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法治篇章”系列报道之二
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大省的江苏,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提升服务效率、激发市场活力,连续5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聚焦政策引领
深化理念助力安商惠企
江苏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一系列撬动性政策,采取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全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江苏建设整体规划,通过立法实施《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出台《江苏省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实施方案(2022—2024)》,以法治刚性保障营商环境,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让“法治红利”看得到、摸得着。
推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政法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
江苏法院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服务保障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行动方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建立上市公司重整、打击破产逃废债两项省级协作机制。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服务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12条意见,持续打造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优化知识产权法庭、互联网法庭、劳动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布局,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法治保障。
江苏检察机关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制定《关于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服务保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依法能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综合运用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等手段,以高质效履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全省公安机关着力打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更省力,有更强更实在的获得感。省公安厅出台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12项举措,创新公安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大力提升制度供给、管理服务、安全保障水平。着眼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围绕企业开办、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重点方面,组织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实施公安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双十条”举措。2023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6万件,挽回经济损失70余亿元。
省司法厅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推经济发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全力支持和促进“四敢”12项举措,推动出台《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联合省工商联推出法律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项举措,多项工作被纳入全省“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2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8条”。指导建立“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常州)”和中国(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法律服务中心、中韩(盐城)法律服务产业园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政策做引领,全省政法系统2023年积极参与江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聚焦重点任务、重点指标,统筹各领域、各环节精准发力,为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提供了有力服务和保障。
攥拳聚合力
打造公平公正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经营者最有发言权。2023年3月30日,南京市场监管局雨花分局为个体经营者张康颁发江苏省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江苏成为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在册总量破千万的省份。截至2023年底,全省经营主体总数达1452.4万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营造公平公正、法治透明的营商环境,江苏全省法院以“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目标,2023年一审审结商事案件18.4万件,标的额1709.3亿元,强化民营经济司法保护。江苏检察机关2023年共起诉破坏市场安全的黑恶犯罪1047人、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1333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4287人、非法集资犯罪3672人。亮剑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不断强化法律监督职责,坚决防止和纠正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严格区分经济纠纷、经济违规与经济犯罪,及时发现和纠正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等违法情形,2023年共监督立案283件,监督撤案548件。
案件办理以外,江苏政法系统不断提高服务保障的精准度、厚实度,上下联动握指成拳聚合力,使依法护企、暖心安商的案例在江苏大地上不断上演,让经营主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江苏法院通过规范涉企财产保全,强化必要性审查,广泛适用“活封”“活扣”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如常州法院推出“诉讼保”服务,联合银行在诉前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预先担保,法院即对涉诉企业不采取保全措施,化解财产保全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困境。
在2022年工信部评估中小企业法治环境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的南京,市司法局联合行业协会、工商联、律协组建36个助企纾困律师服务团,走访民企1300余家,收集排查企业法律风险服务需求7200多条,帮助企业化解风险1200余次,建立长效机制50多项。
泰州法学会利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聘请148名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法律专家学者,打造靖江船舶、泰兴化工、兴化不锈钢和高新医药等6大板块30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以高水平法治护航企业发展。
