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7年,基本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政务服务改革开启了进一步优化提质的新阶段。
  政务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抓手,既是评价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也关乎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全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为企业和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相关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的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开办等5项市场经营主体政务服务一次办以及新生儿出生等8项个人政务服务一次办,这项改革在各地成效斐然,赢得了普遍好评。
  同时应当看到,政务服务仍然存在着一些痛点和堵点,存在改革不够彻底、惠及面有限等问题,这就需要推进更深层次的政务服务改革。就此而言,此次《指导意见》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无疑是此前“一件事一次办”模式的升级版,进而为政务服务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
  “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深化了政务服务改革的内涵,不仅要求让企业、公民少跑腿,避免政务服务部门相互推诿,还将办理效率置于更为优先的地位,这不仅将推动政务服务的提质增效,而且极具现实针对性。此前,一些地方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时,曾将“一件事”人为拆分为“多件事”,使改革成效打了折扣。此次《指导意见》所明确的效率指向,无疑将改变这一误区,使政务服务进一步实现又快又好的改革目标。
  从《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看,一大亮点是推动政务服务改革走向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指导意见》不仅公布了内容更加广泛的“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还提出了一系列更高标准的改革要求。比如,在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方面,要求“依托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整合联通各类办事服务系统,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应用‘应接尽接、应上尽上’”;在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方面,要求“建立收件、办理两地窗口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远程帮办服务”;在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推动水电气热、网络通信等公共事业领域高频办理的服务事项接入政务服务平台,等等。可以说,“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政务服务改革的“广覆盖”,回应了社会的迫切期待和需求。
  《指导意见》的又一个突出亮点是,为落实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的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建设要求。比如,《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务服务标准体系”,“编制集成办理‘一件事’工作指引和办事指南,完善跨区域办事业务标准和操作规程”。这些要求,可谓抓住了改革的关键所在。现实中,一些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之所以不尽人意,一大原因是其操作、流程、时效等较为随意,相关标准不够明晰。未来,如果政务服务的标准更加全面和明确,不仅能对政务服务部门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倒逼其提高办理效率,还能为民众满意度提供更为精确的参照系,进一步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不少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措施,其典型代表是“推进容缺事项承诺办”,“根据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难度、风险可控程度、服务对象信用状况等,采用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签订告知承诺书,明确办理条件,约定责任义务”。这一制度创新,无疑颠覆了政务服务的传统思维,以往政务服务部门对办理者提交的各种材料,通常有着严格细致的要求,企业或民众极易因为某项材料的缺失或不尽规范,陷入无法办理的困境。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的新模式,充分考虑了风险可控、纠错成本低等因素,且以事中事后监管防范风险,更多体现的对企业、民众的信任思维。这种更具现代化色彩的政务服务模式,无疑能最大限度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亦能极大推动政务服务领域的互信守诺、良性互动。
  以“高效”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事关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事关政务服务水平的飞跃。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深入每一个细小切口,才能让政务服务“优”无止境,并在更高的层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