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主动创稳护航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部门主建:管行业必须管稳定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西北初春,乍暖还寒。在千里陇原大地上,各行各业正稳步发展,孕育着蓬勃的活力和希望。
  在工厂矿山,“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体系,为劳作的人们排除了风险;在广袤田畴,“应急第一响应人”日常巡逻,让百姓生活更心安;在中小学校园,寒假刚开学的孩子们正聆听法治副校长带来的“开学第一课”;在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工地穿梭忙碌,工资有了保障,脚下有了力量。在街头巷尾,主动创稳擦亮了幸福底色……
  实践证明,行业部门对本系统存在的矛盾风险隐患最为了解,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最先感知。注重关口前移,是化解重大现实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的关键。
  在主动创稳行动中,部门主建是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行业部门在作决策、上项目、定规划、搞改革时,同步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同步落实维护安全稳定能力、机制和措施,做到发展和安全一体推进,努力把各类矛盾风险隐患消灭在未发之时和萌芽状态。
  主动创稳开展以来,甘肃全省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重点聚焦民生、经济金融、房产物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动态排查重大现实矛盾问题,推动健全落实“四个清单”“四个台账”“四项机制”,采取“清单责任+专班攻坚+调度研判”的方式,紧盯不放、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一事一策攻坚化解。
  
  注重“前端”预防 
  从源头上防范社会稳定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甘肃省主动创稳行动方案》中明确,“各部门认真履行‘管行业必须管稳定’责任”“一体推进业务发展与安全稳定”。
  2022年7月15日,甘肃庆阳市出现罕见特大暴雨,该市近百处水利工程不同程度水毁受损。暴雨前夜,庆城县翟家河乡路家掌村防灾减灾“应急第一响应人”王盛宁整夜未眠,他把村里的老人们背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次日暴雨带来的风险。2023年暑期,路家掌村又迎来最严峻的防汛时刻,连日来王盛宁和队友们加紧对全村的安全风险点进行排查。
  在甘肃,像王盛宁一样的“应急第一响应人”不在少数,他们担负着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责任,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从甘肃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启动“应急第一响应人”师资培训。2023年,甘肃培训了超27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乡镇干部、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他们熟悉基层情况,能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指挥现场群众开展抢险救灾,抢夺“黄金救援时间”。
  2023年4月21日13时33分,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槐树下村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员李志峰在巡查滑坡隐患点中,发现山体上部裂缝有明显加宽的迹象。他结合参加的全省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和日常隐患报送课程知识,判断该隐患点随时存在下滑垮塌的可能,第一时间向镇党委书记辛山泉和应急站“应急第一响应人”孟小鹏报告,并通过灾害风险隐患报送系统上报隐患信息。
  发现滑坡隐患后,安化镇组织镇、村、社“应急第一响应人”和青年抢险突击队员53名赶赴现场,将周边受影响的66户208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成立临时指挥部,组建了应急救援办公室和统筹协调、抢险应急、群众安置、后勤保障、医疗救治5个工作专班,妥善处置了险情。
  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是夯实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始终紧盯大事要事,规范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各市州应急管理部门全部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了推进措施;全链条厘清了电动自行车、违规施工、违规电气焊作业安全监管责任,在全国率先建成安全生产全面责任落实系统,以数字赋能“一网通晒”“一网同考”;推动18个重点行业领域制定了安全生产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成立省能源安全专业委员会,加强电力、光伏、风电等能源安全监管;指导相关部门规范了校外托管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网约车、剧本杀等娱乐经营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商业综合体安全监管工作。
  安全生产离不开风险防范。甘肃省应急管理系统纵深推进专项整治,深化矿山、工贸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重大风险防范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印发《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领域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工作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争先进位”行动实施方案》《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指南》,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3条措施,不断规范矿山、工贸等重点领域的执法行为。推动科技赋能安全监管,建成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企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完成84家煤矿、114家金属非金属矿山电子封条建设,实现省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与生产建设煤矿音视频互联互通,建成159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持续推动矿山、工贸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向智能化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全面落实主动创稳部门主建责任,把主动创稳融入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中,加快建设安全生产“五大体系”,纵深推进相关领域专项整治,科学高效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甘肃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3.26%。
  
  落实“中端”责任 
  从实践中建设常态化机制  
  在甘肃省主动创稳行动中,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感知作用”,落实维护安全稳定的能力、机制和措施。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近年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七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指导教职员工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甘肃省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落实主动创稳的重要内容,高位部署、扎实推动。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出席全省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全方位全体系全流程扎实做好预防治理工作,以浓浓大爱关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如山责任、如铁担当托举起每一个家庭的美好未来。
  甘肃省教育系统感知在前、落实在前,制定印发了《预防治理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全省未成年人保护体系。2023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事件同比下降28.7%,各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在民勤实验中学,通过讲授法治专业课,编写校本教材《经典法治校园》,购置法治图书,每周开设三节校本课程,每两周召开一次法治主题班会,将法治教育贯彻学期始终。实施“135”日常普法工程,每天晨读法律知识1分钟,每次集会活动前安全培训3分钟,每周五放学前召开法治专题微班会5分钟,不断增强法治教育渗透力,提升学生法治安全意识。班级法治实践工程落地落实,由法治辅导员统筹安排,法治副班主任具体负责,各班法治副班长和法治宣传员交替轮换讲授法治课,通过体验式普法,提升学生学法守法参与热情。
  民勤实验中学的做法,是甘肃省教育系统做好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一个缩影。全省各学校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深入实施《甘肃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2023年,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防欺凌教育等,累计开展安全教育3.9万余场次,各类安全演练4.9万余场次。
  开学第一天,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静媛又一次走进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开始了她的第十堂法治课。孩子们围在她的身边认真地聆听,王静媛将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这是她作为法治副校长最日常的工作。在甘肃,像王静媛一样的法治副校长们以学校为阵地,以预防性普法教育为抓手,面向广大未成年人的法治宣传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了解,甘肃省教育厅启动开展了法治副校长年度考核评价工作,激励法治副校长履职尽责,促进学校法治教育提质增效。
  目前,《甘肃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推进“互联网+普法”,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打造媒体普法新模式。各学校落实中小学法治教育“135”常态化学习机制,推行学校法治工作“五个一”活动,开齐开足各学段法治课程,推动法治和安全教育常态化。
  此外,全省教育系统还重点围绕中职学校持续推进校风学风建设专项行动,常态化排查治理中职学校学生安全管理、校园安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中职学校综合治理水平和安防能力,为职业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安全环境。
  
