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文本变迁背后的法治深意

  “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如此接地气的大白话,来自在今年全国两会亮相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高’报告”),令人惊讶之余,也倍感惊喜。综观此次“两高”报告,可谓数据翔实、案例丰富、金句迭出,书写了生动形象的司法篇章。
  今年“两高”报告极为鲜明的通俗化特征,乃是其文本不断变迁的最新呈现。司法高度的专业性,容易使司法话语与大众认知产生理解上的不够通畅。如何在保持严谨规范传统的同时,将专业信息转化为易于普遍接受的通俗话语,成为“两高”报告的必然改革方向。
  2015年的“两高”报告首次大量引入了三十多个典型个案。此后,案例成为“两高”报告的标配,其数量、细节、维度不断扩展。以今年为例,仅最高法报告就列举了62个案例、109组数据。现身“两高”报告的案例,或以点带面,或以小见大,不仅为众多司法大数据提供了最富说服力的印证,更使纸面上的抽象法律化身为活生生的司法故事,真正成为公众可感可知的公平正义。
  “两高”报告通俗化的又一个突出表现,是语言风格日趋鲜活,法言法语与大众语言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既严肃又生动的崭新文风。尤其是今年的“两高”报告,更是令公众品位到了史无前例的金句盛宴。从“让正义虽久必至、虽远必达”的硬核立场,到“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的法治思维,再到“司法当好民营企业‘老娘舅’”的真诚关怀……一句句力透纸背的新法谚,或掷地有声,或动人心弦,点亮了微言大义的法治光芒。
  通俗化的“两高”报告,让全社会得享普法的洗礼。一个个解析法理、事理、情理的案例,一句句传递立场、理念、精神的金句,胜过万千法条的灌输,展示个案正义的同时,也在树立守法用法的行为规范、引领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将法治意识、观念和信仰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灵。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的社会讨论。今年的“两高”报告不约而同对此作出了回应,不仅以权威数据亮明支持正当防卫的立场,还以3个案例诠释其法理逻辑和权利边界,“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第二十条’已被唤醒”等金句更是与民众朴素的正义观深深契合,格外振奋人心,激起强烈共鸣。而由此凝聚的法治共识,亦为正当防卫的理念重塑和司法适用,奠定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案例也好,金句也罢,最终抵达的是司法的初心和使命。从今年“两高”报告列举的众多案例看,民生小案占了极大比重,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与己相关的权益切入口,领悟司法对平凡人生的温暖关怀。“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等金句,则直指社会问题的难点、热点和痛点,宣示了以司法推进社会治理的决心。司法,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贴心的力度和温度;法治,亦非飘渺的理想,而是身边的公平与正义。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正是“能动司法”的理念,也是“如我在诉”的情怀,更是“司法为民”的担当。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两高”报告通俗化也是司法公开的必然要求,更是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让人看明白、听得懂的“两高”报告,才能更好地接受两会的检阅,也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监督。而司法话语与百姓认知的不断拉近,司法机关与社会大众的良性互动,也必将促动司法正义与民间观念的日益融合,助推司法公信与法治信仰的共同成长。“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来自今年最高法报告的这一金句点明的,正是民众的殷殷期待,也是法治的美好未来。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