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聚焦全面推进法治西藏建设 努力培养基层卓越法律人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具体举措,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不断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努力服务依法推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藏、法治西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提升学科专业层次
  积极参与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并提供成果支撑。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有关生态文明以及生态保护法治化等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相关省部级课题。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法治数据库和网站。加大投入,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法治数据库和网络电子资源建设,满足师生学习和科研的需要。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法治网站,为开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宣传和交流平台。另外,建设好法学一级学科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通过开展学科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大力建设法学硕士一级学科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保持民族法学二级学科良好的发展态势,力争使该学科进入学校“重点学科”的序列,并积极建设和申报民族法学博士点,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人才保障。同时,努力提高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质量。西藏大学政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均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学院整合所有资源开展建设工作,提升两个本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制定《西藏大学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2.0计划方案》,开展汉藏双语法学教学工作,积极同法律实务部门合作,联合培养西藏基层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加强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利用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契机,组织力量建设了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启动了1门线上课程建设项目、2门通识课程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方案。西藏大学政法学院积极做好模拟法庭改扩建后期工作,协调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尽快开通庭审观摩双向视屏。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开展实质性的法治宣传和案件咨询模拟教学活动,并探索与课程教学学分挂钩。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政策分析与法律咨询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集科研、教学、仿真模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实践的文科实验室。 
  
  三、大力开展法律汉藏双语教学工作,充分体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西藏基层政法机关对汉藏双语法律人才的需求,学院大力开展汉藏法学双语教学工作,努力培养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学院成立了“汉藏双语法学教育研究基地”,以基地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汉藏法学双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法律藏语》《藏汉翻译》《藏文法律术语》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藏文翻译技能。同时,在部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汉藏两种语言文字授课。并在汉藏法学双语班(政法干警招录改革试点班)、法学创新班办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正在筹备开设汉藏法学双语专业方向。同时编写了汉藏双语法学教材《法律藏语》《法律术语》(藏汉对照本)两部教材,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
  
  四、将法律资格考试内容深度融入日常课堂教学,逐步提升法律资格考试通过率
  学院要求授课教师将法律资格考试内容深度融入日常课堂教学,逐步提升法律资格考试通过率。学院通过开展对学生法律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工作,使参加法考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考试的方法、技巧。特别是,学院还加强了藏文法律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学院和拉萨市有关律师事务所联合,编写了《藏文法律资格考试大纲》《藏文法律资格考试要求》等培训教材,并利用暑假免费开展培训。 
  
  五、加强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联合培养西藏基层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
  一是建立法学专业实训实习基地。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已经与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堆龙德庆县人民法院等单位共建了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每年接收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开展集中实习,实习生主要安排在相关业务部门,指定法律实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帮助实习生参与案件审理、记录、起草法律文书、装订卷宗、参与专题调研等,对实习生进行实践指导,并做出综合性评定。 二是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西藏相关法律实务部门指定学历层次较高、司法工作经验丰富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联合导师。根据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要求,讲解法律工作实务,对研究生涉及法律实务方面的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指导。三是建立学习交流制度。西藏法律实务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参与政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为学院提供典型案例素材和法律信息资源,每年在学院开办学术讲座,协助学院完成模拟法庭、辩论赛、新生入学法治教育等工作。同时,学院也组织教学骨干定期为法律实务部门就法学热点、难点以及司法理论前沿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四是建立法律实务部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研究人才互派交流机制。通过“双千计划”的实施,学院定期选派副教授以上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法律实务人员定期来政法学院承担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五是共建科研基地。学院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联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报告供自治区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六是联合建立重大疑难案件法律问题研究制度。法律实务部门专业人员与学院教师、学生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法律适用等专题进行讨论或提供咨询意见,提高办案质量。七是共建“法律资源共享数据库”。学院与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共建“法律资源共享数据库”,双方就书籍、图片等资料和数据通过采取借鉴、复制、借阅等方式实现共享,从而为双方开展理论与实务研究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八是联合开展“依法治藏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政法学院将相关法律实务部门纳入“依法治藏协同创新中心”,依托这一平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把该中心共建成为西藏法治建设特别是西藏司法体制改革的高级智库。
  
  六、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利用各级各类资源,协调各方面关系,重点建设“依法治藏协同创新中心”“医事法学研究中心”和“西藏基层政权建设与边境治理研究中心”。“依法治藏协同创新中心”“医事法学研究中心”已经升级为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西藏基层政权建设与边境治理研究中心”已经升级为校级科研平台。结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平台”,整合“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项目”“西藏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研究平台”等项目资源,纳入“西藏大学依法治藏研究中心”研究范围,集中各种力量和资源,开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学院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科研团队”,以政法学院法学一级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以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二级学科的师资为主体,在“西藏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平台”的机制框架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发表高质量论文,在高级别出版社出版著作。 
  同时,与对口援藏及合作高校科研团队和专家联合申报重点项目,围绕“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西藏强边固边兴边富民”等问题承担自治区的咨政课题,撰写高水平的咨询报告,为西藏的“四件大事”“四个确保”“四个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政策咨询。另外,组织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地方性立法论证与评估工作。2023年受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托,承担了西藏自治区128件现行地方性法规实施效果评估工作,评估法规涉及西藏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多方面、多领域,法律关系复杂,评估范围非常广泛。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培养合格高层次政治与法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建设西藏自治区领先、西部地区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政法学院”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继续加快调整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努力增强办学实力与整体竞争力,大力服务于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实施,力争使学院的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高大洪系西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超系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芦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