家庭纠纷,母亲欲将其诉诸法院。市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指派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团队介入,全程参与调解。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团队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吴某认真检视自我,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化焦虑暴躁为积极生活的动力。在吴某情绪稳定后,市级调解专家立即开展工作,成功化解吴某与其母亲的纠纷。
  嘉峪关市成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3支第三方机构专业力量,以“心调”介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助力诉调对接工作更加专业化、人性化,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真正实现“事心双解”。同时,以街道、社区为主,积极开展警调对接,将矛盾纠纷类警情推送至综治中心纳入长效管控,社区、派出所、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团队共同调解,做到信息联通、矛盾联调、风险联控、命案联防,探索访调对接新路子,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以“心调”介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1件,其中心理服务专家团队直接参与调解3件,提供书面专业意见20件,针对个案培训调解人员28件,有效推动“诉调”“警调”“访调”“心调”同向发力。
  浩荡东风千万里,壮美雄关日日新。目前,嘉峪关市正在举全市之力全面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精神为奋进目标,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集全市之智,聚万众之心,谋群众之惠,奋楫争先、守正创新,真正让诉调对接工作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生动实践,成为夯实平安建设和主动创稳底板的坚固基石。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