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法律界共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 ——中国法治现代化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2023年智库论坛在南京举办
  2023年11月18日,中国法治现代化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2023年智库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来自江苏省内外的1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聚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交流,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法治力量。 
  
  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研究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与会专家就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主题发言。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显线上致辞并作主旨发言。他提出,要重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概念的科学性,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都具有深刻理论来源。
  张文显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其中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必须把现代化法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法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重要标志和内在理解。法治强则国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这一概念、命题是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路径选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江苏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表示,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更是着力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学术化、体系化的具体行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21年6月,江苏省法学会率先在省级法学会层面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经过三年的发展,研究中心已成为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研究的坚强阵地、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工作的协调中心、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队伍的人才枢纽,充分发挥了“三位一体”的重要平台作用。借助研究中心和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期刊等平台,推出了一大批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品力作,展现了江苏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主旨报告的主题是“法治中国建设开创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他认为,法治中国建设是人类法治文明新样态。他从四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法治文明新样态:第一,人类法治文明可以且应有多种形态;第二,中国开创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既要有个性又要有法治的共性,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应该是世界的;第三,中国法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一些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第四,中国法治文明新形态不是完成时,是进行时。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的生动实践
  本次论坛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会专家结合法治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诉源治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和鲜明的红色基因。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提出,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江苏各级法院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部署,将诉源治理融入到各个领域和诉讼全过程。夏道虎以“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 以能动司法推进诉源治理”为题,从前端治理、诉前分流、诉中审执、诉后治理四个环节,分享了江苏各级法院探索推进诉源治理的思考和经验做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黄文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大法治观”为题,从法治整体论、轨道论、保障论三个角度,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大法治观的基本特征,认为大法治观集中体现在推进治党治国治军法治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推进国内国际治理法治化三个方面。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钱弘道在论坛发言中提出,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境界是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法治现代化强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的福祉。中国法治文明和世界各国的法治文明共同组成人类法治文明。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价值,架起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和世界法治现代化的桥梁。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人权之维”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从价值意蕴、核心要义、本质要求三个角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之维。他提出,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人权观的本质属性、科学内涵、价值精神,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蔡立东教授阐述了我国以人民为立场、以人民为方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和规则,以中国智慧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为世界贡献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围绕“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的关系辨析”的主题,深刻阐释了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关系。他认为,从严治党根本上要靠制度治党,制度治党是制度建设的升级版;依规治党是治党观念、治党思维、治党方式的重大跃升;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并列表达体现重点论和全面论的统一。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国情调查中心特邀研究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付建龙以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为例,深入探析了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仙林街道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以“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党建,形成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仙林经验”,助力区域治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在论坛主旨发言阶段,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天津大学卓越教授张恒山带来了“文明转型中权利概念的历史场域与理论范式”分享,就权利概念的历史场域和理论范式加以辨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创新论述”主题发言,精准概括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一般特征和显著优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在数字时代,国家负有对公民个人信息相关权益的保护义务,包括积极保护义务、消极保护义务、社会人格发展义务;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胡玉鸿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宪法文本之外的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突出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广泛性、连续性和不间断性,全过程的民主肯定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法律能力,需要通过公共教育和基层民主提高人民的美德和能力;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廖永安从“调解的当代价值与科学定位”角度,重估调解的当代价值,认为调解优先应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纠纷解决基本共识,成为新时代法律人的优先思维,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寻常学问。
  中国法治现代化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2023年智库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中国法治研究院、中国社会治理与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江苏方德法律研究中心协办。
  ● 责任编辑:谭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