  打通“末端”治理 
  从服务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主动创稳行动中,行业部门不仅要在源头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要打通“末端”治理,在服务民生中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甘肃省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以下简称“直通车”)办事大厅的墙上,一面面群众送来的锦旗,展现着人社部门的为民情怀。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甘肃省人社厅)举全系统之力,在全国首创打造的省市县三级“直通车”,切实解决了人社职责范围内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被誉为“开进民心的直通车”。
  2023年7月底,兰州市人社局收到安徽省淮北市人社局关于共同协查欠薪案件的函件。经分析研判,将此事项列为“急难愁盼”事项交由“直通车”牵头办理,而这场看似简单的“欠薪案”并不是单纯的业务问题,还需要跨地域、跨层级沟通协调。经调查,甘肃六建承建的淮北市某项目,因管理上的疏忽,导致该项目部分工人工资存在争议,没有按时发放到位。当地六建集团项目部因存在承包人挂靠等问题,不配合调查,淮北市人社局无法快速查清欠薪事实。
  “直通车”发挥统筹调度机制作用,迅速协调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办理,在淮北市办案人员到来前,先行赶赴涉案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对案情处置做好充分准备。双方监察员连夜对相关公司委托人做了询问笔录,比对证据。随后,又共同约谈了负责人并向其下达相关法律文书。最终,相关单位积极整改,该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记者从甘肃省人社厅了解到,2022年2月28日,甘肃省市县三级105个“直通车”同步启动运行。两年来,“直通车”开出了速度、开出了温度,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人社部门以“直通车”为牵引,实现从权力部门到民生部门、从审批管理到服务保障、从厅内循环到系统共抓、从群众上门到直达服务、从被动接访到主动化解、从能过则过到精益求精“六个转变”。全省人社信访总量较两年前下降11.98%。甘肃省本级“直通车”被人社部等4部门授予“全国金牌调解组织”。
  据了解,甘肃省人社厅梳理出涉及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和劳动关系等领域的十个方面风险隐患,将主动创稳落实在制度层面上,落细在具体工作中。
  一直以来,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频发,严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讨薪难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陇明公”是甘肃省人社厅重拳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的省级工资支付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排查隐患,预防欠薪问题。
  “‘陇明公’为‘农民工’的谐音,意味为陇原大地的农民工提供‘明晰、公开、公正’的服务。”甘肃省劳动保障维权中心主任张晓东向记者介绍,该平台对甘肃省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开设、人工费用拨付、实时考勤、工资支付、施工企业用工管理等数据信息在系统中进行监控分析、预警管理,并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未绑定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一类红色预警、“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分包单位未上传劳动合同”等二类黄色预警和“施工总承包单位未上传农民工实名身份信息”等三类蓝色预警。
  打开“陇明公”公众号,操作指引一步步详细告知农民工如何在线上反映问题,“平台以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为基础、银行代发工资为保证、多功能预警管理为支撑、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为目标,将用工单位及农民工基本信息、考勤、工资支付等内容纳入平台进行动态监管。”张晓东介绍,通过平台将工程建设项目工资支付情况横向在人社、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及银行之间共享,纵向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据了解,2023年通过“陇明公”信息平台累计监督发放133万名农民工工资335亿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3年,甘肃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01万人,2023年全省累计帮助4.49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企业破产后我下岗了,学历不高、年龄又大,还没有一技之长,想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太难了!”城关区砂坪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摸底登记了解到辖区居民周某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困难,立即对其进行就业帮扶。社区推荐他参加了辖区组织的保安培训和区里组织的招聘会以及社区举办的直播带岗等就业服务活动。经过多方努力,周某终于在一家餐厅找到了工作。他逢人便说:“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好政策,让我重新获得了希望!”
  “欢迎来到甘肃人社直播带岗直播间。”主播一边在直播间里介绍众多企业的招聘信息,一边回答评论区里的问题。小小直播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为促进各类就业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甘肃省人社厅组织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启动了“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恭喜您,通过面试!”正面临大学毕业的小李没想到,自己竟然在直播平台上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直播带岗开辟了公共就业服务线上新阵地,打破了就业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人社部门承担着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人才服务等民生保障职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紧紧连着千家万户。自主动创稳以来,甘肃人社部门始终坚持从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三条线”共同发力,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甘肃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兰霖表示,“甘肃省人社厅立足民生保障职能职责,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关乎民生福祉的实事,全力防范化解人社领域矛盾风险,将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落实在各项工作中,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从源头预防到过程监管,再到末端治理,甘肃围绕部门主建创新服务民生新路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方位为百姓幸福兜底。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主动创稳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托部门主建,努力实现民生稳、人心稳、社会稳。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