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守护武夷山生态之美”系列报道之二

积极深化生态法治实践 为加快建成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 ——专访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钟文龙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凝心聚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新格局、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的福建省南平市,如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资源是南平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南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这些都是南平市面临的时代之问。
  不久前,围绕南平市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相关问题,本社记者与南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钟文龙围炉论道、畅谈感受,共话保护与发展。
  
  创新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记者:近年来,南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南平政法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哪些法治保障,取得了哪些成绩?
  钟文龙: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2023年4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到南平调研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情况时也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保护、流域安全、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润泽八闽、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为我们积极推动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闽江的源头、全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南平市各级政法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和市委“五增”目标要求,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积极探索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切实履行生态司法保护职责,在创建生态司法品牌、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建立生态司法修复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增绿提质”、促进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比如,在打击涉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方面,我们完善了“生态警务”“生态检察”“生态审判”机制,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国家公园命名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法庭”,推动建立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联盟,构建了市域小协同、省际中协同、全国大协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体系,打造国家公园司法保护责任共同体。随着执法、司法机构不断向武夷山国家公园延伸,保护的方式更加多元,打击违法犯罪的手段更加多样,近年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数量明显减少。2023年,全市法院受理生态刑事案件由2021年的214件下降至157件,同比下降26.64%;全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领域提起公诉案件数由2021年的194件减少至108件,同比下降44.3%;2021至2023年,全市公安机关侦破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刑事案件912起,平均年破案率达79.3%。在生态司法领域改革方面,我们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在全省首创“防范、打击、整治、修复、教育”五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建设“一县一品”特色生态司法教育实践基地;创新生态巡查、“林长+河湖长+公检法三长”等机制,培育“夷山带水 检护青绿”生态检察品牌,并在全国率先实行认购“碳汇”生态修复方式。武夷山市《创新探索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武夷路径”》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在法治护航下,南平市空气环境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99.8%,连续九年排名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主要流域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森林覆盖率达78.8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探索“南平经验”:全面、系统推进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
  记者:近年来,尽管南平市生态司法保护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收到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现实情况看,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钟文龙:的确,尽管我们在生态司法保护领域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现代化生态司法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还不够顺畅、生态司法保护工作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压实。
  同时,跨省、市之间,政法系统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联动协作还不够紧密,涉生态环境纠纷诉源治理机制落实还不够到位,民事多元解纷机制成效不够明显,生态司法保护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近年来,我市因茶山、林木等纠纷引发的诉讼有所增加。
  另外,有些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在立案标准、证据认定等方面不尽相同,行政执法人员收集、固定刑事犯罪证据的手段和能力有待提升,导致打击生态违法犯罪不够及时或力度不够大;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较慢,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各级政法单位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督促生态修复等方面职责不够清晰,涉林刑事案件的技术鉴定力量薄弱等。
  记者:针对上述短板和不足以及在司法保护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南平市是如何探索新方法、探索新策略积极应对的?
  钟文龙:面对这些问题,南平市各级政法机关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提炼总结,在完善提升“防范、打击、整治、修复、教育”五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步伐,全面、系统地构建起生态文明法治屏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比如,我们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加强跨区域政法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综治中心联盟,推行“七联”工作机制,加强生态执法动态信息与司法运行状况的通报交流、会商研判与跟进督导,全力筑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明的法治屏障;推动实现闽赣法院、闽赣检察院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快取证、快移送、快审理、快判决”闽浙赣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强化多元共治,特别是在办理污染环境、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案件时,积极探索实践跨区域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另外,强化闽、浙、赣三地政法部门联络互动,构建“环境问题联排、巡回审判联开、工作信息联通、专家资源联享、司法保护联动”的司法协作新格局。
  记者:《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环带规划》),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周边地区协同保护专项规划,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经验。政法机关如何将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与《环带规划》工作有机结合?
  钟文龙: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自然保护地,是自然赋予的瑰宝,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是南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旨在通过圈层管控,实施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保护,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让产业、项目在绿水青山之间实现组团式发展。
  当前,南平市正在大力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和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南平市各级政法机关主动把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与上述两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借势借力,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资源、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工作合力。南平市委政法委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围绕生态司法保护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在健全“生态警务”“生态检察”“生态审判”“林长+河湖长+公检法三长”等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政法机关与农业农村、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完善闽浙、闽赣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实践,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南平法院成功执结了全国首例碳排放权价值变现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各县(市、区)也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司法保护“样板”。如,建阳区创新“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执行方式,灵活运用“检察+碳汇”修复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公益性水利设施社会化管护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武夷山市推出“亮绿灯”“布绿网”“护绿码”的“三绿”生态司法工作法等多项创新机制,助力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了当地茶旅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谋篇布局:打好“组合拳”,以奋斗之姿绘就新蓝图
  记者:2023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描绘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愿景。结合两个文件,围绕生态司法示范区建设,南平政法机关如何进一步忠诚履职、担当作为?
  钟文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弘扬生态文化营造了良好氛围,也为南平市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保障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南平市各级政法机关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深化拓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中,聚焦主责主业,弘扬斗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扎实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依法治市实践,做优做强生态司法品牌,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平、法治南平,为进一步回答好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之问、民生之问贡献政法智慧和力量。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防范化解各类涉稳风险隐患,严厉打击整治突出违法犯罪,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大力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二是深化法治实践,以更强的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护航绿色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加大生态司法制度供给、政策支持等方面探索创新与实践力度,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和“网格化+人防+技防”管理,形成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工作合力;认真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促进受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恢复;积极创新生态法治宣传方式方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新风尚。三是以深化“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持续推进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实战化运行,加快推进涉稳风险隐患平台建设,落细落实平安指导员工作机制,深化推广“吃茶话事”制度,稳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力推动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政法智慧和力量。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