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西部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要。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法学院”)立足西部办学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根植西部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创新之路。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法学院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注重教育培养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法学院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深入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努力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结合甘肃省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法学院2022年3月获批甘肃省“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德法兼修育人格局。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西部法治建设。法学院是甘肃政法大学设立最早的教学单位,承担本校核心专业——法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始终秉承“务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规范化的法学教育为主导,以各类实践实训平台为载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法学素养扎实,法治信仰坚定,具有人文情怀的应用性、复合型法治人才。法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等5个国家级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实习实践、法治宣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已累计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7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为西北地区政法机关培训在职干警3万余人,毕业生85%就业面向为西北五省区,其中80%就业面向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西部地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涌现出了“中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优秀律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公诉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厚植专业基础,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法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法律实务技能。法学院在遵守《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10+X”分类设置模式的基本标准要求的同时,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作为法学类专业核心必修课,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将10门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专业必修课纳入了课程体系,还根据不同的方向特色开设了经济法、环境资源法等自选课程。通过不间断的教学检查、定期巡视,法学院负责人、教学督导听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专项评估问卷、调查,教学比赛等途径,构建起了“四位一体,全员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联合培养成效。法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法学院+实务部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先后建立了“校内导师+实务导师”“实务教师+校内法律援助”“校内教师+实务导师+法律诊所”等双师型培养模式。一是联合培养汉藏双语人才。根据西部地区汉藏双语人才的特殊需求,2016年开始,法学院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面向西北五省区招收懂藏语的藏族学生,以“院校联动、资源共享、分段实施、协同育人”为宗旨,实行“1+2+1”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的常态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具有甘肃特色的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涉藏地区法治建设输送了514名汉藏双语法治人才,《“一院两校”协同培养汉藏双语法治人才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二是与律师事务所联合做实过程培养。法学院以广州崇晖律师事务所为主体,联合数十家爱心律所、爱心企业策划发起“雏鹏法律新人计划”助学公益项目,整合百个地级城市、百家爱心律所、百所法学高校、百家爱心企业、百个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助学平台提供法学生毕业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生就业机会。三是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理论研究、案例研讨。法学院积极与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完成申请及委托课题200余项,与甘肃省人民检察院联合出版了甘肃省普法依法治理典型案例《检察案例研究》5辑,每年开展疑难案件讨论、研讨30余次。
  深化三全育人,促进实践能力提升。法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生为本,深化三全育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内外相融合,坚持构建实务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相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法学院创新培养机制,全方位吸纳实务部门和社会法治力量参与学生培养。邀请省内外实务部门专家广泛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完善“学业导师+实务导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双师授课。二是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法学院以甘肃为核心,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注重涵盖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可供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专业实习、观摩学习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在全国各地建成实习实践基地120多处。三是开设了实践类课程模块。法学院在专业课模块之外开设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拓展课、实践创新教育等教学平台。开设了模拟诉讼、案例研习、文书写作、询(讯)问训练等实践课程模块,实践课程主要由实务部门人员进行讲授,同时强化理论课程中实践课程的占比。四是通过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中心,提高学生实战技能与服务意识的培养。法学院是中国诊所教育委员会第95位会员院校,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设法律诊所课程至今,以诊所学生为主体的法律援助中心,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任课教师带领下每年承办案件10余起,中心教师团队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甘肃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五是发挥学科竞赛作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法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法律专题辩论赛、模拟立法、模拟法庭、社团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非技术性素质。法学院代表队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团体三等奖,首届甘肃省模拟庭审大赛二等奖,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首届法商案例分析大赛三等奖。六是健全与专业相结合的普法工作机制,鼓励师生参与普法活动,树立学生为法治建设服务的意识。法学院与甘肃省内司法单位合作,学生与“一村一法治宣传员”活动相结合,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法治宣传与咨询,教师创作的“七彩漫民法典”系列丛书被评选为法律出版社2022年度十大好书。七是法学院以优良学风建设为重点,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举办宿舍装饰大赛、朋辈帮扶、新生养成、专业实践、安全教育、“我为同学办件事”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与地方法治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法学院成立了甘肃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近五年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咨询基地的带领下,应邀参与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80余件;对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修改意见130余次;参与地方立法项目、立法规划、立法计划的论证;就地方立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200余次;围绕法规草案表决前评估以及立法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王宏璎系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高伟系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