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首席”助企保民生  推动垃圾处理项目持续运营

  “这家环保电力公司关乎兰州市400万群众的生活,一旦停摆,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还是要试图通过调解、和解的方法,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逐步化解这家公司面临的债务危机,确保公司正常运转。”甘肃省兰州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董武斌说。
  关键时刻,兰州市法学会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智囊团”优势,运用多元调解的方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争端,实现共赢,避免某环保公司陷入诉讼泥潭,扭转了企业面临停摆的窘境,保障了兰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民生项目未受诉讼影响,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这只是兰州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积极联系协调涉事单位,梳理各方诉求,挖掘深层矛盾,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一个缩影。
  
  陷入诉讼泥潭,企业面临停摆困境
  2022年7月,兰州陇鑫环保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环保公司)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涉及合同纠纷案件,以及法院执行与诉讼保全的叠加,公司账户被法院冻结,无法获得维持运营的资金。兰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民生项目随时面临停摆的危险。
  据了解,兰州市人民政府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于2008年决定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保公司是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特许经营单位。
  2016年10月,项目建成运营,负责全市生活和医废垃圾处理,实现了兰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据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作为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该环保公司每天要接收城市生活垃圾2000多吨,日上网电量约86万度,有效解决了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及资源回收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兰州市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全市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成开始至2022年9月,兰州市政府累计拨付生活垃圾处理费补贴资金3.318亿元,用于保障企业运营。
  然而,因和承建方产生了合同纠纷,环保公司遭起诉。2022年3月,环保公司生活垃圾处理费专用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当即造成4300万元政府补贴资金无法拨付。随后5月,作为监管单位,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收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将政府补贴资金扣划至法院,直至案件执行完毕。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银行账户冻结,导致环保公司未能按时偿还银行到期3000余万元贷款本息,触发银行逾期报警系统并宣告贷款本息提前到期。同年7月,银行也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保全,法院查封了环保公司的电费收取账户。
  至此,由于诉讼叠加,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即政府补贴与电费收入,均被法院冻结,无法获得维持运营的资金,环保公司随时面临停摆困境。
  
  “首席”调解化争端,实现多方共赢
  兰州某环保公司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动联系兰州市法学会,提出采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充分调解,以保障各方利益。
  兰州市法学会在了解项目运营风险等情况后,迅速启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积极委托由董武斌等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组成的团队会商研判,全程跟进,提供法律支持。
  受委托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先后多次深入企业、银行、法院、政府实地调研,经过综合研判论证,最终得出化解此次风险的方法和路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多元调解的方式,帮助环保公司有序化解债务风险,助力企业持续正常运营。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还发现,环保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中,银行借款案件是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一旦银行剩余贷款全额执行,将对公司运营产生致命打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决定,抢在诉讼终结前,用最小的支付代价化解风险。
  兰州市法学会联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先后组织企业、银行和政府召开7次协调会,就债务清偿事宜进行斡旋调停。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三方达成和解,即政府向环保公司拨付2022年上半年政府补贴资金3333.73万元,并监督公司用于清偿已欠付的银行借款本息。银行同意撤诉,解决了环保公司运营风险的关键问题。
  在环保公司未能提供其他资金化解债务的情况下,政府拨付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补贴资金优先用于保障运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向法院提出“保民生、保稳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法律意见,意见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为法院裁决提出了重要依据。经多次协商,意见获得法院支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配合法院,数次与申请执行人协商,最终取得申请执行人的谅解,并与环保公司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法院决定暂缓执行《协助执行通知书》。
  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董武斌介绍,环保公司电费补贴来源稳定,均来自政府的财政划拨,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履行资金监管义务。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向兰州市城管委发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议函》,建议城管委将该部分财政补贴纳入资金监管,督促环保公司将补贴资金全部用于运营支出,保证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常运行。
  经多方了解,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得知,环保公司即将获得国补电费资金2.35亿元,而目前公司仍需大量资金用于清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经认真研究,向政府、法院、债权人提出切实可行的清偿方案,在国补电费到位后,由相关主管部门监督公司优先履行负债,防止资金被挪用,避免形成新风险隐患,此意见获得各方一致赞同。
  
  市级安排布局,探索基层治理新机制 
  近年来,兰州市高度重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晋文专门听取汇报,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及市法学会年度工作要点,专门将“深入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作为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兰州市法学会深入县区、市直部门、高校和律所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积极与省内外兄弟单位对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明确“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总结提炼、三年塑成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实施。
  2022年,兰州市法学会聚焦制度建设,高标准健全工作机制,会同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市司法局联合制定印发《兰州市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在城关区、安宁区试点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
  2023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兰州市法学会结合工作实际,联合市信访局、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5部门制定印发《兰州市全面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内容、遴选办法、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组织保障等,扎实有序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兰州市法学会研究制定《兰州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工作职责、从业限制、考核总结、解聘情形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的纯洁性和服务效果的专业性。同时,强调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推行优质便捷、资源互通的市、县(区)两级共享机制,一盘棋推进全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初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态势。
  在团队配置上,兰州市法学会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校资源丰富、法律人才聚集的优势,从高校、律所、公检法司等法律实务部门和党政机关、行业组织中推选权威专家学者、实务专业骨干、信访调解能手组成法律咨询专家库。市、县区共遴选438人进入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库,并细分为民商事法务、政府法务、刑事法务、生态环境保护法务、社会法法务、涉法涉诉法务、涉外法务、纪检监察法务等8个类别。值得一提的是,实务部门(包含省高院、省检察院)专家占比78.3%,确保专家学者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兰州市法学会从专家库中遴选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共150人,其中,市级32人、县区级118人,充足的人才资源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坚实支撑。据统计,兰州市各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累计参与重大决策咨询、立法咨询论证、政法调研、纠纷调处等工作126件。
  2023年9月,全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是法学会切实履行政治职责,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途径。
  兰州市法学会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在县(市、区)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推动优质法治资源向基层倾斜,结合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
  城关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1+4+1+N” 矛盾纠纷调解方式。“1”是由各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4”是落实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和司法所长“四员”派驻轮驻制度,“1”是首席法律咨询专家,“N”是区级有关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推行“日常坐诊+预约就诊+个性巡诊+电话听诊+定点义诊+集体会诊”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形成中心统筹协调、单位部门具体办理、社会力量共同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消除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2023年以来,城关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共接待社会各界群众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协调处理涉及工程建设、婚姻家庭、物业管理等各类矛盾纠纷45起,最大限度消除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安宁区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综治中心相结合,参与矛盾化解、纠纷调解,筑牢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安宁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搭建“联动化”格局,压实“网格化”治理,构筑“综合化”机制,为新时代兰州社会治理“枫桥经验”注入了新元素。
  兰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田国伟表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将专家学者个人专业优势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学术观点转化为可操作的咨政建议和解纷纾困建议,实现了专家学者与党委政府、人民法院,涉诉企业及有关方面的互动,搭建了法律服务的平台,在重大决策、风险防控,矛盾化解,信访疑难案件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中国法学会的部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使这项制度在法治兰州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田国伟说。
  ● 责任编辑:陈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