南京建邺法院以“法企云握”为载体,将司法服务延伸至企业发展最前沿。创制推出全新互动式法律服务小程序,为辖区内企业提供全面、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集答疑解惑和法律服务于一身,让辖区内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能随时与区人民法院交流互动,切实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
近年来,一项项平稳落地的制度、一件件扎实有效的创新机制、一批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事例在江苏不断呈现,见证了江苏政法系统与经营主体双向奔赴的共赢之路。
能动司法
助力企业破产变“破茧”
作为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顶层设计,破产审判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内容,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江苏法院贯彻“应收尽收”破产理念,坚决破除破产申请受理法外门槛,市场主体破产退出通道进一步畅通。积极探索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率先破题空壳企业、失联企业等经营异常企业退出难题,向市场有效释放大量名称资源、监管资源。2023年,江苏法院审结破产案件8513件,化解债务4835.7亿元,安置职工3.6万人,盘活土地房产2254.5万平方米,一批企业经清算有序退出市场。
破而后立、晓喻新生。一个个市场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连接经济命脉与百姓生活,关系着民生福祉和发展大计。江苏法院立足破产审判执行,不断创新机制、巧妙化解企业僵局,通过在“破”中“立”,让更多企业活下来、挺得住、有信心。通过能动司法,近3年时间里帮助百年药企“第壹制药”、泓海能源、盛腾汽车在内的844家困境企业重获新生。
充分运用预重整、重整、和解等程序,不断加大民营企业破产挽救力度。在宝通镍业破产重整案中,连云港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27次修订重整方案并全票通过,化解企业债务近50亿元,助力企业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镍铁加工转变为低污染、低能耗的临港化工配套产业,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在兰生中睿破产重整案中,张家港法院指导兰生公司通过预重整摆脱经营困境,积极利用企业庭外债务重组指引中心平台,引入投资公司为企业纾困,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后,投资人如约支付重整投资款,兰生产业园得以顺利复工、续建,各类社会矛盾得以顺利化解。
深化“执破融合”改革,推动执行和破产办案理念、资源、程序、手段融合,以执促破、以破促执,为市场主体出清和重生提供助力和保障。如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秉承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及“能救则救”的破产保护理念,发挥协商机制、“府院联动”机制的优越性,创新预重整期间共益债方式借款和投资人遴选方式,为暂时陷入经营困难的债务人提供更加合适、高效的“再生”之道,助百年药企重焕生机。
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苏州、南京“商业纠纷解决”“办理破产”指标获评全国标杆。结合实践,江苏两市双双进榜,实至名归。
近年来,苏州法院以助力盘活优质资产、提高破产审判效率为切口,进行多方面有益探索。常熟法院推动搭建全省首个“低效资产处置府院联动信息化平台”,虎丘法院联合区行政审批局建立破产企业简易注销绿色通道,苏州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三地法检、税务部门共签协议优化破产涉税事项办理流程……2021年苏州中院建立全国首个破产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苏州破产法庭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提高破产审判质效提供“最强大脑”担当。
南京法院以能动司法为核心,强化破产保护与挽救。在永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中,南京破产法庭将5家公司资产负债当作一个整体对待,资产合并,债权统一分类清偿。该案从受理至最终结案,全程历时仅163天,化解债务近600亿元。
以整体协同为抓手,增大破产审判机制合力。在全省率先推动建立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破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现已审结破产类案件2333件,化解不良债权近500亿元,通过重整、和解挽救企业90家。
2023年4月,南京推出全国首个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破产程序模式,将破产申请、企业财产处置和分配涉及的法律文件制成标准表格,提供给小微企业和债权人。要素化的表格让债权债务等情况一目了然,使破产审查进入“快车道”。通过简化破产程序,降低行权成本,提升破产处置效率,充分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合法权益。
问需于企
精准提供个性化司法服务
加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点。2023年,江苏各级法院主动走访并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上门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为了解法官们如何精准把脉开出良方,为全省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记者跟随泰州高新法院法官们,走进企业,通过一次活动缩影,开启近距观察。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高新区聚集了上千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和一大批高端医药人才,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也成为江苏泰州闪亮的城市发展名片。
在泰州高新区朝着“中国第一、世界有名”医药城的目标努力奋斗过程中,作为司法机关的泰州高新法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日常办案中,他们强化“如我在诉”意识,想经营主体所想,急经营主体所急,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4年1月24日,泰州高新法院的法官们走进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硕世生物”),同参会企业代表共话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事宜。这是一场企业商事合规指导座谈会,也是靶向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以能动司法“最优解”精准作答企业“最需要”的协商会。
泰州高新法院副院长陈益群介绍:“在集中管辖全市大健康产业案件的两年里,法官们在案件审理中发现硕世生物在内的医药企业在合同订立、履行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共性或个性瑕疵不足。尝试从法官视角提出部分意见、建议,希望能对企业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降低市场风险,从源头上减少诉讼纠纷提供一定的助益。”
泰州高新法院商事审判团队负责人吴翔法官介绍说,2023年度,泰州高新法院受理硕世生物的商事案件共24件,全部为硕世生物作为原告起诉其他商事主体的案件,目前均已顺利审结。
他结合硕世生物过往案件提出司法建议:“我们建议你公司在今后起诉应诉的案件中,采取法务部门加具体业务部门共同参加的双委托代理人模式,能够在庭审中兼顾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的阐述,也有利于调解的可能。同时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也建议这种协作模式可以适度前移,延伸到平时的合同订立及具体经营管理中。例如,我们在前期审理你公司的部分案件中发现,有些合同或货物交付送达方面的证据,未注重保存导致后期无法提供原件。虽然最终调解或裁判我们结合相关证据综合判断认定了事实,但存在的风险隐患仍值得引起较高重视。”
当天,对于法院提出的三项具体建议,企业方表示感谢并承诺加以重视改进。近年来,泰州高新法院为硕世生物在内的重点医药企业提供了全流程、全方位的实实在在的司法保障服务。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实践则是最好的“试金石”。“对症开方治未病”,硕世生物副总裁裴磊对法官们上门,提供个性化法治体检、针对性法律风险评估、合规建议等服务表示欢迎与感谢。他表示,法官们延伸司法触角,举办深入基层、问需于企暖心活动,他已经亲身参与感受过很多次了。
