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平昌县构建“一约七会”基层自治体系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决策部署,创新构建“一约七会”(“一约”为村规民约;“七会”为村民说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五老协会、志愿服务协会、农商信息会)基层自治体系,充分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全面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2020年度,平昌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党支部+村民说事会”基层治理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入选中央政法委《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实践成果汇编》,在全国推广。
一、突出抓“三化三建”,扎实建强“一约七会”自治组织。一是扁平化构建“七组一支部”组织架构。按照“村(居)党组织揽总、七会主导、分会配合”原则,整合“七会”职能职责、人员力量,成立“一约七会”党支部,统筹负责“七会”制度机制建设、人才选聘考核、议题办理监督等事项。在各分会设立功能型党小组,具体负责议题收集整理、来信来访接待、服务事项办理等日常工作,扎实构建起扁平化组织架构体系。二是民主化组建“六员一会长”人才队伍。出台《“七会”会长和会员选聘指导意见》,坚持“公认公开”原则,按照“自愿申报—群众推举—分会初审—支部确定”程序,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政治立场坚定、基层经验丰富、社会威望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党员群众担任“七会”会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以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等形式,择优选聘群众基础好、宗旨意识强、品行素质高的村委委员、“两代表一委员”、青年志愿者、致富带头人各1名作为“七会”会员,选优配强人才队伍。三是标准化搭建“五室一中心”工作阵地。统筹整合财政资金2500余万元,改(扩)建村(居)综治中心,建立起规范标准的“七会”办公场地。根据自治工作需要,合理设置调解室、会议室、档案室、医务室、休息室等5个基本功能场所,统一办公设施设备、阵地标识标牌,统一事项受理办理流程、工作责任清单,统一文案归档、分类保存、集中管理程序。
二、突出抓“三变三为”,切实优化“一约七会”自治方式。一是变“应急治标”为“长效治本”。改变过去“七会”无运行制度、无资金保障、无工作标准的“三无治标”现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一约七会”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一约七会”工作运行规则》,在矛盾调解、乡风培育、移风易俗等8个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将“一约七会”公益岗位人员工资、物质资金奖励经费、办公设施购置经费等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专项保障,根据“七会”事务数量、会员规模和工作成效等,动态增减工作经费,充分激活“一约七会”的组织活力。二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实施培训提能行动,依托“乡村振兴大讲堂”,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为“七会”会长会员传授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专业技能和先进方法,解决因本领恐慌“被动履职”“低效履职”问题。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出台《“七会”会长会员考核管理办法》,每年开展1次考核评级,参考履职情况、群众评价等指标,将会长由低到高评为不称职、合格、良好、优秀4个等级;参考服务时间、办理事项数量及成效等指标,将会员由低到高评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推行动态奖惩制度,对表现不合格的给予降级、清退处理,对表现优秀的予以通报表扬,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和物质奖励挂钩,激励会长会员主动担当作为。三是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收集各分会难以解决的民生事项、矛盾纠纷、发展难题等,形成议题提交“一约七会”党支部会议专题会商研究,分类制定解决措施,对分会不能解决的议题,打破职责界限,统筹各分会人员力量和资源集中攻坚,达到“1+6>7”的治理效果;对涉及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边界议题,联合相邻镇村“一约七会”组织,实行民情信息共享、先进经验共用、议题事项共办的工作机制,实现议题办理质效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三、突出抓“四共四进”,务实提升“一约七会”自治实效。一是共谋发展良策促进乡村振兴。定期召开村民说事会,说事长组织村“两委”委员、村民代表等,按照会前问事、会上议事、会后办事、定期评事、公开晒事流程,说“清”发展思路、说“转”干部作风、说“通”村情民意、说“没”各类矛盾,将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一份份“满意答卷”。依托老年协会,邀请党性强、作风好、经验足的老干部,定期到村(居)支部讲党课、到农民夜校授农课、到招商一线献良策、到信访一线调纠纷,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为基层治理排忧解难,解决了一批基层“疑难杂症”。二是共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针对农村存在的大办酒席、天价彩礼、攀比炫富、好吃懒做、拒养老人等问题,修改完善村规民约100余条,发挥好村规民约“束民行”作用。常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重点评选作为正党风、孝道树家风、公德纯民风、贡献浓乡风,先后评选出“文明家庭”“最美乡贤”“好邻居”等先进典型2000余个、反面案例800余个,举荐3人获评“中国好人”、26人获评“四川好人”、1个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10余个家庭获评“四川省五好家庭”,有效推动农村形成“崇德向善、尚美实干”的新风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红白喜事礼金、酒席规模等上限标准,建立事前报告、事中查验制度,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俭办、余事不办,破除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同比去年,全县操办酒席次数下降20%、彩礼下降80%、随礼下降60%。三是共解民需民困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依托志愿服务协会,招募志愿者1500余名,全覆盖在393个村(居)组建“红色轻骑队”,为“老弱病残”群体、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提供政务、生活事项代办服务,累计完成代办3000余件、满意率达100%。依托“农村淘宝店”建成31个农商信息会,创新“农商信息会+产品销售”模式,融合线下体验、线上服务、现代物流,促成销售5000余万元的农特产品,解决了“种得好、卖不了”“品相好、卖价低”等问题;创新“农商信息会+就业创业”模式,动态发布用工需求、技能培训等信息,常态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带动8000余人务工就业,有效拓宽增加村民就业渠道和经济收益。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3元,比上年增长6.2%。四是共建平安乡村增进社会和谐。依托“一约七会”,按照就近居住、规模适当原则,统筹村(居)网格员、应急抢险员、爱绿护绿员、乡贤监督员和青年志愿者“五类人员”,成立治安联防队,聚焦疫情防控、矛盾化解、禁赌禁毒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治安联防联管。全县争创省级“六无”平安村(社区)10个,去年查处赌毒案件同比下降47%,有力促进了农村基层和谐稳定。
● 责任编辑:谭则章