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以法治方式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用法治保障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日益突显,但也面临着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因此,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科技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下,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建设,巩固和加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破解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落实。因此,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有助于打破科技与法律之间的专业壁垒,有助于形成科技与法治的良性互动,能够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法治人才保障。
  (二)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能够通过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及时把科技创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理工类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规范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升科技创新法律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以及科技管理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高校、院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流砥柱”。创新驱动是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选择而言的,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的逻辑,依法创新、依法驱动。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提升科研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培育和优化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完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等制度,破除阻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障碍,规避因创新发展主体、要素变化而导致可能的法律风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陕西科技大学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陕西科技大学作为理工类院校,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工科建设发展理念,按照“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建设要求,聚焦教师、课程、教材、实践基地等关键要素,为传统工科专业注入“法治”要素,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融合式、复合式法治人才培养的路子。
  (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德法兼修”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德法兼修”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打造特色思政课程群,构建思政课程建设体系,着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深厚法理、哲理、事理有机地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的课堂,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扎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自2021年6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结合学校办学定位,通过优化课程设计、配优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结合“八五”普法规划开展系列法治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法治文化节活动、“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及法律素养。
  (二)确立“专业+法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
  作为一所以轻工专业为主的理工类院校,学校所设专业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为了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陕西科技大学确立了“专业+法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校的理工专业学生,除了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利用选修课、讲座课、慕课、微课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涉及的企业融资、合同订立、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等诸多法律事宜,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刑法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有效预防、避免以及应对各种法律风险,为大学生顺利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三)大力营造法治校园文化环境
  依法治国与教育事业相结合,是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多年来,陕西科技大学致力于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校园、营造法治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培育有学校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校园法治文化品牌,助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一是常态化组织开展法治文化节活动。2023年学校开展的“法治文化节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法治文化作品38件,评选出10项优秀作品并推荐参与省级评比,学校也被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等表彰为第七届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二是结合重要节点和国家重大法律法规出台,适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2023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期间,学校动员16000余名学生开展“宪法卫士”在线学习活动,5000余名学生参与了“宪法晨读”活动。三是依托网络平台,提升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依托学校视频号、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平台,结合学校及学生特点拍摄法治原创视频;校易班发展中心制作上线快搭轻应用——“宪法在我心,法制伴我行”,设置“‘易’竞赛,育德行”“宪法‘易’直在身边”等模块,引导学生掀起宪法学习热潮。
  
  三、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理工类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必须充分运用开展法治教育的优势,推动法治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把自身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紧密对接,推动高质量大学教育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一)始终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引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高校必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法治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生的教育全过程。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法治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引领作用,必须按照“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具备坚定政治和科学素养,忠于党、国家、人民、法律,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确保科技创新和发展在法治轨道上快速前进。
  (二)锚定科技创新融合法治建设的育人方向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整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转变传统的文、理、工、商等分科发展的思想观念,按照“新工科”的建设思路,培育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寻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培养具有较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又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活力,切实提高创新质量,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是未来理工类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依托“双创”全面优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法治”因素,全面优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一要着力推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政策法规的落细落实。高校应当在政策解读、平台支持、机制健全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落细落实为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二要着力推动法治素养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必须主动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法治知识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并将其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三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法治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一方面,要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制定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构建法治教育的“外脑”,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传统课堂与云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强的问题。
  (作者王慧芳系陕西科技大学学工部副教授,李瑞系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