“在上市前,为我们提供涉诉问题快速解决的指导意见,帮助我们顺利上市;举办并邀请我们参加‘大健康产业企业家法商培训班’,我聆听学习权威专家对合规经营难题的分析解读;针对审判实务中常见法律问题,及时作出风险防范提示和合规经营建议,帮助企业实现健康运营和高质量发展……”他为记者一一细数。
既要疏解看得见的“急难愁盼”,也要排除企业发展之路上的“隐雷”,江苏法院的暖心优化司法服务持续加码加力中。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推动营商环境更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近年来,聚焦执法领域体制改革,江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多措并举,厚植创业沃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探索“首单免罚”“轻违免罚”等柔性执法举措,使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通过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包容审慎政策,依法适用行政案件“首违不罚”“轻微不罚”,鼓励违法企业自行纠错,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和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南京创新涉企公共法律服务方式方法,积极推行涉企从轻、减轻及不予处罚清单管理,23个市级部门已完成制定涉企免罚轻罚清单,涉及事项共计682条。张家港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要求凸显法律“权威力度”,又追求执法“人性温度”,2023年,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依据《苏州市文广旅系统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3.0版),对18起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实施不予处罚。泰州市场监管部门以地方标准发布《市场监管领域首违不罚适用规范》,2022年以来共办理减免处罚案件2595件,2023年上半年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涉企案件383件,同比下降约52%。
推广“综合查一次”试点经验,拓展非现场监管领域和覆盖范围,减少对生产经营的不必要干扰,做到“无事不扰企”。张家港应急管理局帮助企业对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执法事项开展自查自改工作,在全市工业企业实施“邀约式”安全生产检查,实现企业由以往“被动检查”向“主动邀约”转型,由“要你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南京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连续4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政策举措,《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发布,全国100个城市中南京获评第三。
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在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张家港行政审批局推动政务服务更加好办、易办、诚信办,着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升级版,“就近能办”服务送至家门口。泰州市场监管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专利侵权纠纷“简案快处”工作流程,将行政裁决案件办案周期由原来仅3个月压缩至1个月。泰州公安机关大幅简化企业办理相关许可证、合格证等手续,开通涉企服务“绿色通道”,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一件事一次办”。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活跃。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江苏地方政府你追我赶,成为一种常态。
聚焦信用
答出营商环境更优解
自古以来,“诚信”便价值千金。如何让“无形”诚信产出源源不断的“有形”价值,江苏各地在重点领域探索政务诚信建设、失信企业信用修复上,不断创制出可推广复制经验。
获评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县(市)、营商环境评价连续4年位列全省县市“第一方阵”……翻开张家港2023年的营商环境“成绩单”,分外亮眼。
2023年,张家港完成科技招商项目1800个,新增经营主体19241户、法人企业5778家。伴随着一个个新项目的落地,港城“朋友圈”持续扩容。企业和项目持续看好港城的原因,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
“明确招商人员的责任义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组织区镇招商部门签署承诺书,作出系列承诺,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心拓宽线上线下监督投诉服务渠道,门户网站开放问题线索征集,交易系统设置异议、投诉环节,并实时对接监管系统,助力监管单位及时受理并依法处理招投标投诉。”近年来,张家港聚焦政务诚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市场监管等六大领域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督促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履行向社会作出的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合同,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同时,以政务诚信建设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张家港以信用治理手段,拓宽信用信息应用范围,积极发挥诚实守信企业的正向引导激励作用,奋力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张家港文体广旅局创新推出“文产贷”,利用张家港市文化产业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解决中小微文化产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文产贷”签约合作的5家金融机构,现已为全市“文产贷”企业名录库中158家企业投放1420万元,以“文化+金融”模式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家港行政审批局聚焦部分企业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注销登记以逃避行政处罚和法律责任的情况,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全市企业注销相关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构建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破解问题企业恶意注销登记难以从源头防范的难题,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已成功避免12起类似情况发生,涉及处罚金额达210余万元。
除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江苏在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机制、加强对接沟通、提高经营主体信用修复便利性上,同样不遗余力。
江苏法院启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为4.78万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江苏严重失信主体(企业)数量从2022年初的全国第2位下降至第9位,占注册企业的比例从全国第7位下降至第30位。
张家港市发改委带队赴企业宣传并指导信用修复工作,指导企业填写申请表格、上传修复系统,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消除不良影响。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江苏以法治之光照亮营商环境之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